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幾何中的位置關系包括直線與直線平行、垂直、相交問題,過定點問題,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問題等.高考中常以證明題的形式出現(xiàn).如2009年湖北卷證明直線與直線垂直、安徽卷證明交點、江西卷證明直線與圓相切、2008年安徽卷證明點在定直線上.此類題綜合性比較強,難度也較大,成為高考中的壓軸題.但認真分析這些題的特點,我們會發(fā)現(xiàn)依然是有路徑可循,方法可依的.
例題:直線AB過拋物線x2=2py(p>0)的焦點F,并與其相交于A、B兩點,M是拋物線的準線與y軸的交點,O是坐標原點.過A、B兩點分別作此拋物線的切線,兩切線相交于N點.
求證:MN⊥OF.
思路點撥:用解析法證明兩直線垂直時往往可以考慮用斜率或者向量來解決,用斜率時要對斜率存不存在進行討論,而用向量可以避免分類討論.本題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證明題,無論是用斜率還是用向量都要先求出M、F、O、N的坐標.由已知條件,我們易知問題中的三點M、F、O的坐標分別是M(0,-),F(xiàn)(0,),O(0,0),由于點N隨著動點A、B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最難求的是N點的坐標. 憑借做題的經(jīng)驗,當遇到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交點有關的問題時,我們一般會先設出直線AB的方程,由已知可得直線AB的斜率一定存在,所以設直線AB的方程為y=kx+,點A(x1,y1),點B(x2,y2).然后再將直線方程與拋物線方程聯(lián)立,得x2-2pkx-p2=0,由韋達定理得x1+x2=2pk,x1·x2=-p2.很多同學做到這里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如果注意到N點是拋物線分別過點A、B的兩條切線的交點,而點A、B都在拋物線上,由導數(shù)的幾何意義可知:函數(shù)y=x2在點x=x1處的導數(shù)就是切線NA的斜率, 即kNA=y′|=,且切線又過了點A(x1,y1),從而求出切線NA的方程是y=x-.同理可求切線NB的方程是,y=x-,再將方程聯(lián)立便可得N點坐標為N(,),即N(pk,-).進一步得=(pk,0),=(0,).所以,·=0,由向量垂直的充要條件可得MN⊥OF.
啟示:本題在拋物線、平面向量、導數(shù)的交匯點處設計試題,全面考查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有較強的綜合性.本題難的地方在于動點多,而問題中的點會隨著動點的變化而變化,它們之間的紐帶是兩條切線.在求這兩條切線的時候,我們利用了導數(shù)的幾何意義來求切線的斜率,使得問題得以解決.在解決有關圓錐曲線的切線問題時,常借助導數(shù)的幾何意義求切線的斜率,這也是近年來高考中常用到的方法,而解決直線平行問題常用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解決直線垂直問題常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條件.解析幾何是代數(shù)與幾何的完美結合,而解析幾何中的位置關系問題更是涉及函數(shù)、方程、不等式、三角、幾何、數(shù)列、向量、導數(shù)等知識.請同學們注意圓錐曲線的定義在解題中的應用,注意解析幾何所研究的問題背景和平面幾何的一些性質,注意借助向量和導數(shù)這兩個工具,注意運用函數(shù)與方程的思想,做到數(shù)形結合,要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上多下功夫.
變式: 在上例中若增加一個條件:Q是線段AB的中點,求證:∥.
思路點撥:由已知,Q是線段AB的中點,所以Q(,),即Q(,).由上例知x1+x2=2pk,x1·x2=-p2,所以Q(pk,).而N(,),即N(pk,-). 從而,=(0,pk2+p).而且=(0,),所以NQ=(2k2+2),由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