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的考查內容要求中學生能夠通過對實際事物、實驗現象、圖形、圖表的觀察,以及對自然界、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進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儲的能力。高考試題中的流程題正是體現了這些要求,這類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命題內容廣泛,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設問方式靈活,充分體現了“起點高,落點低”的高考命題指導思想。自2005年廣東高考出現流程題后,已經連續5年在高考試題中出現,說明這類題型已經成為廣東高考的一種主要題型,也預示著在2010年理科綜合化學試題中有可能出現。
題型特點
1. 主題內容廣泛,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題材豐富。
2. 工藝流程相對穩定,所包含的學科知識比較基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流程圖中可能出現超綱知識,但試題設問時不會涉及。
3. 解答流程題不必將圖中每一個物質都推出,一般是問什么推什么。試題的設問一般沒有“聯帶效應”,即前一問不能回答沒關系,不影響后面問題的回答。
答題指導
1. 應清楚物質的轉化關系和前后的轉化條件,整體把握試題的要求,再精確回答。
2. 明確流程中每一步的反應、產物、化學原理及在整個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應結合流程圖思考從原料到產品依次進行了什么反應?利用了什么原理?每一步操作進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產生了什么雜質或副產物?雜質或副產物是怎樣除去的?
4. 看清所提問題,不能答非所問。
5. 注意評價或比較實驗方案要全面。
6. 注意描述語言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典例歸納
一、以實驗操作構建流程
例1. (2009年廣東卷)某工廠生產硼砂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料,主要含有MgCO3、MgSiO3、CaMg(CO3)2、 Al2O3和Fe2O3等,回收其中鎂的工藝流程如下:
部分陽離子以氫氧化物形式完全深沉時溶液的pH見下表: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浸出”步驟中,為提高鎂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有(要求寫出兩條)。
(2)濾渣I的主要成分有。
(3)從濾渣Ⅱ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物質有 。
(4)Mg(ClO3)2在農業上可用作脫葉劑、催熟劑,可采用復分解反應制備:
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已知四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隨溫度(T)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
①將反應物按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數比混合制備Mg(ClO3)2 .簡述可制備Mg(ClO3)2的原因: 。
②按①中條件進行制備實驗。在冷卻降溫析出Mg(ClO3)2過程中,常伴有NaCl析出,原因是:。除去產品中該雜質的方法是: 。
解析:(1)固體溶解及反應完全的措施一般是加熱、振蕩或攪拌,或是增大硫酸的濃度,所以答案應該從這些方面分析回答。(2)從題給信息可以看出pH調到5.5時Fe3+和Al3+沉淀完全,所以沉淀應該是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3)從流程變化,因為廢料浸出用到硫酸,可知濾液中應該含有硫酸根離子;從廢料成分中含有CaMg(CO3)2和兩次調節pH均用到氫氧化鈉,可知濾液中陽離子應該有鈉離子和鈣離子,所以從濾渣Ⅱ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物質是硫酸鈉和硫酸鈣。(4)①分析該題可以結合硝酸鉀與氯化鈉的分離方法思考,同時要注意題給圖示,從圖示上我們不難得到下列信息,一是相同溫度時氯酸鎂的溶解度最大,氯化鈉溶解度最小,二是氯酸鎂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最大,氯化鈉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最小。所以控制反應溫度的變化,可以控制可溶性物質的分離。②從題給圖示不難看出相同溫度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最小,因此在冷卻降溫析出Mg(ClO3)2過程中一定會析出氯化鈉。由于氯酸鎂和氯化鈉均溶于水,溶于水的可溶性物質一般用結晶和重結晶的方法分離。
