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原因與影響,提出政府應根據本地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輸送勞動力,使其合理流動的建議,這樣,一方面有效地發展本地農村經濟,另一方面也可減輕城市壓力。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流動;影響;建議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11-01
一、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原因
1.城鄉改革給農村勞動力流動創造了條件。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后。因人多地少,一些勞動力被剩余出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原來的“鐵飯碗”,競爭機制開始促使一部分人轉崗跳槽,有特長的可各顯身手,任何人都可以大膽地干自己的事業,另外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三資企業的增多,沿海經濟的突飛猛進,需要人的單位也增多了,這些因素給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
2.外出打工賺錢是改變農村經濟的主要手段。改革開放后,沿海6城市成了科技、信息的窗口,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同時越發達的地區工資就相應越高,這對收入普遍較低的農村來說具有相當的誘惑力。于是大批農村青年南來北往,車站、碼頭、城市、鄉村到處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由于流動勞動力為本地賺回資金。不僅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活躍了農村經濟,而且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地方政府為他們制定了優惠政策及保護措施,成立勞務輸出組織。
3.社會科技的發展,加速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大量應用,造就了勞動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農村管理水平的提高,廣大勞動者不再滿足于溫飽狀態,他們也渴望過豐衣足實的生活,也渴望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要改變這些現狀,擁有這樣的條件,已不是在家干生產就能解決的,于是很多人就到大城市里去吸收新文化、新技術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二、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積極影響
1.增加了農民收入。勞動力外出的最大動機就是尋求高收入,因此外出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人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和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以農業收入為代表的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而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代表的工資性收入則呈現出不斷增長態勢。
2.緩解貧困。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勞動力外出的可能性與家庭收入水平之間成反比關系,這說明勞動力外出與家庭貧困緩解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許多貧困地區將勞務輸出作為反貧困的重要措施也是出于這個原因。近年來,貧困地區非農產業發展落后,為了擺脫貧困,許多農村勞動力流向就業機會較多的東部發達地區,使得貧困程度大幅緩解,成為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3.有利于推動城市和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的動力除來自城市內部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動力來自于農村人口進城所推動的城市化及其引起的連鎖反應。中國目前的城市率只有45%左右,距離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可見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對輸入地經濟和城市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大批廉價農村勞動力進城一方面降低了城市發展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策建議
1.確立以公平為價值取向的公共政策體系。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僅涉及到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也同時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以及政治問題。在設計解決方案時應統籌考慮上述因素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并將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權威性社會價值標準,只有確立以公平為價值取向的公共政策體系,才能促進整個勞動力市場健康、持續的發展。
2.政府發揮職能,充分利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抑制兩極分化。將城市公共福利和安全水平作為衡量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確保政府公共行為和政策與社會公平的價值目標相一致。
3.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安全為目標,提高農村流動人口的基本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必然對城市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確立以公平為價值取向的公共政策體系的基礎上,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安全也成為和諧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安全為目標的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制度,提高基本社會保障和福利的統籌層次。
參考文獻:[1]盛來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影響和效果[J].統計研究,2007,(10).[2]柳彥.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分析[J].經濟問題,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