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三友這一事件,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這種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的現狀
江蘇三友不愧為一個“優秀”的服裝制造企業,精于“包裝”自然是其拿手好戲。雖然實際控制人早在2004年就已經發生變更,可直到2010年才對外公告。
然而,再華麗的衣服也有“穿破”的時候,江蘇三友精心包裹的軀殼終于露餡了,不但引發媒體和社會公眾的聲討,也招致監管部門的立案調查。
相信監管部門的調查結論不會有任何懸念,因為江蘇三友違法的事實很清楚。
根據證監會2003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股票首次發行上市有關工作的通知》,發行人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最近三年內應當在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和管理層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持續經營相同的業務,因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公司合并或分立、重大增資或減資以及其他重大資產重組行為,導致發行人的業務發生重大變化的,有關行為完成滿三年后,方可申請發行上市。江蘇三友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的時間是2004年6月,被證監會核準發行股票的時間是2005年4月6日。依據這一規定,江蘇三友在2005年不具備發行上市的條件。而從上述這兩個時間點來看,表明其實際控制人變更發生在其向證監會申請公開發行股票期間。依據法律規定,發行人向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報送的申請文件必須真實、準確、完整。因此,江蘇三友必須在申請文件中如實披露實際控制人變更這一情況,但是江蘇三友的申請文件卻隱瞞了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的重要情況,違反了真實、準確、完整這一法定原則,屬于以欺騙手段騙取發行核準。而在其申請當時和其后歷年的信息披露中,也沒有如實披露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這一情況,明顯違反了“發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這一法律規定,屬于虛假陳述。
其實,江蘇三友對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欺騙,并不僅僅表現在實際控制人變更這一件事上,在募投項目上也存在同樣的行為。根據江蘇三友2008年年報,表明其募投項目總體投資進度不足五分之一,募集資金躺在銀行睡大覺達四年之久。該公司在2007年及其以前對此情況的解釋為:“染整部分由于土地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對新建項目用地嚴格控制,同時購買土地的成本和費用也大幅增加,目前項目用地正在積極申請中。”在2008年年報的解釋中,又增加了環保和美國次貸危機的因素。但是上述解釋并不能掩蓋其在申請發行股票時弄虛作假的本質。因為根據這一解釋,表明其在報送申請文件時,并沒有取得募投項目所需的土地,所需用地可能正在申請之中,而用地申請有可能因國家宏觀調控和環保、土地政策和法律等因素存在不被批準的可能,因此其在申請文件中應當如實披露這一情況,并向投資者提示這一風險。但是,在江蘇三友的申報文件和所披露的信息中,對此沒有任何提及,同樣屬于以欺騙手段騙取發行核準和虛假陳述。
江蘇三友這一事件,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這種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的現狀。根據我國股票發行上市的制度設計,至少建立了這樣幾道防線:發行人的自律;保薦人、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審慎核查;發行審核委員會的審核;監管部門的核準;上市后的監管。然而盡管設立了這么多的防線,而違法上市的行為卻仍然暢通無阻。就三友事件而言,發行人江蘇三友存在欺詐上市的主觀故意自不待言,而各中介機構顯然也不能用工作失誤進行抗辯,根據現有資料,不能排除各中介機構與江蘇三友串通作弊的嫌疑。盡管發審委委員無法核實其實際控制人變更情況,但至少沒有對募投項目用地情況提出質疑,而江蘇三友上市后,監管部門卻沒能從其募投項目遲遲不能實施看出端倪,可謂所有防線失守。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法律責任不能落到實處,違法成本太低。因此要想杜絕或減少三友事件的發生,必須將法律責任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