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交叉持股的不同方式,需要采取區別對待的治理方法,同時完善外部治理措施,使交叉持股行為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規范問題,是一個表面看起來比較清晰,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存在諸多難點的重要問題。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都有一定的規制,但是所采用的規制方式和規制程度具有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與各自的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股東權益的保護程度以及公司治理水平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英美法系的國家對交叉持股的態度較為寬松,主要原因在于具備完善的外部環境。比如,這些國家歷來推行董事會中心主義,強調董事會對公司進行經營管理的自由權;外部發達的經理人市場和活躍的資本并購活動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公司中的代理沖突;英美法中發達的派生訴訟和集團訴訟制度也給予了中小股東重要的補償性保護。
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外部環境條件下——司法環境和訴訟機制相對落后,證券市場的投機氣息濃厚,資本并購市場尚在緩慢發展,信用機制的發展程度較低,職業經理人市場不成熟,各類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則必須加強對交叉持股的規制。近年來我國發生在德隆系、鴻儀系、青鳥系等系族企業中的舞弊丑聞和經濟犯罪,無不折射出交叉持股在其中的關鍵角色和地位。我國上市公司中的交叉持股更可能被相關主體用以攫取私人收益,使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嚴重侵害。
目前,我國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現象的監管立法幾乎是空白,因此,要真正發揮出交叉持股的正面積極作用,需要相關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對此制定出嚴格的規制方案,特別是加強對利用交叉持股侵害中小股東等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權益的當事人的懲罰力度,亂世用酷刑是很有必要的。我國一些利用交叉持股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的典型案例,由于相關的當事人所承擔的犯罪成本和代價不夠大,在相關媒體大肆報道之后,警示作用不僅沒有得到彰顯,反而成為其他企業學習和研究的樣本。
針對交叉持股的不同方式,需要采取區別對待的治理方法。由于母子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不僅會導致資本虛增,對債權人嚴重不利,同時也會導致嚴重的內部人控制,中小股東的權益被虛化,因此限制母子公司的交叉持股是必要的;對于非母子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雖然非母子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也可能會形成上述問題,但是過度限制非母子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則可能會導致治理成本過高,阻礙交叉持股的積極效應發揮,采取完全禁止交叉持股就不應該成為理想的選擇,而此時利用嚴格信息披露標準、表決權控制和訴訟制度來加強對交叉持股的治理要優于完全禁止交叉持股的做法。
會計準則調整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報告,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交叉持股很可能會成為很多企業用來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新會計準則在企業投資行為上主要表現為利用公允價值計算投資的收益或損失。公允價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價值,具體是指報告期末股票市場的收盤價格。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打開了股市價格與企業利潤之間的通道。此種處理極容易讓上市公司產生過度從事交叉持股的沖動。考慮到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階段,以報告期末的股票收盤價作為公允價值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如果將一個較長時期的如六個月的平均收盤價作為公司持有股票的公允價值,則能夠一定程度地抑制上市公司利用交叉持股和證券市場的投機操作進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好似“帶刺的玫瑰”,只有放置到合適的位置,并采取了妥當的防護措施,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其花之美好,否則,給我們感受更多的可能會是那被刺扎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