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條件,既有相同點,又有根本的不同。中國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增強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的活力;二是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加強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
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經濟體制;企業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004-03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其中,最根本的條件則是經濟體制。本文僅就中西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條件——一體制條件的異同做些比較。
一、中西體制條件的相同點
1.都注意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企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細胞,企業是否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直接關系著整個經濟發展的狀態。因此,中西在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問題。
中國把企業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視作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并從改革一開始就為增強企業活力進行了種種嘗試。一是堅持企業組織形式的多樣性。不僅允許非公有制企業的存在與發展,而且下大力量抓國有企業的改革;在國有企業改革上,重點是抓大中型國有企業,與此同時放活大量的小型國有企業。二是在放權讓利、承包、租賃等初步改革的基礎上,深化企業改革,把改革的思路轉移到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完善產權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增強企業活力提供制度保證上來。
在西方國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壟斷企業,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大量中小企業。在如何增強企業活力上,他們也進行許多探索,其中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很值得我們研究。西方的國有企業,一般是由資產階級政府興辦的,其目的是為私營經濟和個人提供社會服務。但這些企業大都存在著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等嚴重問題,所以,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采取私有化政策,將國有企業的資產以出賣股份的形式賣給或承包給私人或私人集團。至于有些不能私有化的國有企業,政府除作出限期扭虧或收支平衡的規定外,還特意設置競爭對手,以打破國有企業對所在行業的壟斷。
2.都強調經濟杠桿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在社會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無一依靠單一的手段調控經濟活動。然而就計劃手段與經濟手段比較而言。則主要強調經濟手段對宏觀調控的作用。
西方國家在利用經濟手段上,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主要依靠金融、財政等手段調控宏觀經濟。為了加強金融、財政手段的調控作用,西方國家在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章,例如,1986年9月2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稅制改革方案,其主要內容:(1)降低稅率,簡化稅收檔次,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由50%降到28%,檔次由十四級簡化為三級。公司的最高邊際稅率由46%降低到33%,稅級由五級簡化為三級。(2)限制和取消某些稅收優待,提高征稅起征點。
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西方國家在其已有的基礎上,不斷健全其管理機構和貨幣管制。仍以美國為例,1980年3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新的銀行法案,該項法案規定,(1)取消聯邦儲備銀行對存款利率的限制;(2)凡接收存款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向聯邦儲備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3)提高參加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金融機構的繳納保險費的限額;(4)放松金融機構資金運用的限制等。
由于西方國家注意運用經濟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并積累了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經驗,從而使得西方國家的經濟開始走出“滯脹”的局面,而進入低速持續增長的時期。,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計劃調節手段的同時,一直注意加強經濟手段對宏觀調控的作用,在財稅體制方面繼續采取放權讓利、利稅包干等政策措施之后,實行了全國統一的分稅制。在金融體制方面,通過建立中央銀行,強化商業銀行的職能,增設新的金融機構,開辟金融市場等重大改革措施,以及根據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強了對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管理,并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從而使得中國經濟步人健康發展的軌道。
二、中西體制條件的不同點
1.經濟體制的所有制基礎不同。西方國家雖然存在某些合作企業,但這種合作企業仍然屬于資本主義企業。因此,在資本主義國家里并不存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一個分子。它們的經濟體制是建立在完全的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商品生產者所具有的彼此獨立的特性,使得商品經濟與私有制相結合,比和公有制結合要容易得多。這種情況決定了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除了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的本質要求外,它自然而然地把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作為自己的目的。而中國正在建立和進一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所有制基礎的主體是公有制經濟,其他非公有制經濟只起補充的作用。這樣一種所有制結構,顯然比西方國家要復雜得多,這就是說不能搞單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全盤西化”或私有化,既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與發展,又不能讓它們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成分,操縱或控制國計民生。此外,現階段的公有制,還不能做到企業的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完全統一,因此,它必須和商品經濟形式相結合。但怎樣結合得好,就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其困難就在于:一方面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而不能“化公為私”;另一方面又要有內在的動力。至于中國產權制度改革步履維艱,以及共同富裕與個人收入差距懸殊的矛盾,從另一種角度說明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實現有機結合的困難程度。
2.中西經濟體制演變過程不同。西方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主要信奉薩伊的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自有辦法解決社會供需矛盾。但這種理論在世界經濟歷危機的沉重打擊下,黯然失色。于是美國羅斯福“新政”出臺,才免資本主義于“一死”。1936年凱恩斯把美國“新政”這套做法加以理論概括,從而形成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在實踐中遇到了“滯脹”難題,西方國家的經濟長期處于走走停停、進進退退的局面。到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國家掀起批判凱恩斯主義理論的思潮,并形成反凱恩斯主義學派。反凱恩斯主義學派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但現代資本主義是一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因此,反凱恩斯主義學派不可能成為主流學派,然而這不是說西方資產階級學者不再苦心研究如何擺脫“滯脹”的兩難境地。相反,他們提出了許多反映社會化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政策主張并被政府采納,從而推動西方經濟不斷發展。
