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軌跡方程的方法多變,靈活性較大,涉及了集合、方程、平面幾何、向量等基礎知識,滲透著運動與變化、類比與聯想、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是中學解析幾何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歷年高考數學考查的一個熱點.下面結合幾個實例談談這類問題的求解策略,以供參考.
一、待定系數法
如果已知動點軌跡為某種已知曲線(如直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且曲線位置基本確定,則可利用待定系數法直接設出曲線方程,再利用已知條件求出相應的待定系數即可.
例1 已知雙曲線的一條漸近線方程x-2y=0且過點P(4,3),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分析 根據題設條件,并不知道焦點所在的坐標軸,若分兩種情況設出雙曲線方程,則解答繁瑣,而且還要舍去不符合題意的結果.但若設為x2-4y2=λ,則包含了焦點在x軸上和焦點在y軸上的兩種情況,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解析 ∵雙曲線的一條漸近線方程為x-2y=0,
∴可設雙曲線方程為x2-4y2=λ(λ≠0).
∵P(4,3)在雙曲線上,∴42-4×32=λ,即λ=-20.
即-=1為所求的雙曲線方程.
點評 當給出了曲線的形狀(或借助條件判斷出曲線的形狀)時,一般采取“定位、定量”的待定系數法求解.另外,可以巧用一些結論,如:當橢圓或雙曲線的焦點不確定在哪個坐標軸上時,可設方程為mx2+ny2=1;已知漸近線mx±ny=0的雙曲線方程設為m2x2-n2y2=λ(λ≠0);與-=1共漸近線的雙曲線方程可設為-=λ(λ≠0);已知等軸雙曲線,其方程可以設為x2-y2=λ(λ≠0)等.
二、定義法
如果能夠確定動點的軌跡滿足某種已知曲線的定義(如直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則可用曲線定義設出軌跡方程,再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待定方程中的常數,即可得到軌跡方程,這種方法稱為定義法.
例2 (2010屆惠州三模)已知定點A(-2,0),動點B是圓F:(x-2)2+y2=64(F為圓心)上一點,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交BF于P.求動點P的軌跡方程.
分析 如圖1,∵點P在AB的垂直平分線上,∴PB=PA.又P在半徑FB上,∴PF+PB=R,即PF+PA=R,故點P到兩定點距離之和是定值,可用橢圓定義寫出點P的軌跡方程.
解析 連結AP,∵ P為AB垂直平分線上一點,
∴PB=PA,
∴PA+PF=PB+PF=8>AF=4,
∴P點軌跡為以A、F為焦點的橢圓.
設橢圓方程為+=1(a>0,b>0),
則2a=8,a=4,c=2,故b2=a2-b2=12.
∴動點P的軌跡方程為+=1.
點評 對于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的和差為定值時,可以考慮應用橢圓或雙曲線的定義求有關的軌跡方程,而對動點到定點和定直線的距離相等,就要用到拋物線的定義等.
三、直接法
如果動點P的運動規律是否符合我們熟知的某些曲線的定義難以判斷,但點P滿足的等量關系易于建立,則可以先表示出點P所滿足的幾何上的等量關系,再用點P的坐標(x,y)表示該等量關系式,即可得到軌跡方程.
例3 已知定點F(1,0),動點P(異于原點)在y軸上運動,連接PF,過點P作PM交x軸于點M,并延長MP到點N,且#8226;=0,=.求動點N的軌跡C的方程.
分析 如圖2,先設N(x,y),再由動點所滿足的條件:#8226;=0,利用中點坐標公式將條件中的各點用坐標表示出來,進而求出軌跡方程.
解析 設動點N的坐標為N(x,y),則M(-x,0),P(0,),(x>0)
∴=(-x,-),=(1,-),由#8226;=0,得-x+=0,
因此,動點N的軌跡C的方程為y2=4x(x>0).
點評 直接法一般遵循“四步一回頭”的步驟,四步即:(1)建立適當坐標系,設出動點P的坐標(x,y);(2)寫出點P滿足的等量關系;(3)用坐標將等量關系“翻譯”成代數方程f(x,y)=0;(4)化簡代數方程f(x,y)=0為最簡形式.一回頭:回頭看化簡方程的過程是否為同解變形,驗證求得的方程是否為所要求的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將題設條件準確的轉化為代數方程,這里的向量的坐標運算公式起到了“橋梁”作用,另外,本例也可根據幾何性質,由=結合向量模長公式(或兩點間距離公式)得到方程,這里不再贅述.
四、相關點法
如果動點P的運動是由另外某一點P′的運動引發的,而該點的運動規律已知(該點坐標滿足某已知曲線方程),則可以設出P(x,y),用(x,y)表示出相關點P′的坐標,然后把P′的坐標代入已知曲線方程,即可得到動點P的軌跡方程.
