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 2010年3月6日
削減赤字的政治家方式
由于數目龐大,短期內政府無力改善,本輪有關赤字的戰爭可能會愈演愈烈。發達國家的經濟依然處于疲軟狀態,很多政府傾向于繼續保持高額赤字,這一做法不可謂不正確,但是證券市場似乎早已失去耐心,特別是在經濟實力較弱的歐洲國家。希臘已于本月初被迫宣布第三輪緊縮計劃,英鎊亦出現不穩跡象,就連世界三大經濟體之一的日本也債臺高筑。
如果統治權屬于經濟學家,縮減赤字將會成為一個復雜的權衡過程。而對于政治家,壓倒一切的問題是:誰來埋單?各國的名單無外乎都會包括納稅人、公務員、特殊津貼享受者、外國投資者和我們的下一代。
隨著銀行業危機的規模逐漸擴大,政府必須在信貸緊縮期內介入。經濟研究也表明,通過削減開支來調整財政,比提高稅收更有效果——日本在1997年的提稅舉措無疑扼殺了經濟復蘇。更危險的是,有些國家試圖利用高通脹來削減債務,不過考慮到市場會以提高債權利息的方式應對,這一策略甚至不太可能得以實施。
比起財政緊縮和增加稅收,更為適用于政治家的辦法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坦誠面對問題的嚴重性。公共部門的財務與安然事件相似,債權人會利用欺詐性數據蒙蔽政府,如眼下的希臘危機。如果不清楚政府之前做出過何種承諾,公眾自然無法判斷該縮減什么。二是將重心移至促增長上。經濟高速增長能夠保證市場穩定,增加稅收,降低失業救濟金和其他福利開銷,因此,需避開降低長期增長率的舉措,如貿易保護和高稅收政策,轉而推進靈活勞動市場、促進生產力的改革。
Time 2010年3月15日
年度最佳交易巴菲特奪冠
2008年9月,在金融市場哀鴻遍野之際,巴菲特與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達成交易,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向高盛注資50億美元,換得后者10%股息的優先股和以每股115美元認購高盛4350萬股普通股的認股權證。一年后,這些認股權證的賬面價值已高達30億美元,但巴菲特認為高盛的股價在2013年認股權證到期之前會保持上漲態勢,因此選擇繼續持有。
伯克希爾對通用電氣(GE)的同類投資雖然沒有入股高盛這么漂亮,但也算得上一棵搖錢樹,較之數周后美國財政部對銀行的投資交易更勝一籌。別人拋售我買進,被譽為“奧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再次印證了自己天才的投資目光。
早于2007年,巴菲特曾認購全美第一大鐵路運營商部分股權。2009年11月,他又斥資260億美元,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其余77%的股份。這是一宗典型的巴菲特式收購案:不起眼卻收益穩定。同時,這筆交易還為伯克希爾網羅了CEO馬修#12539;羅斯(Matthew K. Rose),作為巴菲特退位后的繼任者。
作為在上世紀70—90年代僅參與少量業務的投資基金,如今巴菲特手中的伯克希爾公司已成為最看好美國產業經濟未來的多元化巨頭。
僅次于巴菲特投資高盛的決策,要屬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對債券抵押證券(CDO)的規避。CDO在2005年和2006年備受追捧,花旗、美林和瑞銀甚至將其炒高至幾百億美元,而摩根大通始終只是靜眼旁觀,包括當時新任CEO戴蒙(Jamie Dimon)在內的衍生品團隊皆認為CDO的風險過高。盡管禁足此業務暫時降低了摩根大通的利潤,但在2009年該決策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當競爭對手仍在困境中掙扎之時,摩根大通已在前三個季度實現盈利85億美元。
此外,BBT并購阿拉巴馬州Colonial銀行、福特汽車(Ford)高額貸款授信交易、黑石集團(Black Rock)收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惠普并購EDS、谷歌并購AdMob廣告公司等皆入選“年度十佳交易”。
