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高度概括了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中國法治的核心關注。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回歸是這種核心關注的產物。張衛平教授結合當代司法實踐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解讀,有利于我們在傳統調解與現代訴訟之間更好地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訴訟;調解;張衛平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230-02
2009年9月18日,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公布。公報要求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力度,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快地震災后重建,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大局穩定;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的建設,力求取得新進展。公報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與新形勢新任務“總體上”是適應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這“三個嚴重”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
《公報》是對近年來黨和國家治理的高度概括。過去一年,司法部門回應“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的三個核心關注”(2008.7.23《人民日報》),深入開展有關“三個至上”的“大學習、大討論”(2007.12全國政法工作會—2009.6.26《人民法院報》),提出《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2009.1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加強政法經費保障),推動“司法民主化、大眾化”(2009.2《關于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2009.3《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加強改進涉法涉訴信訪工作(2009.8《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涉法涉訴信訪工作的意見》一涉法涉訴信訪占全國信訪總量的比例仍然“較高”,進京訪、重復訪仍然“偏多”,政法機關解決問題的“力度和效率”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強烈期待”還有差距),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2009.9《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不斷完善法律體系、落實干部學習培訓、深入開展高校教學、明確法學發展方向)。
黨和國家的治理經驗與司法部門的法治實踐共同構成當前的時代背景。重提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司法部門回應時代需要、有效解決糾紛、密切黨群聯系、鞏固執政地位的現實考量。清華大學法學院張衛平教授《回歸馬錫五的是精神還是方式?》(以下簡稱《回》)就是一篇既看到“應當提”之合理性,又看到“怎么提”之必要性的明鑒之作。之所以如此,在于“馬錫五審判方式”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當前有所異有所同。這一審判方式在執政黨幾十年的司法實踐中,有經驗也有教訓。重提這一方式,既有可行性又有局限性,需要結合當前實踐對過去經驗理陛客觀地加以揚棄。
重提馬錫五審判方式既有合理性,又有可行性。合理性如《回》文所析,這一審判方式發端于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適用環境是基本適應的。具體而言,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年代,“敵、我、頑”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共產黨需要發動群眾、鞏固政權、壯大隊伍,這是政治環境;陜甘寧邊區經濟很不發達、民事法律體系很不完善(國民黨政府的《六法全書》并未普遍適用)、社會矛盾常常按照風俗習慣解決,這是經濟基礎和法治環境;馬錫五審判方式強調主動調查、調解說服、簡化程序,既貫徹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路線,又突出了糾紛解決的力度和效率,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被樹為典型得到發揚。時至今日,重提這一審判方式聯系群眾、有力高效的成功經驗,可以兼顧本土資源的“正統性”和“實踐性”,減少盲目借鑒、空洞說理的風險,能夠較少阻力地得到認同并加以推廣。
