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論文研習”的途徑開展實踐教學,不僅能藉由學生論文之選題,把握專業的發展走勢,而且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專業論文所進行的選題、加工、研習、講授、反思等環節,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研習會上,通過學生與老師的角色互換,也使學生在表達思想、隨機應變等方面得到了鍛煉。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參賽論文;論文研習會;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250-02
自“探究式學習”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課程改革中提出之后,這一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勤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各類學校紛紛效仿的實踐教學模式。然而,人們在將這一模式付諸實踐的同時,卻有各不相同的操作門徑。本文依據筆者在所屬單位,組織2008年度“大學--生論文研習會”所搜集到的資料,討論“論文研習”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
一、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
“大學生論文研習會”是筆者執教單位推行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追求真知、刻苦鉆研,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研習會”共分+階段,分別是論文評選、“研習”規訓和“研習”開展階段。研習形式主要是:先由評委所推出的優秀學生,結合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就論文選題緣由、研究現狀、參考文獻、觀點與思路、價值與意義等問題進行闡述;然后,由在場師生就相關問題與作者自由討論;最后,由指導老師做出點評和總結。
筆者所研究的這次論文研習會,時間從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為期6個月。參賽對象為2005級(四年級)至2008級(一年級)全體學生。專業涉及歷史教學和文化產業管理兩個門類。在提交的172篇參賽論文中,2006級149篇,2007級23篇,2005級和2008級均無參賽論文。從專業方向看,文化產業管理共70篇,其中,2006級58篇,2007級12篇;歷史教育共102篇,其中,2006級91篇,2007級11篇。
可以看出,不管歷史教育專業,還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大一與大四學生的參賽熱情均不高。究其原因,大一學生可能因剛進人校園,對新的學習環境還不適應,一方面感覺論文寫作離自己還很遙遠,另一方面,對論文之選題、撰寫等基礎性知識還懵懂無知。至于畢業在即的大四學生,可能因即將面臨的實習、學位論文、擇業、考研、面試、復試等接蹤而至的事情,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賽。
相較而言,參賽積極性最高的是三年級學生,其次為二年級。三年級之所以積極性高,是因為此時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皆已進展過半,專業知識相對扎實。而且,經過大一、大二階段學校強制性的“學年論文”寫作規訓,學生也初步具備了自以為可行的“問題意識”。這些因素,加以教師在課堂上對學術前沿的評介,點燃了參賽熱情。二年級學生參賽積極性雖不比三年級高,卻也顯示出初涉專業課之后,部分學生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參賽熱情。顯然,在此階段,授課教師若結合自身研究領域,給學生介紹學術研究信息,定會起到正面引導作用。
二、論文選題及反映的問題
若將論文按研究方向進行統計,情況為:中國古代史43篇,中國近代史27篇,世界史14篇,歷史類其他18篇;非物質文化遺產14篇,企業文化類7篇,出版影視傳媒類11篇,旅游文化類22篇,文化產業理論類8篇,文管類其他8篇。這些選題與學生平時的閱讀及上網所查閱的資料多寡有關,而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老師的引導,尤其那些將自身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且講課效果好的老師,對學生影響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列入“歷史類其他”的選題中,有些雖可列在“專門史”名目之下,但選擇文化產業管理類選題的不乏其人。比如,《羅山縣皮影戲的發展歷程與保護》、《淺探賒旗山陜會館所蘊涵的“誠信文化”》等選題,即是如此。而與此相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純粹研習歷史的學生幾乎沒有。可見,有些學生雖選了歷史教育專業,但興趣卻不在歷史,而對與歷史學有聯系的文化產業較感興趣。
參賽論文中,史學類存在的問題不少。主要有:(1)內容空泛。如《淺談中國歷代“和親政策”》、《元朝知識分子的地位》等。(2)問題意識不明確。如《論盛唐時期文明交流與影響》、《淺談儒家思想的影響》、《淺析李鴻章》等。(3)標題表述失當。如《淺論洛陽為絲綢之路起點的資格》、《探索明朝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當年背景、失敗原因及影響探析》等。(4)文章不倫不類。如《中國第一位無冕女皇一呂后》、《林彪、江青集團在“文化大革命”第一年中的罪惡行為》等。雖然,將上述論文題目與筆者所指出的問題對號入座不一定合適,但這些現象的確存在。
