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不同國家將產生不同的長遠影響這一事實,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在短期中所有的國家都受到了負面影響,但是從長遠看,有贏家有輸家。直截了當地說,美國將輸得最多,中國則傾向于以最大的贏家姿態出現。這一轉變的程度已經超過多數人的預期。
中國一直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且很大程度上隔絕于金融危機之外。中國已找到一種極有效的方法,能釋放和激發其人民渴望和獲取財富的創造性、能動力和創業精神,人民被允許可以去謀求自身的利益。同時國家可以通過支持低估的貨幣和累積貿易差額,提取其勞力剩余價值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因此中國很可能成為一個大贏家。
中國經濟政策的成功不能被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中國內陸的基礎設施的投資也許產生不了能自給維持經濟增長的效益。在中國的體制下,新投資的回報一般很慢,因為投資的決策主要是由政治因素而不是商業因素決定的。前兩次,銀行信貸的寬松造成了一大批不良貸款。這次可能會不同,因為權力在從地方轉向中央,地方銀行的官員不再受省的領導管轄;但盡管如此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再有,中國可能被全球的衰退所拖累。但是如果中國出了問題,全球的經濟就失去了發動機。因此可以確信中國會有相對的成功,但不能確保絕對成功。
既然中國會以贏家的身份從目前的混亂中脫穎而出,那中國為什么應該接受一個新的多邊體制呢?答案同樣簡單。為了繼續崛起,中國必須要讓世界其他國家接受它。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向更加開放的社會方向前進,將個人自由的擴大與法治相結合。
中國領導人需要比奧巴馬總統更有遠見卓識。他們是在掌舵。現在中國人還愿意將個人的自由服從于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但可能不會永遠這樣。腐敗是一個大問題,中國需要法治,這樣公民可以批評政府,防止其濫用權力。
為了使自己被世界所接受,中國也需要成為一個更開放的社會。世界其他國家絕不會讓個人的自由服從于中國的繁榮。隨著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的領導,它必須學會更多地注意世界其他國家的看法和意見。希望中國的領導能夠承擔起歷史的重任。毫不夸張地說,世界的未來要看他們怎么做。
(本文摘自喬治#12539;索羅斯《超越金融:索羅斯的哲學》)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
主編:陸學藝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1月
薦讀理由: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之后的第三個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先后在四川、廣東、北京、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做了長期深入的調研。調研發現,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矛盾和問題正在凸現。因此,本書在對社會階層關系研究作出初步總結后,重點調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動,對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和現狀作了總體描述和分析。
《新經濟的進程》
作者:【美】戴維#12539;科頓
譯者:王童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1月
薦讀理由:作者抨擊當前各國應對危機的舉措無異于在用繃帶治療癌癥。他指出這種失敗的深層根源:華爾街的金融機構精熟于制造“財富”卻不生產任何有實際價值的東西:這些都是影子財富。在作者看來,我們的希望不在華爾街,而在于由現實資源創造現實財富,滿足現實需求的主街經濟。他列出了若干議題推動實現新經濟,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勇敢地做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轉變,包括衡量經濟運行的方式、金融體系的組織方式、甚至制造貨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