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ator 2010年4月14日
中國淘金機遇長期看漲
在曾經準確預測金融危機的紐約基金經理人吉姆#8226;奇努思(Jim Chanos)和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高調唱空中國經濟時,投資天才羅杰斯(Jim Rogers)和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吉姆#8226;奧尼爾(Jim O’Neill)卻言稱,盡管經濟增長并不保證會帶來高額投資回報,但中國蘊藏的淘金機遇必將使其成為未來的全球投資熱土。
“當前的中國經濟好比20世紀初期的美國——同樣充滿著混亂與焦慮。”羅杰斯判斷。回顧美國經濟發展,他認為,中國經濟將會呈現曲折上升態勢,即使短期市場跌幅過半,也難掩長期看漲之勢。而歐洲最著名的基金經理人安東尼#8226;波頓(Anthony Bolton)更是為中國市場大唱“贊歌”,雄心勃勃地擬通過旗下“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在歐洲募集10億美元的投資。
外資是否該在此時“登陸”中國乃眾說紛紜。盡管目前中國股市市值僅為2008年潮漲時的一半,尚不足以生成泡沫,但仍有大批在中國管理基金多年的外國投資專家向市場發出警告,稱股票價格空漲嚴重,而政府正在逐步收緊自金融危機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這將給脆弱的股市以致命的一擊。
但在大師波頓眼里,證明中國市場被高估的證據并不確鑿。他指出,人民幣升值勢在必行,這其中賺取的回報將遠遠超出英美股市,投資者只需耐心等待中國政府采取行動。同時,中國的人均GDP已達6000美元,創造了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最高增速,而中產階級的興起將帶來消費熱潮,為零售等行業開創新的利潤增長點。
可以肯定的是,以歷史發展模式來看,如同20世紀初的華爾街,中國經濟持續看好至少還有幾十年。只要認清現實,無論投資者買的是波頓的新基金,還是中國交易所的開放基金(ETF),或者守位等待新一批中國市場的“覬覦者”,如英國Barings銀行、美國投行Neptune等,長期利好都指日可待。
BusinessWeek 2010年4月12日
不認罪的高盛
18個月來終于擺脫金融危機桎梏,盈利134億美元的高盛(Goldman Sachs),還沒來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就成為輿論矛頭所向。有人稱其是華爾街一切罪惡的源頭,操縱市場,制造房地產泡沫,致使商業伙伴AIG集團債臺高筑、崩潰破產——盛傳高盛串通政府人士,將AIG數百億美元救助金塞進自己的口袋。
如果真的存在這場骯臟的“暗戰”,美國政府和納稅人無疑都是輸家。
事發后,高盛財務總監David A. Viniar委屈不已,“金融危機難以預料,高盛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如果我們真如外界所說的‘狡猾陰險’,高盛會比現在表現更好。”他聲稱高盛不幸成了民眾怒火的替罪羊,“這是誹謗,是我從業30年來最傷心的遭遇。”
在4月7日披露的2009年年報中,高盛首度公開辯解公司在次貸危機泡沫崩潰中被惡魔化的角色。CEO布蘭克芬(Blankfein)曾涉嫌三項指控:誘使AIG和美國政府為證券欺詐“埋單”,對賭客戶,以及操縱劣質抵押貸款證券(CDOs)使其崩盤。對此,高盛給出的解釋明顯缺乏關鍵性細節,但其堅稱這是為了保護客戶隱私。除此之外,高盛的態度十分強勢:“高盛沒有任何需要致歉的行為,我們也不欠任何人的錢。”
實際上,自負面消息曝光以來,司法部曾多次要求高盛配合調查。3月底,財政部售出手中320億美元的花旗銀行股份,摩根士丹利代替高盛操盤,獲利頗豐。盡管高盛方面不予答復,但某政府官員暗示,這與高盛近期信譽受毀有關聯。
考慮到長遠發展,Viniar表示,公司運作穩定,相信客戶、員工和股東都會對當前的業績感到滿意,“但我們也很看重輿論和華爾街的反應,公司將盡最大努力扭轉公眾形象。”
經濟在復蘇,但那個曾經極力抵觸浮華、一心尋求長遠發展的高盛似乎正在遠去。現在,僅靠合理的解釋已不能解決問題,高盛的最大化逐利漸漸超出了自身控制范圍,人們不禁要問:是高盛“賣空”了自己嗎?