重提馬錫五方式也有局限性。如《回》文所說,共產黨“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內地走向沿海”,糾紛已不限于一時一地,政策也要全面考慮、因地制宜。由于全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城市農村之間、沿海內地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陜甘寧邊區相對封閉的自然經濟也因時而異;改革開放后不同地域間的“陌生人”交往頻繁、國家統一立法在糾紛解決時起主導作用,馬錫五審判方式則主要依據農村“熟人社會”的地方風俗著重調解說服;市場經濟下強調程序正義和當事人主導的審判方式,與強調實體正義和職權干預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也不盡相同。不論改革初期“強化”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強化庭審功能、公開審判、實行當庭質證、認證,還是中后期實施庭前證據交換制度、實行查審分離制度、試行證據失權制度、強化當事人舉證制度化、規范化,以及規范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范圍、強調庭審方式的規范化和形式化等,都“可以說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總體上是對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背離”。
對馬錫五審判方式有所揚棄不僅必要、而且可能。理論上,不論馬錫五審判方式還是改革開放后的審判方式,都要適應司法實踐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時代背景;都要考慮平衡社會治安與糾紛解決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都要實現精神實質(目的)與解決方式(途徑、工具)的有機結合。這是超越一時一地的政治/法治底線?,F實中,如《回》文所說,“熟人”與“陌生人”并存、“發達”與“不發達”相間,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一味著重調解忽視判決,一味強調判決忽視調解,都無助于高效有力的化解糾紛,反而動搖人民群眾對政府,法院的期望和信任。因此,客觀冷靜的看到調解與判決的利弊,看到各自適用主體、對象、受案范圍、程序規則,盡可能的用制度管人管事,促進當事人服判(調)息訴、社會和諧才是妥善之道。
有鑒于此,張衛平教授建議:
看到精神實質(目的)與解決方式(途徑、工具)的異同。一方面,馬錫五審判的精神質是接近民眾,我們需要這種精神;另一方面,應當破除將某一種方式、某一種榜樣萬能化的迷信傾向。應當看到,不論是馬錫五方式,還是市場化的審判方式,都不是解決民事糾紛的唯一途徑和手段。解決糾紛需要“實事求是”對癥下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審判方式應當“不論白貓、黑貓,會抓老鼠才是好貓”。
看到城鄉之間、地域之間的異同。一方面,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糾紛量大、陌生人交往頻繁,法官“坐堂斷案”是一種高效而非低效的審判方式,強調當事人平等、法官中立化技術化、規范庭審程序是在訴訟程序中吸收不滿、促成實體公正的當然要求;另一方面,經濟不發達的內地農村,相對貧困的當事人需要更加高效實惠的化解糾紛。由于調解比訴訟更加省時省錢,調解所依據的地方風俗也能夠得到農村“熟人社會”的更多認同,所以可以著重調解。
看到訴訟與調解之間的異同。一方面,可以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分化出更為簡捷的訴訟程序,以適應基層法院解決簡單民事案件的需要;也可以考慮設置專門解決家庭糾紛的訴訟程序,更為充分地吸收馬錫五審判方式著重調解、就地辦案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事訴訟相對調解而言,成本相對較高、程序相對復雜、規則相對剛性、耗時相對較長的客觀現實。過分的削足適履,將喪失民事訴訟自身的優點。相比而言,仲裁、人民調解更為貼近馬錫五審判方式。因此,大力充實人民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的機能,不僅可以為當事人提供更為多元的糾紛解決渠道,還可以緩和訴調矛盾、避免法官在“一邊倒”思維下矯枉過正的尷尬。
需要補充的是,縮小城鄉差異、地區差異也是政治,法治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公平正義的當然之義。當前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量刑不規范”、“同案不同判”、“合情合理、不合法”等涉訴信訪的常見問題,既有當事人纏訴濫訴等主觀原因,也有立法不盡合理、依法辦事不盡人情等技術原因,根源上則可能歸結到不同階層貧富懸殊過大造成“物不平則鳴”。強調當事人對抗、形式公正、法官消極中立的審判方式,也可能因冷漠無情而為人詬病。尤其當熟人與陌生人、城里人與鄉下人之間發生糾紛,當事人之間實質上的不平等在形式上如果沒有更多救濟,就很可能坐視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這無疑將動搖政治,法治的群眾基礎。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僅寄于某一部門(如立法部門)難以全面兼顧,包括司法部門在內的不同主體積極聯動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因此,促進法治與政治、道德和諧互動,推動不同效力、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部門之法律法規、道德倫理、風俗習慣、調判先例在基本原則共識、沖突規則下的求同存異、有機統一,理所應當義不容辭。至于如何推動,則又需著文另述了。
參考文獻:
[1]張衛平.回歸馬錫五的是精神還是方式[N].新京報,2009-06-13.
[2]朱蘇力,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的三個核。關注[N].人民日報,2008-07-23.
[3]深入開展有關“三個至上”的“大學習、大討論”[N].人民法院報,2009-06-26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