中國經濟體制演變過程,明顯不同于西方國家。如上所述,西方國家是從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向有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體制演變,而中國則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種轉變,并非僅僅是次序的顛倒,而是一場更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是第二次革命”,首先,它是一場思想理論戰線的革命。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經濟才是市場經濟。現在則認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市場只是調節經濟的兩大手段,并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在于比資本主義更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在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次,它是一場生產關系領域的深刻變革。始于農村,繼于城市,中國開展了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在內的生產關系的全面變革;一種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新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成,并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扎根于中國經濟的沃土之中。第三,它開創了人類歷史的先河,即,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井不發達的大國,把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這種結合的過程中,盡管有我們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但難處卻不知比資本主義國家要大多少倍,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是從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向有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體制演變,這是一種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中國則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
3.中西經濟體制改革的方略不同。西方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既然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的早已存在為前提,因此,它是一種原體制內的變革,其中以金融體制、財政體制的改革為重點。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基本上是在原計劃經濟體制內變來變去,因此,效果甚微。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原計劃經濟體制一時難于突破的情況下,在計劃經濟體制以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即在農村打破“大鍋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以后,全國城鄉在生產、流通等領域恢復和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三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與此同時,不斷深化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改革,而公有制經濟的改革先是從放權人手,擴大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進而在“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實踐證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上述戰略思想,具有如下長處:(1)在公有制經濟以外,允許個體經濟、私有經濟的存在與發展,這為中國經濟在變革時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找到了新的增長點。(2)對原計劃經濟體制不是原封不動,而是在具備了較強的物質力量,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再實施進一步變革。(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從速度上看是循序漸進的,改革的每一步都是“穩中求進”,盡可能減少社會的震蕩,因而保持了改革進程所需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
三、幾點結論
1.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具備種種條件,其中一個根本的條件,就是要有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然而這一根本條件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不僅需要經歷一個建立的過程,而且更需要一個健全完善的過程。此外,中外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還表明,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西方國家鼓動別國搞什么“休克療法”,進行突變式的改革,而他們自己卻從未搞過什么“休克療法”。戰后前聯邦德國也曾在短時間內搞過從戰爭體制向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但這只是從戰爭體制向和平體制的轉軌,并不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原蘇東等國聽從西方“休克療法”的說教,搞急劇的社會經濟變革,原計劃經濟體制是被否定了,但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一種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并未立即建立起來,我們應記取這慘痛的教訓。
2.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上,西方國家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的地方,其中有以下兩點尤其重要:一是增強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的活力;二是通過金融體制、財政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加強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因此,不僅中國改革的經驗,就是西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同樣說明,增強企業活力,決不是不要政府的干預,相反,越是給企業和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越需要加強中央宏觀調控的作用。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調控體系及其職能,并非是市場經濟體制之外的東西,其本身包含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中,沒有健全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因此,關鍵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宏觀調控,而是怎樣加強宏觀調控。
3.我們必須而且應該學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但決不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更不能顛倒主次關系。與此同時,還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共性與資本主義個性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共性與社會主義個性的有機結合。在這種結合的過程中,既不能片面強調個性,忽視甚至否定共性;也不能片面強調共性,忽視或否定個性。一切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盡管它們可能存在一時。但終究要被除掉。任何統治階級都不允許違背社會本質的東西的存在,社會主義中國是如此,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