答案:(1)升高溫度、攪拌、過濾后再向濾渣中加入硫酸(多次浸取)(2)Fe(OH)3、Al(OH)3(3)Na2SO4(4)①在某一時NaCl最先達到飽和析出;Mg(ClO3)2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最大;NaCl 的溶解度與其他物質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差別。②降溫前溶液中NaCl已達飽和;降溫過程中NaCl溶解度會降低,會少量析出。重結晶。
二、以物質轉化構建流程
例3.(2009年天津卷)海水是巨大的資源寶庫,在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方面,天津市位居全國前列。從海水中提取食鹽和溴的過程如下:
(1)請列舉海水淡化的兩種方法: 、。
(2)將NaCl溶液進行電解,在電解槽中可直接得到的產品有H2、 、 或H2、。
(3)步驟Ⅰ中已獲得Br2,步驟Ⅱ中又將Br2還原為Br-,其目的為 。
(4)步驟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吸收率可達95%,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由此反應可知,除環境保護外,在工業生產中應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5)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解從工業溴中提純溴的方法,查閱了有關資料,Br2的沸點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強腐蝕性。他們參觀生產過程后,設計了如下裝置簡圖:
請你參與分析討論:
①圖中儀器B的名稱:。
②整套實驗裝置中儀器連接均不能用橡膠塞和橡膠管,其原因是。
③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要達到提純溴的目的,操作中如何控制關鍵條件:。
④C中液體產生顏色為。為除去該產物中仍殘留的少量Cl2,可向其中加入NaBr溶液,充分反應后,再進行的分離操作是。
解析:本題考查海水中提取溴的實驗。電解NaCl溶液的方程式為:2NaCl+2H2O2NaOH+H2↑+Cl2↑,其中Cl2有可能與NaOH會生成NaClO。步驟I中的Br2的濃度很小,多次用SO2反復吸收,最終用Cl2處理,則可獲得大量的工業溴。溴具有強氧化性可以氧化SO2,生成H2SO4,因此要注意酸對設備的腐蝕問題。溴具有腐蝕性,可以腐蝕橡膠。蒸餾的目的,就是通過沸點不同而提純Br2,所以要通過溫度計控制好Br2沸騰的溫度,盡可能使Br2純凈。
答案:(1)蒸餾法、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及其他合理答案中的任意兩種;(2)Cl2、NaOH、NaClO(3)富集溴元素(4)Br2+SO2+2H2O=4H++SO42-+2Br-,強酸對設備的嚴重腐蝕(5)①冷凝管②溴腐蝕橡膠③控制溫度計b的溫度,并收集59℃時的餾分④深紅棕色,分液(或蒸餾)
點評:此題為物質制備流程和實驗裝置相結合的試題,是必修1、必修2和選修4綜合考察的典范,主要考察了化合物的性質、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實驗儀器和物質的分離。解答此題一定要看懂流程,抓住流程中和信息材料中的關鍵詞,使之與所學知識相結合。
三、以反應轉化構建流程
例4.(2009年江蘇卷)以氯化鉀和鈦白廠的副產品硫酸亞鐵為原料生產硫酸鉀、過二硫酸鈉和氧化鐵紅顏料,原料的綜合利用率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1)反應I前需在FeSO4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A. 鋅粉B. 鐵屑C. KI溶液D. H2
(2)反應Ⅰ需控制反應溫度低于35℃,其目的是。
(3)工業生產上常在反應Ⅲ的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類溶劑,其目的是 。
(4)反應Ⅳ常被用于電解生產(NH4)2S2O8(過二硫酸銨)。電解時均用惰性電極,陽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可表示為。
解析:(1)在FeSO4溶液中除去溶液中的Fe3+,最好選用鐵屑或鐵粉,比較簡單。(2)如果溫度過高會導致NH4HCO3分解,同樣也會加快Fe2+的水解(溫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這樣會使原料利用率降低。(3)由題目看出在III反應中生成的K2SO4為固體,而K2SO4在無機溶劑中溶解度是比較大的,要想使K2SO4析出只能降低其溶解度,所以加入醇類溶劑的目的是降低K2SO4的溶解度。(4)根據陰陽極反應原理陽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此題實質是電解硫酸銨溶液,在根據反應后的產物得出正確的答案。
答案:(1)B(2)防止NH4HCO3分解(或減少Fe2+的水解)(3)降低K2SO4的溶解度,有利于K2SO4析出。(4)2SO42--2e=S2O82-
