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循環經濟模式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主流。循環經濟模式改變傳統經濟中存在的弊端,緩解經濟高速發展與環境資源利用的矛盾。青島市作為一個典型資源稀缺城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把循環經濟模式引入青島城市建設已經成了當務之急。從循環經濟理論出發,根據青島市的現狀,著重闡明青島市建設循環型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設循環型城市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1727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73-02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方經濟的經濟模式一直是“資源一產品一污染排放”的單程經濟模式,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供需矛盾越來越尖銳,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循環經濟模式是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它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人類重新探索新經濟規律的一種生態經濟,要求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統一,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通過清潔生產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青島市人群密集,經濟發達,資源稀缺,經濟發展逐漸受到資源要素和環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把循環經濟模式引入到青島城市建設中來,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適宜人居住的循環型城市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青島市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必要性和行性
(一)青島市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必要性
1.青島市的資源情況及能耗水平。青島市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城市,一次能源全部需要從外地輸入,二次能源中電力的對外依存度為47%。從青島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看,煤炭消費占絕對比重。輸入電力和天然氣消費呈增長趨勢。青島市積極推進一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綜合能耗水平,但與國內先進省市、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單位產值的能耗仍存在較大差距。
2.生態環境建設的必要性。作為一個濱海旅游城市,青島市的環境承載力相當有限,長期的生態干擾與資源開發,致使生態結構趨于單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調控能力減弱。經過青島市政府長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生態保護與環境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初步控制緩解,但環境質量狀況還相當嚴重。
3.法律環境的必要性。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才能有效推進,近年來,青島市先后出臺了地方法規和條例,相關“十一五”規劃也已經編制完成,這些法規、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對加快青島市循環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目前已經出臺的有關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發展方面法律法規的覆蓋面有限,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循環經濟工作的發展。
(二)青島市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可行性
青島市在企業清潔生產、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為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奠定了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推進企業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企業建設不僅引導企業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而且實現了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從末端治理向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轉變;生產運行的組織目標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追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的方式轉變;粗放經營向精細化的集約經營方向轉變。清潔生產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清潔生產建設已成為提高企業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
2.節能降耗工作進展順利。在工業節能領域,青島市的工業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綜合節能水平,有效地緩解技術設備落后和管理滯后對節能深度的制約,使重點工業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有明顯下降。在建筑節能領域,率先完成了建筑節能65%標準的編制和完善工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節能工程的質量監督制度,實行新建集中供熱居住建筑的熱計量裝置安裝到位。
3.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成果顯著。在“節流”方面,青島市積極推進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規劃的實施,組織各用水系統大搞節水技術挖潛,大力推廣采用節水新技術,并推廣節水型衛生潔具,制定了改造淘汰型衛生器具的計劃,重點對醫院、賓館等行業實行節水型衛生器具的改造。在“開源”方面。青島市加大對中水和海水的利用力度,積極開發城市第二水源,通過建設中水利用工程和出臺中水利用地方性法規,推進青島市中水回用。
4.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取得突破。在工業領域,青島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已達到97%。在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領域,隨著先進技術的推廣,青島市在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建筑垃圾制磚的項目建設已處于前期規劃階段,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垃圾生化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廢舊家電綜合利用項目已建成運行。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方面,青島市以農業秸稈、農村糞便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為重點,全市建設大中型沼氣池和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
三、建設循環型城市的思路和對策
1.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循環經濟宣傳力度。21世紀是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矛盾最為凸顯的戰略機遇期。發展循環經濟是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青島市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青島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市政府應充分利用媒體擴大宣傳,幫助人們了解其歷史與現狀,幫助他們認清局勢使之樹立危機意識,搞好思想上的總動員。
2.政府做好規劃和指導工作,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發展循環經濟聯系會議和月報制度。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政府日常工作之中,將青島市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納入社會領導組織體系中。建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網絡,確保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各縣區設立發展循環經濟領導機構,建立區域信息溝通機制。促進發展循環經濟中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協調互動,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合力。
3.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要做到有法可依。加強執法和管理力度,認真貫徹相關法律法規,并加強對有關法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青島市應根據地方立法權限,重點抓緊修訂和完善等地方性法規與監督制度,抓緊制定或修訂與節能減排等有關的地方法規或政府規章。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回收和使用單位以及消費者對廢物回收和再利用的法律義務。
4.發展循環經濟,政府應構建良好的技術支撐體系。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科學技術是資源的循環利用的關鍵,政府應構建良好的技術支撐體系。圍繞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領域,加快科技研發建設,引進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循環經濟人才隊伍。積極制定和實施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政策,鼓勵和相關科研機構結構建立戰略發展合作伙伴關系,加強科技攻關的力度,切實把科技研發和應用與企業、地方的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
5.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有可操控的行業標準。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可行的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完善循環經濟的基礎工作。建立推進循環經濟工作的信息反饋機制,并加強及時跟蹤和適時考評,促進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的系統化、規范化發展。
6.建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體系。依托市場機制,發揮價格調控作用,促進青島市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實行差別電價,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引導合理消費。按照確保基本消費、鼓勵節約用水的原則,實行階梯式水價。對公共用水實行計量收費,對高耗水特殊行業實行高水價政策。研究制定鼓勵使用再生水的價格及相應配套措施,逐步提高水資源收費標準。全面實施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在地方政府權限范圍內,研究更多的價格措施。
7.借鑒外國經驗,摸索有效運行模式。發達國家有著關于循環經濟的豐富經驗,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地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金融、科研機構等在循環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產業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提供,降低循環經濟的開發成本和應用成本,使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企業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齊建國,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J].學習與探索,2005,(12).
[2]俞斌,沈毅俊,建設循環型城市——沿海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7,(11).
[3]汪曉紅,建設循環型城市的思考[J].城市經濟研究,2005,(3).
[4]戴天興,城市環境生態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