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熱情不斷高漲,許多農村家庭也陸續加入這一行列,認為高等教育投資是有回報的投資,但由于社會經濟活動中各種不確定因素,這種投資也是會有風險的。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切入點,探討了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中存在的風險,并且詳細論述了為規避風險應采取的防范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投資;農村家庭;風險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044-02
一、對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理論分析
經典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并且,人力資本的存量與經濟增長以及個人的收人呈正相關關系,從而使得社會和個體重視人力資本量的積累。但人力資本必須通過人力資本投資來獲得,這種投資包括在職培訓費、正規學校教育費、醫療保健開支以及遷移流動的費用等多種形式。
其中,對教育的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教育程度越高。獲得人力資本就越多,這樣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便成為社會個體人力資本投資的重點,成為人們改變其社會地位及其生活狀況的重要途徑。這也就意味著要想獲得更多的人力資本,就必須相應的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
但是,由于社會經濟中存在著的各種不確定和未知因素,高等教育投資不一定能給投資者帶來預期的收益。因此,高等教育投資是存在風險的。這里的高等教育投資風險,主要是指個體的高等教育階段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開發人力資本,但在未來若干年,投資者的收益不一定能補償投資成本的現象,也就是指高等教育投資者教育成本是既定的,而收益發生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因此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農民孤注一擲地投資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動力就是對未來收益的期望。但是收益的取得必須以受教育者成功就業,能夠創造出財富為前提,如果受教育者畢業后收入較低,或者壓根不能實現就業,那么其用于教育的投資是失敗的。而農民往往只看到投資的收益而忽視了投資的風險,風險意識非常淡薄。
二、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中存在的風險
(一)存在因教致貧的風險
近年來,高等教育收費持續上漲,而且上漲幅度過快,收費不合理,甚至存在很多亂收費的問題,許多農村家庭也因全力以赴保障其就學而不得不屢降生活標準,以至最終也跌入貧困階層。
導致農村家庭面臨此風險的原因有二:
1.高校學費過高,漲幅過快,超出了農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中國高等教育自1997年完全并軌,到2009年已經有十二個年頭,十二年間,中國大學學費猛漲了約25倍,而同期國民人均收入增長還不到4倍。完全超出了普通農民家庭的承受能力,據統計,到2000年,各地高校學費在1999年的基礎上普遍大幅度上漲,全國平均達3550元,占全國城鎮家庭平均收入的18.24%,農村家庭平均年收入的43.16%;有85%以上的農村家庭必須傾盡全年收入才能勉強支付,而且有些熱門專業收費更高,高達8000元~10000元,甚至更高。這是廣大農村家庭孩子望塵莫及的。
2.中國教育成本分擔體系不合理。在中國,在教育成本的分攤機制上,存在著嚴重的失衡與不公。現在中國4000億的教育經費中,國家投入只有20%,而學生承擔則高達55%。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收費增長幅度卻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按照國際上通行的高校學費標準,學費占人均GDP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中國目前人均GDP約7517元人民幣,按平均6000元的學費(含住宿費)計算,這一比例就已占人均GDP的79.82%,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準。更嚴重的是,高等教育中亂收費現象十分嚴重,這無疑又加重了農村家庭的負擔,僅就國家發改委2006年曝光的八所教育亂收費學校看,最高金額竟達2270萬元,但這也不過只是冰山一角,而那些巧立名目,規避監督的亂收費學校,更是多如牛毛,雖然國家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設立國家獎學金、助學貸款,但涉及的范圍很小,門檻又高,學生獲獎也難,貸款也難。
(二)就業風險
目前中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上,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也未必能在短期內改變農村籍學生的命運,一大批高校畢業生委屈就業,甚至出現零工資就業,同時每年還有約占畢業人數30%的畢業生無業可就。照此情況,他們連助學貸款都無力償還,又何從談起合理補償家庭投資呢?
