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時間不長,社會上還存在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必須選擇好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建立政府信用體系。 關鍵詞:政府信用;信用缺失;信用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3-0014-02
建立信用體系,突破口應該選擇在哪里?有人認為,既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體系,其突破口就是要抓住市場主體,建立良好的企業信用制度。也有人認為,信用是一種道德范疇的東西,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還有人認為,應該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和市場規則。建立并完善以上規范對建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雖然非常重要,但它們都不能成為打造社會主義信用體系的突破口。打造有中國特色信用體系的突破口是建立良好的政府信用體系。
一、政府在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這種地位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和個人不能代替的
所謂信用,《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辭海認為,信用包括三層意思:“(1)謂以誠信任用人,信任使用;(2)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3)經濟學名詞,它是價值運用的特殊形式。包括:商業信用、銀行信用、政府信用、消費信用等。”我們所說的信用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價值運用為主的誠實守信價值觀的總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同時也是信用經濟。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是“由于中國市場制度變遷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特征,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政府擁有絕對的主導權。”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這些職能使政府處于打造市場信用體系的核心地位。首先,政府具有制定社會信用規則的職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相應的社會道德規范和信用制度作保障,這種信用制度只能通過政府和國家的提倡,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才能建立起來。其次,政府具有倡導誠信為本,操守為重良好風尚的職能。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她擁有巨大的宣傳資源和長期形成的宣傳優勢,這種資源和優勢。再次,政府具有垂范的職能。即政府在從事各項社會活動中,以自己的行為為社會信用作出榜樣。縱覽古今中外,政府信用度的高低與社會信用度成正比。又次,政府對社會的信用情況具有監督的職能。即對那些誠實守信者進行表彰,對不講信用者進行批評教育,督促其以誠為本,注重自己的道德形象。最后,政府還具有信用執法的職能。這就是,對那些屢教不改者按照政府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使不講信用者不僅名譽掃地,而且在經濟上也吃大虧。正因為政府同時具備以上功能,因此,政府在打造中國信用體系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
二、政府信用缺失。是當前社會信用體系難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由于多種原因,目前中國政府存在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新舊體制轉換,使政府的言行前后不一。一方面,原有的體制在一些領域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政策不斷產生,甚至現重疊和相互碰撞的現象。雙重體制并存并同時發揮作用,加大了政府解釋政策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必然被解讀為一種失信行為。第二,中央政策與各級政府具體行政行為的落差,影響了政府的信譽。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但地方政府由于理解的偏差和各地實際情況不同,沒有完全按照中央的政策、規定辦事,形成了中央政策與地方政府行為的落差,這種落差,必然被群眾解讀為政府的失信行為。第三,政出多門,各行其是,使群眾無所適從。這就是政府各部門從自身利益和各自工作的需要出發,“存在審批環節多、多頭審批、多頭受理,讓基層和企業無所適從。”種管理體制沖突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傷害,必然被群眾解讀為政府的失信行為;第四,改革對政府信用的沖擊。由于中國的改革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每一項改革都是以沖破原有的體制、破壞原有政策規定為前提的。改革使政策法規處于可以被隨意改動的狀況。朝令夕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必然被群眾解讀為政府的失信行為;第五,執法不嚴對政府信用的影響。鑒于中國正處于改革之中,新舊經濟體制轉換產生的縫隙為不法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法院對已經生效的判決尚難執行,對經濟生活中的信用問題更是無暇顧及。對不守信用者執法不嚴,進一步被群眾解讀為政府的失信行為。第六,黨風問題給政府信用帶來的傷害。近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黨風問題有了一定的好轉,但在一些地區和部門中仍然存在,特別是少數領導干部的腐敗問題,直接影響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政府信用缺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體系的建立,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一是破壞了政策的權威性,動搖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在少數地方,中央政策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可以這樣執行也可以那樣執行,結果,黨制定的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難以落實。它在破壞政策信用度的同時,從根本上動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二是破壞了政府的可信度,影響了政府對社會信用體系的監督力度。政府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管理者,當政府缺失信用時,人們對政府的行政行為就不以為然,那些需要政府幫助的社會群體或個人在政府不能為其取得正當利益時,轉而求靠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這是當前黑社會得以生存的信用基礎。三是政府信用缺失使社會信用體系難以建立,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合同交易只占經濟交易量的30%,合同履行率只有50%左右。中國每年因不誠信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近5855億元。由于市場交易主體的不誠信,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妨礙中國經濟國際化的競爭,影響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誠信缺失不僅僅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害,還將對整個社會體系造成深遠影響。”四是政府信用缺失降低了社會信用度,為經濟犯罪提供了條件。由于政府信用度低,市場秩序難以規范,為那些唯利是圖者和謀取不法利益者提供了條件。目前存在的制假售假屢打不死,逃廢債務嚴重存在,金融市場上的偽裝上市,財務造假、地方保護主義頑癥難治,無不與政府的信用缺失有關。不解決政府信用缺失問題,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就無從談起,政府信用缺失已經成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大障礙。
三、突破政府信用缺失障礙,為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創造條件
由于政府在社會信用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中國政府在改革過程中又存在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因此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信用體系,其突破口應該選在建立政府信用制度上。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強挎E破政府信用缺失障礙,一是要明確建立政府信用的重要性,把建立政府信用體系當做大事來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信用是市場信用的基礎,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信用體系,才能確立市場信用規則,政府才能督促、檢查社會成員的誠實守信度,才能處罰不守信用的社會成員,才能最終確立社會信用體系。為此,政府必須把執行法律、法規,兌現向人民做出的承諾,當做取信于民,建立社會主義信用制度的大事來抓,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社會樹立起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二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對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要盡快出臺新的替代政策,保證中央政策和各級政府行為的一致性。新政策出臺以后,政府必須嚴格執行,以取信于民。三是要促進政府工作的民主化、科學化。“要規范決策程序,健全決策制度,優化決策環境,強化決策責任。”要拓寬人民群眾參與決策的渠道,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全面推廣重大決策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對事關全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事項,必須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與公眾對政府有關信息的互動回應機制。政府運行機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必將極大地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四是要形成規范的依法行政結構。依法行政就是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做到上下統一,部門統一,全國統一。從根本上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長官意志和個人說了算的管理模式。五是要加強黨風政風建設,嚴肅黨紀政紀,加大打擊腐敗的力度。在治標的同時,加大治本力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問題。為此,要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堅決克服誤國害民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抓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不滿意的問題。做到講真話、辦實事、求實效,真正取信于民。對于那些腐敗分子要一查到底,并繩之以法。從根本上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信用。
總之,從建立政府信用人手,打造中國式的信用體系,既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又能在打造政府信用體系的同時,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政治體制,可以說這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參考文獻:
[1]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47.
[2]何建華.市場秩序:從人倫信用到契約信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43.
[3]鄭為文市長在全市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動員大會上講話:第1版[N].巢湖市日報,2006-10-08
[4]於艷萍,論誠信缺失與構建的經濟學思考[N],京華時報,2009-04-21.
[5]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N].人民日報,2003-10-15.
[6]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N].光明日報,2005-03-0.
[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