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改市”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循序漸進,不能一哄而起,急于求成
近期,溫州市委市政府公開推出“強鎮擴權”新舉措,在平陽鰲江鎮、永嘉甌北鎮、瑞安塘下鎮、樂清柳市鎮、蒼南龍港鎮進行“鎮改市”試點。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來看,這或許是改革開放以來又一個具有歷史跨越性的重要事件和起點,它將結束中國沒有縣轄中小城市的歷史。
“鎮改市”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溫州這五個鎮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濃縮了市場經濟和非農產業在中國農村從萌發到發展壯大的偉大過程,如今傳統的鎮的建制和功能配置已不能適應其發展要求,迫切需要向現代城市功能和體制機制轉變。其實在與浙江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江蘇也早已出現“鎮改市”的客觀趨勢。2005年2月12日,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蘇中黃橋鎮考察時提出了“用規劃城市的辦法來規劃鎮,依照城市的功能來建設鎮”的重要思想,他說:“城市未必都要大,6萬人口在國外就可以建設一個相當規模的城市,但是在江蘇6萬人還只是一個鎮。像黃橋鎮這樣6萬人的鎮,可以按照小城市的模式來發展。建鎮就是‘鎮’,建市就是‘市’,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鎮改市”是我國市制即建市制度的重大創新。“鎮改市”的基本內涵是,推行“縣轄市(中小城市)”新體制,把符合條件的縣城鎮改設為中等城市建制,把符合條件的特色鎮和重點中心鎮改設為小城市建制,用中小城市的功能和辦法規劃建設縣城鎮、特色鎮和重點中心鎮。城市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或發動機,在我國,全國性區域有中央直轄市,省域有省轄市,縣域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迫切需要有縣轄市。我國臺灣地區已設有桃園、豐原、彰化、花蓮等三十余個縣轄市。在國外,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論是人口大國還是人口小國,按人口數量設市的最低標準都很低,如日本僅為3萬人。我國設市人口規模的最低標準為6萬人,但實際上我國在縣以下幾乎沒有建制市,即使縣城鎮人口達到中等城市標準20萬人也還只是鎮而不設市;有強鎮大鎮切塊設市,又不由縣轄;有強縣大縣整體改市即縣級市,面積和人口規模都很大,如江蘇句容市面積超過一千平方公里,人口超過50萬;宜興市面積超過兩千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我國長期強調“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然而我國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小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市發展,這是我國現階段城市體系和市制的重大缺陷,是導致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創新市制,實行“鎮改市”,是加快縣轄中小城市發展,完善現代城市體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鎮改市”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進程和統籌城鄉發展。縣轄中小城市在空間地域、產業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諸方面更接近農村,農民進入成本較低、融合性和歸屬感較強,在就近吸納轉移農民就業創業和居住,實現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支農強農要素的集中,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優勢和有利條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性基礎平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成就巨大,而中小城市特別是縣轄中小城市發展嚴重滯后,因此今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當前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作為重點”。以“鎮改市”為動力,把一大批縣城鎮、特色鎮、重點中心鎮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產業發達、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個性獨特的中小城市,從而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性基礎平臺全面崛起,這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來說,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
“鎮改市”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循序漸進,不能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關鍵是“鎮改市”標準或條件不能過分偏重經濟總量指標,要堅持規模與質量、功能的統一,充分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加強對“鎮改市”試點的組織指導,及時總結經驗,規范政策標準和操作辦法,積極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動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