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基礎工程。圍繞農村公共產品的特性以及重要性展開,分析并總結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構建多元化供給機制、構建科學的決策和管理機制,以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025-02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重要性
(一)增加農民收入
1.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關系到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繁榮,而且也是帶動農村社會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互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由于實施了農業支持工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政策,這雖然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為中國城市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是正是由于財政對城市的傾斜,導致農村缺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前提,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2.從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看,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對農村和農業公共支出的不足,中國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極不完善,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條件落后——這些都是新農村建設所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農民是否可以根據市場和政策來發展自己的產業、農村教育質量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農村的基本醫療衛生的供給是否有保障,都是關系到民生根本的問題。可見,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能保證農民的身體健康和勞動體能,農村文化教育以及信息服務的投入則有利于農民素質以及農民增產增收能力的提高。
(二)改善農村社會經濟環境
1.有利于改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與自然環境相對的,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構成。高效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增進農民歸屬感,有利于信息的流通,以及促進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改善農村社會環境。同時,農村教育、農村醫療保障以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的提供與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極為密切。
2.有利于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充足時,農民會將更多的收入用于改善生活、增加農業投入等私人產品的消費和農村經濟再生產,從而活躍農村消費市場,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間接創造市場需求,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社會生產條件,達到穩定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如交通、水電、醫院等公共設施的完備程度影響一個地區的旅游、工貿、房地產等多項產業。
(三)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1.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有利于農業基礎設備的完備。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提供農村基礎設施,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即提供對農村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起支撐作用的產品。如農村水利設施、鄉村交通設施等。
2.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有利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或是由于農民素質低而無法駕馭現代技術,都會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公共產品在教育、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為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完善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可以降低包括生產成本、交通成本、風險成本和決策成本等在內的農業經營成本,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農村的風險轉移給全社會,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化。同時,市場信息有效快速的傳播也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條件。
二、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瓶頸透視
1.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由于農村公共問題受關注的時間不長,雖然近年來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在總量上還是存在嚴重的不足。相對城市齊全的公共設施而言,農村的狀況是截然不同的——由于農村公共問題受到關注的時間不長,在非農生產性基礎設施、文化精神設施、社會衛生設施、社會各項服務體系等方面供給還是普遍缺失。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的進步、農業現代化的進展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由于基層政府一味追求政績,偏執地傾向于“硬”公共產品的提供,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出現了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并存的尷尬局面。即農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如公共服務、市場信息等的“軟”公共產品,而那些農民不太需要的,為各自政績而提供的公共產品卻出現了畸形的過剩。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教育文化投入缺失以及醫療衛生缺乏保障等都給農村社會的長足發展造成了損害,而無視農民需求的“政績型”公共產品卻消耗了本就有限的公共資源。
’
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下。政府的公共投資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而農民分布的分散性和低組織化程度,使得農村公共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于平均水平,帶來供給效率的低下。此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中,資金的籌措和使用監督成本高,公共資源被大量擠占挪用、揮霍浪費,同時,由于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自上而下的供給機制、鄉鎮財力匱乏、農民自身存在的文化特質等原因,導致了現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下。
三、構建科學完善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一)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各級政府加大農村公共財政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闈,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中國城鄉之間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之間公共產品供給能力上的差異,而其關鍵就在于各級政府財政配置上的不合理。因此,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與供給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對稱”的原則,對政府間的支付轉移制度作相應的變革,提高各級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產品供應能力。
(二)科學定位供給主體,構建多元供給體系
1.確立各級政府的主導地位,發揮主體作用。公共產品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其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征仍將長期存在,同時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現實基礎——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錯位”、“越位”和“缺位”等突出現象,決定了各級政府必須成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發揮主導作用。長期以來,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在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形成了城鄉分離的二元化供給局面。政府有義務承擔起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要責任,這是工業反哺農業的必然,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2.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導向作用。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財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內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來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在明晰產權關系的條件下。積極引進民間投資,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動員社會資源來提供農村公共產品。
3.促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化。政府作為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存在著“政府失靈”問題,市場化供給是解決政府失靈的最優途徑。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市場化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供給體系——打破政府壟斷,引進競爭機制。政府不能推卸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但是政府也并不是農村公共產品唯一的供給主體,引入市場機制與私人投資,通過市場競爭打破政府的壟斷,形成各方有序競爭與合作的格局,構建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
(三)構建科學的決策和管理機制,提高供給效率
1.構建“由下而上”的需求表達機制,改革農村公共產品的決策制度。供給的公共產品是為農民服務的,只有農民的需求被滿足,才能發揮其價值,因此,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提高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和需求表達機制。新農村建設需要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提升農民公共決策的參與程度,充分實行村民自治,構建自下而上的需求表達機制,推動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科學化,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真正反映農民的需求與愛好。
2.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實行重點公共需求供給優先化。由于資源約束,我們無法同時或在短時間內完成所有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只能有選擇性的提供,這就涉及到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性問題。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應該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方面需要結合實際,對不同類型的公共產品做出甄別:根據公共產品的需求的不同,按優先順序分階段供給,以彌補不足。此外,地區差異導致各地對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優先化還需考慮“因地制宜”。
3.優化制衡環境,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監督機制。任何政策的有效執行都離不開監督的作用,完善公共產品供給的監督機制,是實現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制度保證。目前,政府單方面決定著公共財政的收支和公共產品的供給決策而對其缺乏有效的監管約束,這是導致相關決策存在片面性和隨意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構建長期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完善社會公眾對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的社會約束和監督機制,形成制約環境,以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和使用的透明度,規范政府行為,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新農村建設需要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體系和決策管理機制,即著眼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為依托,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和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郭素玲.完善公共產品供給加快新農村建設[J].農村經濟。2007,(3):3-5.
[2]什么是農業現代化的特征[EB/OL].(2009-03-20)[2009-3-24]http://www.dfagri.gov.cn/n233c38.aspx.
[3]聶火云.黃大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探討[J].江西社會科學,2008,(5):239-243.
[4]王天云.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初探[J].農業經濟,2008,(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