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命題的討論已持續(xù)很久了,最有名的是圍繞1999年美國一記者拍攝的反映蘇丹打饑荒的照片展開的。照片內容是蘇丹機場一片荒蕪的草地上,一只禿鷹正虎視眈眈地盯住一個餓得即將倒下的黑孩子。這幅特寫照曾獲普利策新聞攝影大獎,確實吸引住千萬觀眾,很有震撼力,充分反映了蘇丹大饑荒嚴重的程度。但此照得獎后引起極大的非議與指責,問題的焦點就是上述情況下先救人還是先搶新聞,估計后來那個黑孩子是死掉了,所以記者承受不了這種職責,最后也自殺身亡。
關于這個問題,我曾結合上課引導新聞專業(yè)的學生去思考與討論,確實最終也沒得出一個共識,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討論一樣。但是我現(xiàn)在要說,記者面臨這種有關人道主義的突發(fā)事件時,從記者職業(yè)道德出發(fā),我認為首先是搶救為先或至少是同步進行。比如上述那位美國記者如按下快門后馬上去搶救那個即將倒下的孩子,估計也不會帶來后面那么多非議與責難。
現(xiàn)在有一個最好的例證,請見1月19日《解放日報》圍繞海地大地震登了一幅照片新聞,題為《記者救人,超越新聞》,非常具體地報道了1月15日澳大利亞電視九臺和七臺幾名記者在太子港郊外采訪時,居民告訴他們廢墟之中有嬰兒啼哭聲。記者莫蘭第一時間放下攝像機,彎腰開始挖掘,另一名九臺譯員甚至鉆進瓦礫形成的洞中舉起了被埋的女孩子,七臺記者阿莫爾接過孩子用清水洗去她身上的塵土并喂她喝東西。電視臺七臺記者拍下阿莫爾抱著孩子喂食的獨家畫面,電視九臺什么也沒拍攝,但最后兩臺共享了這一視頻畫面,于16日晚間新聞播出,估計《解放日報》現(xiàn)在用的照片就是其中一幅畫面。
這一例非常好的說明:澳大利亞電視七臺、九臺記者這一做法完全符合記者固有的道德觀念,此時如果一味只顧搶新聞,而不管埋在瓦礫中孩子的死活,那肯定是傷天害理的。但在搶救孩子成功的同時,另一些記者同步攝下當時的場景,這又不失記者的職守,證明兩臺記者的新聞敏感性還是很強的。所以,《解放日報》在登此照,發(fā)此新聞時,所配的標題也很好。《記者救人,超越新聞》確實很好地反映了我們上述的那個理念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