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CDM)理論研究的主要領域包括:CDM內涵介紹;CDM與經濟增長和發展關系的研究;CDM與外資和基金關系的研究;CDM發展前景潛力的研究;CDM發展障礙問題的研究。相對缺乏從利益角度對CDM推進戰略的思考。
關鍵詞:清潔發展機制;綜述;展望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175-02
隨著發展方式轉變和低碳經濟的實質性實施,CDM逐漸成為熱點和難點話題,中國CDM的研究主要包括:
一、CDM內涵介紹
CDM發展歷程,基本知識和國內實踐的分析,主要包括:孫晶(2005)對CDM及核證減排量的介紹。認為CDM是《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以項目為合作載體的機制;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方式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實現“核證減排量”。戴偉娣(2006)介紹了CDM的基準線、額外性、項目邊界和泄漏及監測方法等知識;CDM管理規則和實施流程及在中國開展的優先領域。洪小紅(2008)介紹了CDM的由來、目的意義、實施程序,及中國的相關管理辦法。宋彥勤等人(2005)介紹了CDM項目實施的有關問題。認為需完善CDM項目管理程序和相關政策,建立項目咨詢機構以減少交易成本。王江和趙莉(2009)通過選取代表性成功案例,用經濟及管理學方法分析了CDM經濟效應,以及中國CDM機制的優勢和劣勢。
二、CDM與增長和發展關系的研究
CDM對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主要包括:任春梅(2007)以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項目、江蘇東風電場項目、浙江巨化HFC-23分解項目為案例,介紹了CDM的特點,探討了中國實施CDM的運行體制及問題。袁燕(2007)以蘇南為案例,認為CDM為地區增長方式轉變提供了契機,帶來資金技術,改善區域環境、促進新行業發展,轉變區域增長方式。秦鋼和文冰(2005)以云南林業為案例,分析了CDM游戲規則和林業碳匯項目的比較優勢。
三、CDM與外資和發展基金關系的研究
分析了CDM利用外資的模式、與多邊基金機制的關系、碳基金造林等問題,主要包括:朱慶華和王旭東(2003)認為,CDM是利用外資的新模式,可超越資金和技術等制約,揭示了CDM利用外資的模式問題。陳霖(2005)認為,CDM是獲得技術、提高外資質量的新契機;分析了中國作為全球CDM項目潛力極大的市場,未能成為實際外資流人和技術轉移的原因。黃山楓等人(2008)比較了多邊基金機制與CDM在環境和經濟效益的不同,認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多邊基金機制無法被照搬進《京都議定書》,將市場機制引入環境保護的CDM,將是國際環境保護機制的主流。巨奎林(2007)介紹了中國清潔發展基金的背景、歷程、宗旨、組織機構、資金來源和用途、國際合作前景等。陳坤(2008)在定性分析投資環境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四方面基礎上,應用AHP層次分析方法,探析了CDM吸引外資的環境問題。鐘國華(2007)認為,造林碳吸收、出售碳匯以及木材和其他非木質林產品的收益,增加了收入,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四、CDM發展前景的研究
分析了CDM的機制發展前景、市場、國外合作、項目開發等前景,主要包括:張坤民和何雪煬(1999)比較了CDM同《京都議定書》的其他機制的異同;分析了CDM的發展前景、影響因素和潛在機遇。楊圣明和韓冬筠(2007)認為,由于歐盟對減排的堅定立場,及減排計劃對減排額度的需求,CDM市場仍存在相當空間。莊貴陽(2002)從“必要性”和“實現可能性”角度探討了CDM的有效性及中日兩國的合作前景。龍騰發等人(2007)介紹了中國已開發CDM項目的領域分布、價格、注冊數等,及潛在市場。王燦等人(2005)通過建立一個全球碳排放貿易局部均衡模型(TRCW),分析了中國實施CDM的市場潛力和市場結構;模型考慮了美國退出、碳匯項目、熱空氣規模、交易成本、壟斷等因素。認為可再生能源、垃圾處理、造林與再造林領域是基于CDM開發碳市場的主要領域。
五、CDM發展障礙的研究
分析了碳排放計量的不確定性,以及認知、法律、程序、融資、技術和生產等方面對CDM發展的障礙。主要包括:楊玉峰和劉濱(2001)分析了溫室氣體排放計算中的不確定性對CDM合作的影響。田淑英(2008)分析了林木生物質能源CDM運行中的認知、程序、融資、技術和生產等障礙因素。趙卉和劉永祺(2008)分析了CDM項目面臨的項目邊界、持久性、滲漏等問題,揭示了CO2捕獲存儲作為CDM項目的潛力障礙。Anilla Cherilan(1999)分析了排放削減和CDM中關鍵的未解決問題,如語言歧義,排放削減實施手段上的不一致等。王燦和張坤民(2000)分析了設置基準線的準則,確定基準線的方法。段茂盛和劉德順(2003)分析了CDM中額外性的含義,判斷準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額外性的層次等概念,各國在該問題上的觀點。朱謙(2007)認為,缺乏能源基本法對CDM制度的確立,致使在制定CDM國內規則的過程中,作為一種行政許可事項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申紅帥和王乃昂(2007)認為,CDM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衡、項目注冊程序復雜、周期長、部分項目對可持續發展貢獻甚微等問題。
六、結論與展望
目前,從理論的發展軌跡來看,CD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CDM內涵的介紹;與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的研究;與外資和發展基金關系的研究;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的研究;發展障礙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構成了CDM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研究的理論基礎;相對缺乏從利益角度分析CDM推進的戰略思考;缺乏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分析CDM發展的戰略利益機制構建;尤其是對區域經濟發展與CDM發展利益耦合的深化分析。經清華同方和JOSTOR等文獻數據庫檢索,從利益激勵與均衡的角度、從耦合利益戰略機制構建的角度研究CDM,目前還沒有文獻報道。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的深入,各類利益主體的出現和成熟,利益分化的潛在發展,與中國CDM發展相關的利益格局已逐漸演變為: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政府CDM職能部門和監管推進部門、項目實施企業、項目實施企業職工、項目實施所在社區(村鎮)、新聞媒體等多方利益主體競逐和制衡的多維度、多層次、多邊型架構,其間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糾纏著多個利益層次。所以,CDM發展中利益攸關方綜合制衡角度的研究應當加強。
如何立足CDM發展中各利益攸關方的利益訴求,運用利益分析工具,解釋CDM推進過程中利益激勵和約束的可能性,促進CDM發展中面臨的利益均衡,以加強從利益角度推進CDM的研究,彌補CDM發展問題研究中深層利益矛盾分析不足的缺陷;提出CDM發展中的利益分配均衡對策,誘發CDM發展的內在動力,從利益機制的有效運作上確保CDM的健康發展;促進“兩型”社會的構建,實踐科學發展觀,這將是今后一個時期CDM發展研究的一個重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