點評:此題為化工流程題,主要考察了化合物性質,電極方程式書寫。做此類題要分析清楚每一個環節目的和結果是什么。這樣才能判斷各反應后的產物分別是什么。
復習建議
1. 重視教材的閱讀,能夠對概念、用語、原理、公式等從定義、表達式、內涵和外延上抓住實質和重點,從微觀本質上理解相關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表面的結論和現成的規律,強化素質的培養;
2. 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熟練地建立學科知識體系,關注化學方程式、化學用語、無機物化學式、有機物的結構式等書寫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3. 重視審題素養的培養,杜絕不按要求答題、審題不清,答非所問、條理不清,關鍵性的文字說明沒有,如沒有表述“各取少量”“加水溶解”“加試劑,說操作”等現象的發生;
4. 注意試題情景與所學知識的融合,一定要明白試題問什么;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考查的目的是什么;還能如何問;應該怎樣做;還能怎樣做。
鞏固練習
1.(2007年廣東卷)以氯化鈉和硫酸銨為原料制備氯化銨及副產品硫酸鈉,工藝流程如下:
氯化銨和硫酸鈉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如下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欲制備10.7gNH4Cl,理論上需NaClg。
(2)實驗室進行蒸發濃縮用到的主要儀器有、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等。
(3)“冷卻結晶”過程中,析出NH4Cl晶體的合適溫度為 。
(4)不用其它試劑,檢查NH4Cl產品是否純凈的方法及操作是 。
(5)若NH4Cl產品中含有硫酸鈉雜質,進一步提純產品的方法是 。
2.(2008年山東卷)工業上對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部分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1)電解飽和食鹽水常用離子膜電解槽和隔膜電解槽,離子膜和隔膜均允許通過的分子或離子是。電解槽中的陽極材料為。
(2)本工藝流程中先后制得Br2、CaSO4和Mg(OH)2,能否按Br2、Mg(OH)2、CaSO4順序制備?原因是
。
(3)溴單質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四氯化碳與水不互溶,故可用萃取溴,但在上述工藝中卻不用四氯化碳,原因是 。
參考答案
1.(1)11.7(2)蒸發皿(3)33-40℃之間(4)方法:加熱法:操作過程:取氯化銨產品于試管底部加熱,無殘留物。(5)重結晶
解析:(1)本問比較簡單,只要把氯化鈉和硫酸銨制備氯化銨及硫酸鈉的復分解反應寫出來,按照反應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有效數字的寫法,由于給了10.7,小數點后保留一位,后面的NaCl在求解的時候小數點也和給定的條件一樣保留一位。(2)本問要求寫出蒸發濃縮用到的主要儀器。蒸發濃縮是直接加熱,首先需要蒸發皿。(3)當溶液冷卻到40℃時,氯化銨和硫酸鈉相比,溶解度最小,開始冷卻析出,一直到33℃,再低于該溫度時,硫酸鈉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銨了,硫酸鈉開始析出,所以范圍只能是兩者之間,即33—40℃之間。(4)題目要求不用其他試劑,這樣就排除了通過加入其他試劑進行鑒定的可能性。氯化銨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成HCl和NH3,采用加熱法進行鑒定是最可靠的方法。要鑒定產品是否純凈,不僅要采用加熱法,還要觀察產品是否有殘留,以確定是否只有氯化銨而沒有其他物質。(5)將兩種鹽進行分離,常規的實驗操作就是重結晶。
2.(1)陽離子(或Na+),鈦(或石墨)(2)否。如果先沉淀Mg(OH)2,則沉淀中會夾雜有CaSO4沉淀,產品不純。(3)四氯化碳萃取法工藝復雜、設備投資大;經濟效益低、環境污染嚴重。
解析:(1)工業上用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食鹽水時采用的陽離子交換膜只允許Na+通過,隔膜電解槽中的隔膜只允許水和離子通過,則二者均允許通過的離子或分子共同的是陽離子(或Na+),電解槽中用來做陽極的是鈦或石墨。(2)硫酸鈣是微溶性的物質,如果先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則在加入石灰水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的同時,過量的Ca(OH)2會生成硫酸鈣沉淀,造成產品中有雜質,使產品不純。(3)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時需要的工藝復雜,設備投資大,而且四氯化碳會造成環境污染。
責任編校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