BusinessWeek 2010年3月15日
醫藥巨頭抄底中國市場
中國政府財政撥款1250億美元,推行為期三年的醫療改革計劃,該舉措吸引了大批國際醫藥巨頭競相前來,希望在這場資本與機遇的盛宴上分得一杯羹。
規劃預計,至2012年止,由政府出資,在全國主要是廣大農村地區,新建醫療機構31 000家。如此規模的項目,“必然會出現技術及設備改良的契機,為復雜性疾病治愈帶來希望”,通用電氣(GE)醫療集團中國區總裁穆思禮(Marcelo Mosci)對此寄語。
根據飛利浦電子(Philips Electronics)醫療保健部門的預測,中國市場對醫療設備的需求年均增長為13.5%,預計到2012年總額將增加至155億美元。另據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相關經紀人預測,到2015年,中國醫藥市場交易額將從2008年的440億美元飆升至1100億美元。
為搶得先機,國際醫療業巨頭都在全力研發定位于中國農村的醫療產品。西門子(Siemens)和飛利浦在中國設有醫療實驗室,旨在生產價格相對低廉的成像設備。GE也有約600名工程師在中國研發簡易黑白超聲儀和CT掃描儀,其價格甚至不足城市售價的1/10。盡管目前農村地區的銷售額尚不到GE中國區銷售總額的1/10,但其增長幅度卻是大陸地區整體經營的兩倍。
制藥企業也期望受益于此次醫改。政府已規定,醫院和診所必須針對307種藥物統一標價,瑞士的羅氏(Roche)和諾華(Novartis)制藥旗下很多藥品皆“榜上有名”,更有部分藥物符合保險賠償資格,盈利增長指日可待。英國阿斯利康制藥(AstraZeneca)光是依靠倍他樂克(Betaloc,治療高血壓藥物)即可沖擊年增長20%的銷售目標。
然而,中國本土醫藥企業的崛起也為這些世界巨頭帶來了挑戰。江蘇的恒瑞醫藥、先聲藥業,深圳的邁瑞醫療等均位于行業水平前列。
Forbes 2010年3月29日
高紅利春去春又回?
“現金為王”、股息紅利大膨脹的時代似乎又要回來了!標普SP500非金融類公司的現金對總資產比率在過去12個月內飆升至9.7%,為35年來最高值。這一數據并非曇花一現,標普指數內9個非金融類版塊均呈現此高增長態勢。
充裕的現金流去向成為各界關注的話題。常規做法是加大內部項目投資或用于并購,但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企業普遍開工率低,勞動力資本整體過剩,公司內部資本需求激增的可能性并不大。同時,機構股東敏感異常,對于可能破壞股東價值的并購活動唯恐避之而不及。因此,大量資金充裕的公司除了清償債務,大多選擇支付股東紅利(dividends),或者進行股票回購(stock buybacks),二者可以并稱為“資本回報”(capital returns)。
據統計,1998年至2003年,公司給予股東的平均資本回報占運營現金流的比率一直在34%的基數之上穩步上升,2008年更是飆升至45%。去年,因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企業的股東分紅50年來首現負增長,資本回報率也遭波及下降至32%。但是,相信這一趨勢將很快得以逆轉,據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2011年,資本回報率會再度攀升至39%。
此外,逐漸寬松的管理層股權限制計劃也預示著豐厚紅利時代的來臨。以往,公司為制約高管的股權配額,大多會將預期薪酬的一部分轉化為股權發放,而非額外的激勵份額,這從根本上打擊了經營層擴大生產資金投入的積極性。
隨著經濟緩慢步入上升期,自由現金流(FCF,即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也呈增長趨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SP500非金融類公司的自由現金流收益率(每股自由現金流/股票價格)為5.9%,遠遠高于過去20年來的3.7%。這意味著,只要經濟走勢不出現大幅回落,股息紅利的強勁增長態勢幾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