不過,也有不少同學選擇了極具研究價值且表述精準的題目,如《公共醫療與地方社會:豫南大同醫院研究(1920—1949)》、《淮河水患與地方民生——以1931年蚌埠地區為例》、《論清末革命黨人的暗殺活動》、《皇權交接中從公開立儲到秘密建儲的演變過程一以清朝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為例》等等。但此類論文占參賽論文總數尚不到10%。
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屬于非師范專業,實用性較強。比如會展、茶文化、網絡文化、卡通、吳橋雜技、廣告、旅游商品開發、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都進入了選題范圍。不僅如此,與區域經濟結合緊密,緊隨時代前沿,也是該專業的選題特點,如《淺析朱仙鎮木版年畫的保護與傳承》、《淺析拓城大件民間舞蹈的現狀及保護策略》、《集結號:中國熱播的背后》、《從“百家講壇”看講壇類節目的制作》等既是如此。
不過,上述情況并不意味文管專業的培養模式沒有問題。由論文選題,可判斷學習興趣所在,而選題涉獵廣泛,卻表明專業定位存在隱憂。從論文涉獵范圍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文化類”、“出版影視傳媒”、“旅游文化”、“文化產業理論”、“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顯然,學生對文化產業管理的理解懸殊很大。有的側重于“文化”,故論文略顯空疏;有的側重“產業”,故歷史遺產、旅游、企業、網絡、動漫等均在選題之列;有的側重“管理”,故管理理論、企業經營等方面的論文亦復不少。因此,如何根據文化產業管理之專業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專業定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論文研習會之實踐
在論文研習會進入規訓階段之前,由各教研室老師組成論文評審委員會,然后根據不同研究方向,對參賽論文進行分組評閱,成績分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優秀五個等次。評閱結果是,獲優秀等次22篇,占論文總數的13%;良好109篇,約占論文總數的63%;中等35篇,約占論文總數的20%;及格6篇,約占論文總數的不及4%,不及格的參賽論文0篇。雖然,評審過程中,難免受到評審老師的情感、喜好、審美及研究興趣的影響,但從這些成績基本可判斷出學生之間的水平差別。總體來看,取得良好以上的論文較多,表明參賽學生大多具備論文寫作的潛質。
論文評審結束后,研習會進入規訓階段,即從22位獲得優秀等次的學生中,遴選5~6位學生進行重點指導。其過程大致為,先將這些學生召集在一起,每人就自己的論文進行“自薦”,由評委老師根據他們的表現,比如講述時是否有熱情,是否思路清晰,是否內容嫻熟,以及該生的課件制作、語言表述、心理素質等情況,酌情打分。然后,按分數高低選取前五位,由指定老師專門進行指導,主要是按照論文研習會的要求,針對研習的論文、課件、表述、禮儀及板書等進行規訓。
規訓完畢,便進入論文研習環節。論文研習會上除包括評委在內的所在院系全體師生參加外,還邀請了校內對論文選題有研究或感興趣的專家到會。研習人員首先結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對論文的寫作緣由、相關研究成果、資料來源、思路與框架,以及研究的價值與意義等內容進行闡述,時間為10分鐘。然后,進入互動環節,所有在場的師生都可以就各自關心的問題或進行咨詢,或提出疑問,由研習人員即興作答。最后,指導老師就其指導論文及學生現場表現等情況,從選題、選材、構架、思路、表達等各方面進行點評與總結,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修改議見。研習會上,師生爭相提問,研習人員旁征博引、積極申辯,更有嘉賓老師與學生即興互動,整個場面異常熱烈。
四、結論
本研究表明,大二和大三階段,應是鼓勵學生了解學術前沿,鍛煉撰寫學術論文的關鍵時期。這不僅因為,我們通過學生所提交的論文,可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便準確把握專業的發展走勢。更為重要的是,論文研習是一種可操作性極強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學術論文的研習、加工、講授與反思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扮演了兩個角色:一是學生,從事自主的論文選題與寫作,并從老師那里得到指點;二是教師,從事知識講授活動,為在場師生提供與論文相關的資訊。與此相適應,教師也扮演了兩個角色:一是聽眾,傾聽學生的講授內容,進行信息共享;二是導師,從事論文研習活動的全程指導。一般認為,實踐教學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通過引導學習者的實踐活動,傳承實踐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活動∞。就此而言,“論文研習會”應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學書,謝利民.英語探究式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2007,(3):92-95.
[2]張英彥.論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叨,教育科學,2006,(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