摘要:教育出版在圖書內容、選題開發及出版運作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近年來,教育出版社遇到了如行政體制和經營機制、人力資源管理及出版發行等諸多方面的障礙。教育出版社只有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探討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步伐。
關鍵詞:教育出版;問題;障礙;出路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tX(2010)03-0256-02
近年來,教育出版,伴隨著國家教育培養目標、辦學體制、教學手段的改革和教材出版壟斷格局的打破,可以說既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期,也正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如何在新的機遇期得到發展,繁榮教育出版事業,這是擺在每個教育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教育出版及其特點
教育出版,一般指教科書、教輔讀物、教育研究及教師繼續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圖書的出版。教育出版除與一般出版一樣,一方面有輿論導向功能,另一方面又是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必須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其運行規則。此外,教育出版還有其自身的特點:
第一,教育圖書對內容和質量的要求更高,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教育圖書要為讀者、為社會提供先進的思想文化導向,避免傳播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使出版物更好地引導讀者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教育圖書或教材作為一種特殊的出版物,具有專業性強、知識更新快、基本概念準確嚴密的特點。因此,教育出版物對專業內容和出版體例的要求也更高,必須堅持質量第一,力求出版物選題對路、內容充實。第二,教育圖書的開發成本更大。尤以教材、教輔突出。出版社組織教材編寫要組建具有相當學術水平和教學經驗的作者隊伍,要支付稿酬、勞務費、調研費、資料費、會務費、設備費、評審費等,以及大量的培訓費用和推廣費用。再加上知識更新的加快,教材重印的周期被大大縮短,出版社在開發教材上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同樣的情況在開發配套教材的教輔等相關產品時更加明顯,能在教輔圖書市場供大于求、供需嚴重失衡的形勢下脫穎而出,必定要有深入的市場調研、精心的選題策劃、嚴謹的審讀加工等工作,前期投入可想而知。第三,教育圖書出版運作工程化。教育圖書的出版工作由于耗時多、歷時長、規模大,又必須與當時的教育改革發展相匹配,由此決定了出版社在這類選題建設上必須加大其工作力度。首先,社長、總編輯要對選題工作有一個全盤的考慮,對該選題的出版時機、選題創意、選題結構、工程運作有一個總體構思。同時,編輯人員也要做到將選題意識與經營意識相結合,使選題盡可能地貼近市場、適應市場、牽動市場和引導市場。此外,出版社也應研究適合自己情況的協調機制,使內部不同分工的各個部門能夠在規模選題的運作上環環相扣、密切配合。這樣才能使全社的選題工作程序化、選題結構系列化、系列選題規?;?、重點圖書工程化,才能適應教育圖書出版的需要。
二、教育出版面臨的問題與障礙
眾所周知,出版業是內容產業,主要通過出售圖書這種文化商品獲利,最適宜產業經營。但如今在出版業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很多出版社為了生存和發展,已經自覺不自覺的踏上了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產業化道路;另一方面,出版社既有的計劃經濟時代事業單位的體制仍然影響其價值觀和運作方式,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出版社行政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弊端。我國教育出版業長期以來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或上級主管、主辦單位領導,由此導致非經濟因素往往在出版社經營者的選聘和考核中占了很大比例。事實上導致了出版業對行政的依賴,使與市場機制相關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在企業改革中難以深入下去。經營機制上“行政權利”的痕跡也很明顯。在管理與決策上習慣從上到下的命令方式,使中下層沒有決策和研發的積極性,使整個企業缺乏生機和活力。這在目前的改革中,對新的經營、決策機制的建立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第二,出版社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對于企業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出版業作為內容產業表現得尤為突出?,F實是,一部分知識老化不適應現代出版的人不太可能從出版業中退出,代表新生產力的新人才嚴重不足或者不能人盡其才,人才需求出現結構性矛盾。同時,工資分配未與個人貢獻掛鉤,勞動力價值與價格脫節。另外,出版單位沿用行政機構的人事管理辦法,這種官員意識與現代企業中人員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精神是根本相悖的。結果職工的積極性不高,潛力未能發揮出來,企業增長速度太慢,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三,目前教材出版惡性競爭,跟風現象嚴重。據統計,全國有60余家出版社參與到課程標準教材的出版中來,使教材出版形勢更加復雜。教育圖書跟風現象嚴重,泛濫成災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書籍的積壓,許多出版社都有積壓資金的狀況,造成了出版社的資金困境。同時,隨著教材選用體制、教材編審體制和教材實驗推廣過程中的優勝劣汰,課程標準教材的出版和市場份額還會有很大的變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材版本的多樣化以及出版資源重組、發行改革的深入都會加劇教學輔導圖書市場的震蕩,教學輔導圖書市場的前景還不明朗。第四,教育出版發行方面的弊端。因歷史原因,教育圖書,尤其是各種教材一直在系統內發行,這就導致很多教育出版社直接面向市場的圖書比較少,發行體制單一且僵化,不利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靈活運作。同時,各地的教育出版也是各自為政,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圍和發行渠道,這樣就導致了教育圖書市場條塊分割的局面。
