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企業而言,要避免虛假出資的風險,首先就是要充分認識虛假出資的風險,從理念上破除對注冊資本的盲目崇拜,切忌簡單地以注冊資本論英雄
去年12月,四川省高院對張良賓案(以下簡稱張案)作出終審判決,這位有著“涪陵王”之稱的西南商業巨子最終因為其虛假出資和職務侵占的行為而受到法律的嚴懲,等待這位朝華系掌舵人的將是18年的牢獄生涯以及沒收財產100萬元的處罰,朝華系其他核心人物也未能幸免。
又一個栽倒在虛假出資罪的人!虛假出資問題似乎成了許多企業和股東的命門。從原朝鮮新義州特首、歐亞農業董事長、法人代表楊斌到浙江方方集團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方培敏,再至今日的張良賓、張斌兄弟,無不在因為施展空手道——虛假出資罪而觸礁。
虛假出資一般三招
虛假出資,就是一種空手道,化“無”為“有”,騙取工商登記。一般說來,空手道——虛假出資不外乎以下幾種招數。
快進快出型。設立公司或者給公司增加注冊資本的時候,短期內將款項轉入公司賬戶,騙取登記后轉出,這是最為風行的手法。
明出暗拖型。以不動產、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出資,實質上并沒有辦理財產轉移手續,這類也很常見,比如轉讓方與受讓方(需登記注冊或增資的公司)簽訂合同,規定一個辦理轉移手續的期限,但之后一直沒有將約定的權利轉移給受讓方。
虛高型。以沒有實際貨幣或者高于實際貨幣的銀行進賬單、對賬單,甚至用虛假的實物投資手續來騙取驗資報告。在本案中,張良賓、張斌兄弟可謂三招并舉:從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拆借3億元、從四川立信拆借1.13億走賬,變更登記之后迅速歸還;用四川立應的專利技術出資1億元卻因真正專利權人不同意而沒有辦理過戶手續;用重慶華祥的房地產出資,并出具財產轉移保證書,但實際并未過戶。由于公司設立、變更登記主要采取形式審查,張良賓兄弟的空手道并未被察覺。經過如此一番折騰,張良賓兄弟順利地將西昌鋅業注冊資本從不足1億元變更為5.19億元。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公司或股東虛假出資固然可以滿足一時之需,但同時也給自己埋下了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虛假出資的公司外強中干,一旦發生重大債務糾紛或股東糾紛,極易因債權人主張權利或股東、競爭對手的舉報東窗事發。虛假出資的責任根據后果的嚴重程度,可大可小。小的則如《公司法》的違約責任和對債權人的清償責任。虛假出資股東得按照出資協議或者章程的規定補足虛假出資的部分,并承擔對其他股東的違約責任。如果公司還有債權人,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的,虛假出資股東個人還需在其應出資額限度內對債權人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稍重一點便有可能要承擔行政處罰,由公司登記機關處以虛假出資金額5%以上15%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還可以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再重就是承擔刑事責任了。根據刑法規定,構成虛假出資罪的,可以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相當比例的罰金。根據有關司法解釋,虛假出資、抽逃出資,騙取工商登記,給公司、股東、債權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至50萬元以上的,便可構成虛假出資罪。如果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是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如致使公司資不抵債或者無法正常經營的,發起人、股東合謀的,有前科受過行政處罰的、利用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所得資金進行違法活動的,也可以構成該罪。
多重因素使然
既然虛假出資要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但為何空手道仍然在不斷地上演?這固然有虛假出資人本身的主觀原因,也有許多復雜的客觀原因:
某些特別法律、行政法規對于注冊資本有著更高的硬性規定。雖然《公司法》規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3萬元,但某些特別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規章對于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有更高的要求。如《證券法》規定證券公司(綜合類)的最低注冊資本為5億,《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低注冊資本為100萬。為了滿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要求,在自有資金不足而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不少企業、股東選擇了虛假出資這一方式。
商業、融資方面的考慮。不少企業或股東認為虛假出資可以讓公司顯得資金雄厚,規模大、實力強,讓公司在商戰和融資中具備“優勢”。而且現實當中,尤其是銀行貸款、項目招標對于申請人、投標人的注冊資本往往有較高的要求,虛假出資就成了一些企業不得不選擇的“捷徑”。
地方優惠政策的考慮。當前,許多地方在招商引資中“嫌貧愛富”,是否優惠及優惠程度與投資額(注冊資本)的多少直接掛鉤。作為理性人的企業或股東有著巨大的利益驅動去虛假出資攫取相應的實惠。
某些中介機構工作人員的推波助瀾。某些中介部門的工作人員為了獲得傭金,沒有頂住企業方面的誘惑甚至主動幫助企業出具虛假報告騙取登記。尤其是有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辦法中往往同時規定了與注冊資本直接掛鉤,對中介機構、具體負責官員等招商引資人的比例返點的激勵辦法。這進一步提高了中介機構為獲取短期利益與企業、政府官員合謀的概率。
審查機制不完善及低查處率。目前,由于我國工商登記采取的主要是形式審查,很難發現虛假出資。同時,監督查處也乏力,查處率低下。工商部門對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年檢、日常檢查、投訴舉報三種方式進行,其中主要是根據投訴舉報,日常檢查涉及得非常少。如果不發生重大債務糾紛、股東糾紛或者競爭對手舉報,虛假出資被查處的概率是比較低的。這往往使企業產生錯誤的認識,心存僥幸。
如何避免觸礁
對于企業而言,要避免虛假出資的風險,首先就是要充分認識虛假出資的風險,從理念上破除對注冊資本的盲目崇拜,切忌簡單地以注冊資本論英雄。注冊資本固然可以反映公司設立時的履約能力和承擔經濟責任的能力,但是公司設立之后,資產狀況隨時都在發生變化,注冊資本已經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和履約能力。甚至,有的注冊資本越高的企業,往往負債越多,注冊資本本身根本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狀況。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新公司法降低了對注冊資本的要求。
其次,要善于利用《公司法》對于分期出資和出資形式的規定。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設立首次出資比例可以最低至20%,其余可以兩年內繳足,投資公司則可寬限至5年。出資形式除了貨幣,還可以是實物、股權、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其他可估價、可轉讓的財產,只要貨幣出資不低于30%。而且,在許多高新科技園區,對高新技術成果出資所占注冊資本(金)和股權的比例不作限制。當然,在上述非貨幣出資要經法定評估機構評估,評估時須客觀、真實。而且,必須辦理財產或權利轉移手續。
再次,如果虛假行為已經發生,也不能放之任之,要及時補救措施:一者,對于注冊資本沒有特別法律規定的公司,如果注冊資本過高,要適時瘦身,減少注冊資本,擠干虛假的出資;二者,如果經營狀況允許,要適時補足虛假出資,從源頭上予以補救。這種補救措施本身是合法的,但并不意味著過去的行為就因此而合法了,還可能因此而接受處罰。最后,要加強重大合同和擔保的風險控制。正如前文所述,虛假出資的罪與非罪的門檻和界限并不高,虛假出資暴露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資金鏈斷裂或資不抵債,無法及時償還到期債務,債權人投訴舉報。因此,企業在發生重大債務或對外擔保的時候必須慎之又慎,使企業的負債維持合理的限度之內。
作者為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