The Economist 2010年4月3日
韓國財閥難題
作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唯一表現可圈可點的發達國家,韓國去年的經濟增速高于任何一個經合組織成員國,這不僅要歸功于政府刺激政策拉動內需,財閥集團(chaebol)的貢獻也功不可沒。
曾經這些龐大臃腫、治理無良的企業聯合體,扛著群帶資本主義的惡名控制國家經濟命脈,被人們蔑稱為“大韓民國公司”。然而在本次金融危機中,財閥搖身成為經濟復蘇的“助推器”。
財閥是否真的已經躋身現代企業之列?長遠來看,未來財閥仍將鉗制國家經濟發展。
首先,他們過時的管理體制和家族所有制模式都將面臨新的挑戰,以三星為例,蘋果公司的iphone和RIM的黑莓手機幾乎已將其逼進死角,暴露出三星在智能手機研發上的劣勢。
其次,財閥的規模和實力會威脅到其他韓國企業的成長。財閥的供應鏈需求確實帶動了一批本土企業發展,但僅限于搜索引擎和網絡游戲等對其不具有威脅性的行業;否則,新興企業必將受到財閥集團的遏制。
但韓國總統李明博似乎樂于推動財閥發展,近期他赦免了三星前總裁李健熙,令其重掌三星大權,還助力某財閥集團順利獲得阿布扎比(阿聯酋首都)的核電開發項目。而且,韓國政府正在考慮放寬公司控股相關法規,為財閥斂納金融公司提供便利。
人各有好,也許總統的“心頭肉”是這些大權在握的財閥。但實際上,最該獲得政府支持的恰是被財閥等特權階級打壓而危在旦夕的韓國中小企業,而他們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強動力。
Time2010年4月26日
歐洲董事會爆發女性革命
歐洲公司正在迎來董事會女性革命的新浪潮。這一輪的波動產生于法律與社會壓力的雙重推動,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董事會增加女性比例。
數據顯示,2009年,歐盟各國董事會女性比例不到10%。其中,法國不超過9%,西班牙為8%,英國與德國略高,分別占12%和13%。面臨男性主導、管控和指引公司發展的普遍現狀,意大利忠利保險集團(Generali)女性董事Noeuml;lle Lenoir表示,“人們必須意識到,現行機制是存在問題的,這種‘性別排斥主義’屏蔽了一大批懷有商業才能的女性資源,女性在董事會‘出局’實際上也是公司和社會的損失。”
為解決公司治理領域的性別失衡,挪威于2003年立法規定,截至2009年初,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必須將董事會女性比例提高到40%,否則政府將強令其停業。目前,挪威女性董事比例高達44%。這一成效促使歐洲各國紛紛效法,法國正通過預案,初步計劃到2016年,該比例將達到40%,西班牙與荷蘭的法案生效時間則分別預設在2015年和2016年。
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國際女性領導人中心副主任Ruth Sealy稱,“在英國,董事會多出100位女性,就能改變整個國家的商業前景。”
然而,面對董事會“女性革命”的影響,一些治理專家卻表示尚不能定論。美國密歇根大學曾針對挪威的新規做過一項調查,女性董事新成員由于相對缺乏經驗,導致公司的治理評級下降了20%。但也有分析認為,這一現象只是管理層變動帶來的正當市場反應,與治理本身無關。
性別比例只是董事會改革的起點,“公司需要多樣性,由男性主導的所謂‘特權精英’型封閉派系已經時過境遷。”Ruth Sealy對此信心滿滿,“雷曼兄弟如果是‘雷曼姐妹’也不一定能逃脫破產的命運,但至少,董事會意見多元化能有效防范風險過度和決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