三、教育出版發展的思考
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一日千里,資源的整合、市場化的運作,把教育出版推到了改革的浪尖。教育出版社也只有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積極尋找對策,探討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步伐。
第一,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樹立良好的出版意識。教育出版單位在轉型時期要在面向市場和發揮優勢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深化各項制度改革,如編輯工作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出版管理制度等,形成適應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的競爭和管理機制。對經營管理者的考核要突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有資產效益最大化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通過精神或物質等各種因素激勵中下層創新和高效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整個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出版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穩腳跟也必須要樹立良好的出版意識:一是要從“統編教材”“規劃教材”等“等、靠、要”的觀念中轉變過來,從計劃經濟的模式中轉變過來,根據“一綱多本”的要求,按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需求編寫出版教材,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去適應教育大發展的需要。二是必須堅持精品戰略的思路,要從過去單純以數量和規模求發展,轉到重視質量和優質服務上來,要從過去通過出版一種書來提供教學內容,轉到構建立體化精品教材體系上來。三是編寫出版的教材必須要有“新、奇、特”的特點。所謂“新”,就是必須要反映當今時代最新的思想、理論、技術和成果。同時,教材的形式、體系和體例也要創新,要積極運用當代最新的聲、光、電技術以及信息和網絡技術。所謂“奇”,就是要有鮮明的個性,要有不可替代性。研謂“特”,就是要按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需要編寫教材,定位要準確,針對性和適應性要強。
第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養學者型編輯。教育出版社必須深化內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高能低的競爭和管理機制。要使出版社的領導和職工不斷地了解和掌握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新規則。還要研究教育的各項政策法規,研究教育發展的趨勢,做到對教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心中有數。同時,還要研究經濟規律、出版規律,研究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以及人才戰略等,為更好地服務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中,出版形勢的變化對編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編輯的工作已不僅僅是做簡單的案頭文字工作,還要求更多地參與選題策劃、市場營銷以及學科研究等工作。應通過多種渠道,如定期培訓、深入考察等培養編輯不僅具備編輯的基本技能,在學科上有一定的功底,具備較高的專業水準,能與作者進行深入、具體的交流對話,還要對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發展前景、教育方向等有著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策劃、編輯高質量的教育類圖書,特別是教材和教學輔導讀物。
第三,立足自身特點,做好出版定位。在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立足教育發展是出版定位的首要因素。這幾年教育的大發展已經給出版社提出了許多新的亟待解決的課題,比如,教材出版如何及時跟上不斷變化的專業設置;適應多媒體教學和遠程教學需要的教材如何做;中小學新課標教材的編寫、出版和發行如何組織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教育出版社必須依據自身的特點,整合出版社內部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如一般類教育圖書的開發。教輔、教材出版領域雖然目前尚有較大利潤空間,但是從終身學習和全民教育的角度考慮,教育研究、繼續教育、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圖書的出版在品種和數量上都存在進一步擴展的市場空間。家庭教育類圖書因與教育、社會的重要關系,其發展狀況理應受到關注,理應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第四,創新營銷模式。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售后服務,可以培育讀者,為出版社與讀者之間搭建起溝通和聯系的橋梁,擴大產品在讀者心目中的影響,從而不斷擴大讀者群和受眾面,促進圖書的銷售,而讀者也會更關心出版社的發展和圖書的出版,這無疑對出版社的發展是有益的。如培訓就可以了解市場需求,培養作者,尋找更多、更好地出版資源。
參考文獻:
[1]陳虹.發展教育出版生產力的幾個問題[M].北京:中國出版設,2004:51-52.
[2]黃永華.教育出版的現狀、問題和思考[J].中國編輯,2005,(3):39-42.
[3]所廣一.教育出版的可持續發展探討[M].北京:中國出版社,2002:8-29.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