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要做好生態這篇大文章,保護好“一湖清水”,讓這湖清水服務于經濟建設,服務于城市發展,造福于江西老表,造福于子孫后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責任和神圣使命。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們贛商弘揚“江右商幫”創業精神,塑造新時期“天下贛商敢為人先”的優秀品格,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提供了前景廣闊的發展平臺。
歷史上江右商幫,興于宋元,盛于明清,創造了領先于明清十大商幫的輝煌業績,主要得益于水運發達,交通便利,為江右商幫在歷史上縱橫商海500多年創造了有利條件。江右商幫發揮水運優勢,其物流主要依托四條水運通道:一條是由南入章水,沿大庾嶺,經湞水達廣州;另一條是由北經鄱陽湖,沿運河,抵京師;第三條是向東沿江而下,經蕪湖,達滬寧;第四條是由西溯長江而上,進入云、貴、川等腹地。在長期的商貿經濟往來中,江右商幫以水運為通道,以碼頭為載體,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積累了富庶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獨特的“碼頭文化”。這就是“腳踏實地,吃苦耐勞;潛心學藝,以技謀生;以義制利,崇尚賈德;和合共贏,善行天下”。不僅享譽長江流域,也傳頌海內外,影響和激勵一代又一代后人,創造了江右商幫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江右商幫走南闖北、貿易天下的智慧結晶。
碼頭是商品集散地,也是經商的基石。江右商幫以碼頭為紐帶,創立和形成的傳統碼頭文化,具有商品流域長、接納地域廣、相互包容性大、本土特色濃的特點,尤其是長江流域的碼頭文化更為突出。但是,傳統的碼頭文化過于側重集散與流通,來如行云,去如流水,難以積淀,難以堅守。江右商幫依托土特產,經營南北雜貨,挾小本,賺微利,知足常樂,小富即安,在商海競爭中容易失去市場,難成大氣候。隨著時代的變遷,江右商幫在江西本土始終沒有產生影響全國的“百年老店”和商界“精英”人物,在清代晚期逐步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當今世界已進入大變革、大調整、大創新、大發展的時期,在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碼頭文化”正孕育著重大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早已不局限于江河湖岸、碼頭泊位?,F代化的高速公路、城際高鐵、空港碼頭、江海聯運、海運直航等立體交通體系的建立,為我們新一代贛商傳承碼頭文化,創新現代碼頭文化,重振贛商雄風,提升創業水平,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新一代贛商要充分認識自身承擔的責任和使命,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續寫昔日江右商幫的輝煌,開創無愧于先人的業績。
如果說,昔日江右商幫傳統碼頭文化,由于受交通條件、傳輸手段的限制,市場信息反應不靈敏,貨源渠道供應不通暢,在貿易往來中容易喪失商機。那么,新時期贛商要摒棄傳統碼頭文化的弊端,提升現代碼頭文化的層次和水平。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傳輸平臺,發揮現代物流業“市場分銷成本低、產品銷售半徑大”的優勢,為中部地區貨物集散提供廣闊的市場半徑和遼闊的經濟腹地。近幾年,我省物流業雖有較快發展,但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物流總量偏低,對GDP的貢獻率非常有限。起點低,結構散,處于粗放式經營格局,尤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大部分中小物流企業普遍存在“雜、小、散、亂、差”等問題。全省港口運輸業計算機應用率僅為18.3%,物流業還沒有建立統一的組織協調運行機制,存在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等問題,阻礙了物流的社會化進程,影響了物流的整體效益。
現代物流業被經濟學家稱為繼制造業、商業之后的“第三利潤源”、“21世紀最大行業”,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舉足輕重。為此,一是要制定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把現代物流業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精心培育,大力推進。要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研究制定全省現代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二是要整合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在現有物流企業基礎上,選準產業龍頭,按照“擇優扶持”的原則,大力扶持上港集團加快建設融倉儲、中轉、增值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物流園區,盡快成為物流業的“航母”,提升輻射力和帶動力。三是要加快物流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及時匯集車源、貨源、倉儲、交易等信息,定期向社會公布,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公用、信息互通,逐步發展快遞、配送、終端零售為一體的現代物流模式。同時,要加快建設臨港工業園區、九江出口加工區,積極申報保稅物流園區,并著手籌備申報保稅港區的前期工作。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今年5月,國務院制定了非公經濟“新36條”,這是指導今后一個時期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只要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著眼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眼于節能減排,著眼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一定能夠在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實現“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偉大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