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刺激政策退出要有序,不能一起退出;同時,產業扶持、社會保障要逐步加碼,把激勵政策從“鐵公基”上轉移出來,把扶持政策從房地產業中轉移出來,放緩城市化發展進程強化有序穩定發展
全面停止經濟刺激政策的同時應當與產業激勵政策、提升政策同步出臺,才能保持經濟轉型能力與產業張力,實現退出與進入的消長平衡。理由如下:
第一,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們經濟領域里有一系列沉重且復雜的體制問題與經濟問題,而金融危機只是外部加載給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自2005年開始的國家宏觀調控一直沒有完成,并且在不少領域越調控越出問題。2003年政府查處鐵本事件時,我國的鋼鐵產能還不足4億噸,到了2010年,我國的鋼材產能已經膨脹到7億噸。我們亟需深入地評估經濟體制本身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很嚴重。
第二,要改變宏觀產業政策導向。一個良性的社會經濟體的最大特征是整個社會經濟均衡發展、持續與穩定增長,而不是一陣風的政策與運動式的擴張做大。我們需要持續推進國家有競爭力產業的成長,要讓這些產業持續獲得較高利潤,鼓勵產業創新與技術進步。要調控其他產業,促使其不過度偏離社會平均利潤。
第三,要確立重點發展的核心產業與主導政策。多少年來,我們一會兒農業,一會兒工業,一會兒第三產業,國家的支柱產業不停地變化。事實上,制造業從來都是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所有的服務業都是為制造業服務的,而第一產業也要靠第二產業來提升。我們卻不斷走錯棋局,最近幾年,我們把金融產業與房地產結合在一起試圖拉升國家經濟,從整個政策導向扭曲了社會需求,以至于一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毫無國家競爭力的產業一支獨大,相反制造業卻每況愈下,問題十分嚴重。最突出的是,房地產業通常在金融信貸總量當中只占10%不到的份額,在我國已經連續五年達到35%甚至更多,在許多大中城市固定資產投資份額中從合理的5%—10%上升到50%的突出比重,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
第四,我們要認清制造業的現狀并改弦更張,制訂統籌發展的政策。中國的制造業有兩塊,一塊是國家隊(央企)。但是央企壟斷市場創造超額利潤且內部消化能力弱,技術創新能力差的問題,非深化改革不能解決。以通信產業為例,許多中央企業用那么大的力量去發展,其創新能力甚至不如一丁點大的深圳山寨機企業。央企創新能力如此糟糕,其本質原因就是壟斷加懶惰,一個至今仍然在官本位體制中運營的央企集團是不可能有巨大競爭力的,中國電信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全球最低就是注腳。
第五,國家要明確保證重點扶持的產業。哪些產業要國家政策扶持?首先是制造業,尤其是民營制造業,它是勞動者就業的大本營,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搖籃。其次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上不去,外國消費者不理你,沒有品牌、沒有文化,你的產品只能給外國的品牌貼牌,讓人家去賺大錢。中國富豪購法國香水,挎LV包,喝XO,還不是人家有品牌?再次是環境保護產業。不要總是想著擴張城市,不要老是向“鐵公基”上投錢,這些領域發展早已超出了城市發展的當前需要。最后是擴大就業并增加保障投入。把就業率搞上去是民生最大的幸福,把民生保障落到實處才會國泰民安。
統籌一下,就是經濟刺激政策退出要有序,不能一起退出,同時,改革、產業扶持、社會保障要逐步加碼,把激勵政策從“鐵公基”上轉移出來,把扶持政策從房地產業中轉移出來,放緩城市化發展進程,強化有序穩定發展,大力推動制造業特別是民營制造業成長,深化改革并推動文化產業成長,推動環境保護業進展,在此消彼長中實現我們的體制創新與產業升級,這才是最要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