例4 如圖3,已知P(4,0)是圓x2+y2=36內的一點,A、B是圓上兩動點,且滿足∠APB=90°,求矩形APBQ的頂點Q的軌跡方程.
分析 動點Q的位置,依賴于對角線上的動點R,故可先求R的軌跡方程,再考慮用相關點法求P的軌跡方程.
解析 設AB的中點為R(x,y),
∵R是弦AB的中點,
∴在Rt△OAR中,AR2=OA2-OR2=36-(x2+y2).
又AR=PR=,
∴(x-4)2+y2=36-(x2+y2),
即x2+y2-4x-10=0.因此點R的軌跡是一個圓.
設Q(x,y),R(x0,y0),∵R是PQ的中點,
∴x0=,y0=,代入方程x2+y2-4x-10=0,得()2+()2-4()-10=0,即x2+y2=56,這就是所求頂點Q的軌跡方程.
點評 對某些較復雜的軌跡方程問題,可先確定一個較易求得的點的軌跡方程,再以此點作為主動點,所求的軌跡上的點為相關點,求得軌跡方程.本例中R的軌跡方程的確定采用了直接法.
五、參數法
在求軌跡方程時,當動點P的坐標x、y之間的關系不易直接建立時,可考慮選取一個與點P的位置有密切相關的量作為中間變量(叫參數),以它來溝通x和y的數量關系,建立起動點軌跡的參數方程數x=f(t),y=g(t),(t為參數), 然后消去參數便得到普通方程f(x,y)=0,這種方法叫參數法.其關鍵在于巧妙設參數和靈活消參數,同時要注意普通方程和前面的參數方程中的x、y取值必須一致.
例5 設點A和B為拋物線y2=4x上原點以外的兩個動點,已知OA⊥OB,OM⊥AB,求點M的軌跡方程,并說明它表示什么曲線.
分析 因為動點M的坐標由A、B決定,而A、B的確定依賴于直線OA和OB與拋物線的交點.因為OA⊥OB,不妨假設其中一條直線的斜率k(如直線OA),將動點的坐標x、y用k表示出來,然后再消掉k,從而就建立了關于x、y的關系.
解析 設OA的方程為y=kx,則OB的方程為y=-x.
由y=kx,y2=4x,得x1=0,y1=0或x2=,y2=,得出A(,).同理,得出B(4k2,-4k).
所以直線AB的方程為y+4k=(x-4k2).
即y=-(x-4)…… ①.直線OM的方程為y=x …… ②.
動點M的坐標(x,y)滿足①②,由①×②得y2=x(4-x).
所以動點M的軌跡方程為(x-2)2+y2=4(x≠0),表示以(2,0)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去掉原點.
點評 當動點的位置明顯地由某個因素決定時,可以選用參數法.用參數法求軌跡方程要注意合理選擇參數,作參數的量通常是直線斜率、動點的坐標、角度等.
結合以上給出的求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在復習軌跡問題時,我們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1. 高考方向要把握.
高考考查軌跡問題通常以簡單題、中檔題形式出現,以定義法、相關點法、待定系數法等為主,屬于拿分題.特別在解答題中,往往出現在第一問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近年越來越受到命題老師青睞.如果不能快速準確地求解其方程,將直接影響到對下一問題的理解和解答.因此,對于常見的軌跡方程的題型和方法,我們要做到成竹于胸.
2.“軌跡” “方程”要區分.
求軌跡方程,求得方程就可以了;若是求軌跡,求得方程還不夠,還應指出方程所表示的曲線類型.
3. 抓住特點選方法.
在處理軌跡問題時一定要善于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在求動點軌跡方程的過程中,一是尋找與動點坐標有關的方程(等量關系),側重于數的運算;一是尋找與動點有關的幾何條件,側重于形,重視圖形幾何性質的運用.
4. 認真細致定范圍.
確定軌跡的范圍是處理軌跡問題的難點,也是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在確定軌跡范圍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準確理解題意,挖掘隱含條件;②列式不改變題意,并且要全面考慮各種情形;③推理要嚴密,方程化簡要等價;④消參時要保持范圍的等價性;⑤數形結合,查“漏”補“缺”.
5. 平幾知識“用當先”.
在處理軌跡問題時,要特別注意運用平面幾何知識,其作用主要有:①題中沒有給出明顯的條件式時,可幫助列式;②簡化條件式;③轉化與化歸.
6. 向量工具“用自如”.
向量是數形轉化的紐帶,向量與解析幾何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大量的軌跡問題都是以向量作為背景編擬的.在復習時應加強公式的記憶和性質的運用,熟練掌握并能運用自如.
責任編校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