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業全面開放背景下,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增強。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停滯不前。還是破浪前行,備受海內外關注。針對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世界經濟局面,借鑒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提出了適時的針對中國自身金融體制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金融開放;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059-02
一、現代金融危機的成因和發展新趨勢
20世紀90年代的新情況是金融市場日益同實際生產與貿易脫鉤,投機性及流動性之大,因而不穩定性逐步提高是顯著的特點。每天國際外匯交易量,1997年為1.4萬億美元,其中只有14%同實際貿易與投資有關。外匯交易額,1982年是世界貿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這意味絕大多數交易都是投機。
未來幾年內,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發展中國家。
為什么發展中國家將受危機嚴重侵襲呢?發展中國家經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其一是市場壟斷性高和政府過度投入,當前發展中國家經濟均屬向市場經濟制度進化的轉型經濟,其特點是政府積極介入。因此,這些經濟不可避免地帶有顯著的行政性及由此引發的高度壟斷性,致使銀行獨立性大大減弱。其二是市場透明度低和有效性差。低透明度是新興市場經濟的共同特征,一方面由于市場制度的不完善、技術水平的限制所引起的信息收集和傳播不暢通,另一方面也由于政府干預經濟導致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失去作用,國內外投資者對信息處于缺乏狀態。更深一層的看,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系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普遍存在而帶來的一系列有礙金融穩定運行的風險因素和隱患。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并最終導致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二、其他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分析及借鑒
隨著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逐漸蔓延,發展中國家對金融市場放松管制,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允許國外銀行到國內開設分支機構,并大幅度放寬業務范圍,加強國內外機構的融合和競爭。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金融市場的發展史上頻繁出現的經濟動蕩,使得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問題日趨凸顯。
我們從中吸取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教訓,具體借鑒方式有:
1.加強金融監管以防范金融投機
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中金融監管部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監管部門的不當措施往往使投機者有機可乘。如泰國政府在經濟高增長過程中缺乏風險防范意識,金融監管出現失誤。泰國政府對大量流入的外資缺乏有效監管,使外資比例失調。不僅使流人的短期資金過多,而且大量外資特別是短期外資投向了房地產業和證券業,助長了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
金融監管主要是監管銀行的管理制度和資金的運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著嚴重漏洞。必須限制向回報率較差或容易造成呆賬的行業提供貸款,并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為了防止那種換湯不換藥的行政干預,須在各分區設立專門的“監管職業公司”或“壞賬處理公司”,以完成歷史使命之后轉制為“監管公司”,如同股份公司內部設立董事會與監視會的意義所在,并與市場行為同步。
2.建立多層次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
資本市場是整個金融體系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基礎,從具體做法上看主要有兩方面。第一,貨幣市場。貨幣市場為整個金融體系提供基準利率,這種基準利率是各種金融資產定價的基礎。而且貨幣市場可以提供短期流動性,它是比銀行貸款更為廉價的短期融資渠道,可以使短期資金盈余者獲得合理的回報。第二,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證券市場股票市場為廣大投資者和公司提供投、融資渠道,有利于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完善股票市場法制建設,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機制,逐步實現國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
3.適時適度開放資本市場
1995年,泰國政府宣布泰國將在2000年前完全實現資本自由輸出人。使泰國股市、匯市極易遭受國際短期投機性資本套匯套利性沖擊。
從世界主要資本市場開放實踐來看,開放模式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第一,全面開放模式。即允許境外投資者自由進出該國資本市場,不受投資比例和范圍限制。第二,有限制的直接開放模式。即允許境外投資者直接購買境內資本市場上的證券、發放中長期貸款,但對證券投資的范圍和比例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第三,間接開放模式。這主要是針對證券市場而言,具體來說就是不允許境外投資者直接購買該國證券市場上的證券,但允許其通過購買由該國在國際市場發行的投資于本國證券市場的證券投資基金的方式間接進入該國資本市場。
由于中國已經加入WTO,因此。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必須加快。為了減少資本市場開放后的金融風險,應采取有限制的直接開放的模式和間接開放的模式相結合的辦法,漸進地開放資本市場,然后再加大開放力度,最終實現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
三、金融開放新時期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改革建議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改革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歷史經驗表明,往往在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改革就顯得更加重要。
今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之年,具體建議如下:
1.加強民生領域改革提高消費能力
經濟增長主要依存于消費,因此擴大國內消費應作為改革的重點之一。如果民生領域問題嚴重,收入分配距離拉大、看病貴等問題不斷增多,那么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協調性,也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
所以應該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社會待遇水平,使消費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
2.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和新的消費領域
若要保證經濟在危機中能持續發展,我們就要將經濟的發展視角放得更為寬泛一些。
第一,廣大的農村地區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以手機為例,由于手機價格的下降,普通的農民也具備購買能力,而且最近關于家電下鄉的政策使得農民購買手機還有13%的補貼,然而中國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在農村還不到30%。因此,在農村積極開拓市場,不僅有利于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更有利于對國內經濟水平的推動。第二,積極拓展新的消費領域,例如3G網絡的發展,以及手機報、手機游戲、手機電視等。這正是由于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消費的主要市場。2008年,中國移動在移動音樂上面,收入達到163億元。
3.將立足當前與著眼未來緊密結合
改革就是要不斷地向前推進。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更不能用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去衡量。每年集中幾個方面,改革就會不斷地向前推進從而逐步完善。例如,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幾乎用了十年的時間才初步確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經濟的改革不是某個部門的事,而應當是全體人民,全體社會一起動員起來參與的。因此,我們堅持的改革應當具備普及性,并且要每年都著手幾個重點,這樣將當前的形式和未來的經濟走勢都兼顧到,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