下面從兩方面來分析就業風險存在的原因:
1.農村家庭信息存量不足。由于農民生活環境的限制,獲取信息的渠道少,文化水平較低,他們只是單純認為孩子“一旦考上大學就等于找到了金飯碗”,但是他們卻不關心孩子學什么專業就業前景是最好的,即使關心也無法作出正確的決策,因為他們不了解各個高校的具體情況、各專業特點以及所受教育的就業現狀及前景等方面的信息。據調查有82.6%農村學生家長不了解大學收費情況,72.4%的學生及其家長不了解就業形勢,就業前景信息的缺失,勢必加大教育選擇的盲目性,增加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的風險。
2.社會資本的缺失。社會資本是一種個人通過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而獲得的資源,對這些網絡關系的投資可以帶來預期的收益。在人們從事一些有目的明確的活動時,他們可以從社會網絡關系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一些實質性的幫助,從而達到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歐美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較為完善的國家,人們在就業過程中還是會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關系,從而更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更不必說在十分注重人際關系的中國,對那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學生來說,直接表現為畢業生根本用不著為工作擔心,家長早已為自己做好了打算,畢業即就業。
但對中國農村家庭來說,社會資本是嚴重缺乏的,甚至為零,他們在就業市場中必定處于劣勢。
(三)預期收益風險
由于高等教育投資周期長,受教育者未來在何單位工作是不確定的,未來的收入也具有不確定性或風險。近幾年,面對高校“人力產品”的持續大數額供給,但社會消化能力又很有限。大學生就業日趨困難,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進入工薪階層或做臨時性的工作,成為新的貧困階層。由此看來,農民想通過高等教育投資的方式獲得高收入,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一般來說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這必然增加其高等教育投資的預期收益風險。
三、農村家庭防范和規避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對策
1.確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費體制。第一。高等教育收費應該合理,合乎中國的國情,不能盲目高收費、亂收費。有關部門應采取措施穩定高校學費,抑制其上漲的趨勢。第二,強化公眾對高校收費監督力度、遏止教育腐敗行為。學校要向社會公開校務,明確各項收費,建立體制內部的各級監督,加大公眾監督力度,有效遏止教育亂收費、高收費和教育腐敗行為,有效減輕家庭、學生的負擔。
2.采取財政轉移支付來減輕農民的風險。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為了保證貧困家庭的子女充分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中央政府有必要利用財政再分配制度,把來源于經濟發達地區的一定量財力縱向轉移到比較貧困和落后的地區,使不同地區共享公共或準公共產業的溢出效應。
3.建立生源地助學貸款機制。改變中國先行的助學貸款主要是由學生所在學校開戶行進行貸款的做法,改由學生戶口所在地的銀行或信用社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即生源地助學貸款。具體做法是學生憑錄取通知書、村委會開具的貧困證明,與家長一起到當地銀行或信用社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手續,借款人為學生本人及其父母。經辦機構甄別貸款申請學生的貸款資格后,為學生辦理相關手續,并將款項轉入學生將要就讀的學校的賬戶。這樣如果父母無力償還會催促子女還貸,子女也不會因為自身利益而去拖累父母。因而,生源地助學貸款同樣有效地解決了合約簽訂后的道德風險的發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4.農村家庭投資者應該提高成本意識。農村家庭一定要有意識地控制投資成本,在進行教育投資時,必須根據家庭的經濟狀況,充分考慮家庭的承受能力,確定合理的教育投資支出比例,切忌過度投資,投資失敗將影響家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家庭可支配的貨幣不多,應選擇性價比較高的教育,實現以最小成本獲取最高收益。
5.農村家庭的大學生應積極積累其社會資本。由于來自農村家庭的大學生社會資本缺乏,因此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應積極采取措施彌補這一缺陷,在校期間,要注重培養自己的人際關系,有屬于自己的朋友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如交際能力、市場應變能力、管理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風險預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時常關注就業信息,加大對勞動力市場的了解,要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機會,增強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降低自己的就業風險,從而實現投資的預期。
參考文獻:
[1]張學敏,郝風亮.教育放棄:部分農村家庭無奈的抉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6,(9):57-60.
[2]羅少郁,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10):106-107.
[3]楊斌,盂麗平.高等教育投資風險對農村居民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社科縱橫,2006,(12):69-70.
[4]李子彥,論弱勢群體高等教育投資風險及其防范措施,科技創業,2005,(11):139-140.
[5]李云,高等教育投資是一種人力資本風險投資[J].學術論壇,2004,(6).
[6]韋志明,農村“因教致貧”現象的反思[J].安徽農業科學,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