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比人類的出現只早一點點,所以在古典文化里,蘋果的蹤跡多多也就不奇怪
《圣經》里亞當夏娃吃的禁果,并不一定是蘋果——也可能是無花果,或者杏子。可是那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從文藝復興的繪畫里已經熟悉并且印象了——那曾經的禁果就是蘋果。
蘋果比人類的出現只早一點點,所以在古典文化里,蘋果的蹤跡多多也就不奇怪。它的祖先在高加索地區,是歐亞大陸東西文明交界的所在。這地方的人被認為是大部分現代歐洲、波斯、印度、阿富汗人的祖先,蘋果就跟著他們的遷徙而流傳開來并在許多語言中成為水果的通稱,比如在希臘文里,蘋果也指其他水果,還指財產。我們現在看波斯藝術里面有很多蘋果的影子,波斯對我們中國的祖先來說算是“西域”的,對歐洲人來說則又是“東方”。希臘人征服波斯后學會了喜愛蘋果,并且成了他們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比如金蘋果的故事。女神爭奪它,惡魔守護它,勇士為女神去采摘它。蘋果從波斯傳來的一個遺產,是西方文化中的樂園概念——到波斯去過的希臘人對那里的以蘋果樹為中心的花園艷羨不已,回到希臘也原樣復制,即波斯語中“圍墻花園”——伊甸園。所以,現在被視為西方觀念的伊甸園,卻原來來自早年間西方人對波斯文化學習借鑒的結果。伊甸園的原型在如今被叫做伊朗的那塊地方。
蘋果被賦予的文化概念總是帶有一種好壞兩面的意味。一方面它是樂園中的果子,另一方面它使人墮落。這種兩面性其實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文化交替的產物。基督教文化是在戰勝同時又吸收了很多異教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北歐和西歐的凱爾特人對于蘋果樹就特別喜愛,在他們的神話里是智慧和長生不老之果,跟氣候適宜這種果樹生長也有關系吧。而基督教發展壯大是在地中海沿岸,那里本來葡萄才是更流行的果樹。在基督教文化逐漸遍及歐洲之時,凱爾特文化衰落了(今愛爾蘭、英國、北歐地區),而基督教作家在命名使人墮落的水果時,選蘋果不是沒有用心,因為那代表了一種異教的意味,同時是誘惑和禁忌。
禁果同時代表著智慧與誘惑,多有意思的矛盾,它其實也象征著宗教在神秘與知識、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統一。上帝因為這果子把亞當夏娃逐出了伊甸,可是想啟示一下人類智力的時候,又用它來顯示給人看,不知道在跟我們玩什么游戲——不管是事實還是傳奇,我們想象牛頓就是坐在蘋果樹下想出了萬有引力的,現代科學的很多進展跟這發現分不開。
至于藝術,最有名的好像是塞尚的蘋果,也是畫得如得神示,一幅玄奧兮兮的樣子。塞尚的畫標志著印象派向現代派的過渡。牛頓的蘋果,塞尚的蘋果,蘋果好像真的是啟蒙之果,在西方現代科學與藝術的敘事里都頻頻露面。不是夸張,后現代時代蘋果的風頭也沒有減退,它更成為電子時代一個著名的電腦品牌,而這家公司以個人電腦技術的諸多領先突破而著名,而且塑造了一種新潮時髦的品牌形象。
蘋果的起伏的確跟西方文明的起伏有著密切的關聯。羅馬帝國滅亡以后,蘋果種植術在西方也衰敗了一陣,可是卻隨著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而在東方普及。須知這時的歐洲是黑暗中世紀,而伊斯蘭文明在這時是承繼了希臘文化的火種的。蘋果在西方文明里的再生是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狂熱結束了,不必再為偷吃禁果遭受懲罰而擔心。文藝復興標志著人性的復蘇,無獨有偶,蘋果也隨人性回到了意大利半島,其烹飪方式并傳遍歐洲,直到19世紀都是歐洲的水果之王。蘋果又隨歐洲人來到北美洲,在清教徒的美洲拓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的自然作家梭羅就有篇關于蘋果樹歷史的隨筆,對蘋果也是極盡熱愛贊美之能事。而新近的《欲望植物學》一書,則提到了蘋果在美洲的傳播,使我們了解為什么對于美國清教徒來說,它是最重要的一種水果。
而女人吃蘋果卻總是有些危險的——女性主義的說法這該是父權社會的反映。夏娃如此,后來的白雪公主也是吃了巫婆的毒蘋果差點死了,幸而有白馬王子及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