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2年被確立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試點省以來,遼寧循環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段里,需要從改革行政體制入手,加大對循環型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健全法制保障,強化技術支持,建立公眾教育機制,完善市場機制,運用經濟手段激發企業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推動遼寧循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遼寧;循環經濟;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71-02
發展循環經濟是遼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自2002年被批準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一個試點省以來,遼寧推進了循環經濟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城市資源循環型社會和資源再生產業基地等方面的建設,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取得了成效,然而仍存在著法律機制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企業積參與意識不強、公眾參與不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不順暢等問題。探討進一步推動遼寧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對于加大遼寧循環經濟的建設力度、促進遼寧生態省建設、加快遼寧“兩型社會”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行政體制、加強部門合作
進一步推進遼寧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從改革行政體制人手,著重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是確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全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這個機構可以是省政府單獨設立。獨立于各個部門之外,也可以設在省環保局,由環保局牽頭,財政、科技、發改委等部門組織人員參與,具體負責全省推進循環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評估。這個專門機構下可以單獨設立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城市三個分支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相應的有關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二是明確循環經濟發展的輔助機構,加強部門合作。構建循環經濟的社會發展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全過程,需要多個部門、多個機構的協作,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啟動,在這種情況下,僅一個部門是難以支撐的。因此,要明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推進循環經濟工作中的分工、責任和義務,加強各部門、各行業的合作與協調;對各級政府簽訂的環保責任書,要嚴格考核,嚴格獎懲,并納入政府統計體系和干部考核體系;對具有利益紛爭的循環經濟政策,循環經濟專門機構要積極進行組織磋商,保證相關政策的落實。通過這些措施,強化和明晰各個政府部門的職責,避免政出多門,減少行政成本。
二、加大對循環型農業經濟的扶持和鼓勵
推進遼寧循環經濟建設,應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從進一步解決城鄉循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角度出發,加大對循環型農業經濟的扶持和鼓勵。
第一,出臺相應政策,對于農業生產中、特別是遼西北地區農業生產中的清潔生產活動,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勵。進一步推動削減有毒有害物質的投入、減少物質投入、科學使用肥料農藥地膜、發展節水農業等清潔行為。第二,推進農業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繼續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四位一體”的能源生態綜合工程,擴大家庭生態農業模式的覆蓋面;加大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地實現秸稈粉碎還田,增強土壤肥力;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發展和推廣秸稈的深加工業。第三,延長農業產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廣泛利用高新技術開發農產品深加工;擴大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現有資源消耗型企業向高效利用型企業轉變。第四,積極開發和拓展農業生態旅游。在城鄉結合部開發建設農家小院,營造具有農村生態特色的休閑觀光場所;在農村地區利用自然風光因地制宜地建設農業觀光度假園區,做好觀光游覽服務、生活體驗服務、農產品交易服務。
三、健全法制保障
在立法上,一方面要和中央政府現有相關法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學習和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經驗,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操作性強、責權細化的法律法規。比如,遼寧可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出臺《遼寧發展循環經濟實施辦法》,進一步完善與國家發展循環經濟法規相配套的地方法規;制定相關促進企業環保、節能、節材、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法規、標準和管理制度等細則,如《資源綜合利用條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等具體的專項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應明確政府、企業和公民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權利和義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強化技術支持
推進遼寧循環經濟發展應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強化技術支持。
首先,加大政府在技術研發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在循環經濟技術研發中要進一步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積極與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及時掌握國內外循環經濟技術領域的前沿動態,對具有創新性、先進性的技術研究給予有力支持,加大對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的單位、團體和個人的物質鼓勵,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技術研發項目給予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等支持。其次,設立專項基金。財政每年列支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的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配套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的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獎勵在技術研發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促進循環經濟技術向生產力轉化。在此基礎上,完善多元化的融資體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項目。第三,建立技術咨詢服務體系。通過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為參與循環經濟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做好技術篩選工作,促進企業引進核心技術,使技術進步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加強輿論宣傳、建立公眾教育機制
通過加強輿論宣傳、建立公眾教育機制,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必要性的認識和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自覺性。
首先,在領導、干部和各級管理層中普及循環經濟發展觀,使其正確認識發展循環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在經濟類、管理類研究生教育中,設置循環經濟相關課程,通過設置培訓計劃、編制相關書籍、舉辦培訓班、召開研討會、組織學術報告會等形式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各級管理層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其環境資源意識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能力。其次,加強對公眾循環經濟意識和行動的培養。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工作,各市、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形式,運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社區寅傳欄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樹立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培養公眾樹立正確的循環經濟意識和行動。第三,將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從小學開始設立循環經濟、綠色道德課程,并貫穿至大學教育階段。聘請專家、學者、明星到學校推廣相關知識。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環保責任意識。第四,發揮環保民間組織和公眾參與的作用。積極建立和發展環保民間組織,使其參與循環經濟政策研究、法規制定、技術推廣和具體實踐中,協助政府開展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培訓等工作;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政策的制定、執行、監督;組織社區群眾和志愿者參與垃圾分類、廢舊物資回收等社會公益性活動,推動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產生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合力。第五,樹立和推廣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正面典型,營造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有利的輿論環境。
六、完善市場機制,加大經濟手段的運用力度
目前用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措施往往過多地倚重于法律法規,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的運用存在不足,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往往不能獲得預期的利益,由此不僅造成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積極性不高、主觀能動性不足等問題,而且容易導致政府的強制性與企業的自覺性之間的失衡。因此,政府在營造健康有力的法律環境的基礎上,還需更加充分地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力量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手段的運用;同時,結合具體省情,在實踐中針對不同的企業和企業的不同情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收取保證金、建立排污權市場和優先采購等經濟手段的運用力度,以進一步調整和改變企業的成本一收益關系,吸引清潔生產的企業在遼寧落戶,鼓勵企業開發新的能源,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方法、生產工藝和先進設備,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循環經濟生產和消費行為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推動遼寧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姜國剛.東北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秦書生,等.遼寧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07。(6).
[3]孫強.經濟激勵與企業生態文明觀的培育[M].遼寧經濟,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