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到小區閱覽室翻閱報紙,無意中發現本埠一家很有名氣的報紙的綜合新聞版,共編發了4篇稿件,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有3篇稿件均在文尾帶有括號,注明轉載自某某報或某某網站。納悶之余就又翻了當日的其它報紙,結果發現有一家大報也在新聞版轉載了那3篇文章中的一篇。周一上班就又到單位資料室翻了翻其它省市的好幾家報紙,亦發現幾乎每份報紙上都有轉載自某某報或某某網站的新聞稿件。而有的報紙還開辦有轉載“博客”的專版,定時定期編發。還有報紙的副刊版也“照此辦理”,常常轉載名人、明星和專家學者已在其它報刊發表的文章。由此可見,轉載已成為時下有的報紙的習慣做法。
古人確實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說法,講的是善于借鑒的道理,話沒有錯。就報紙的轉載而言,我想說的是:從表面上看,這些報紙轉載其它報紙和網站的文章,目的無非是為了增加報紙的可讀性,以期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擴大發行量,但長此以往,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自我矮化。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在我國的報紙行業內,有一條規矩,凡新華社的重大通稿,各省市的黨報,都要轉載。由此可見,一份報紙轉載除新華社的通稿外,再選擇其它報紙或網絡的最新、且有視覺沖擊力的好新聞稿件,不是不可以,問題在于要精選,要適度、適量,不能一個整版的四分之三的稿件是轉載。眾所周知,一份報紙,特別是一份大報,一份本省、本市的主流媒體,都有自己的記者和編輯隊伍,其任務就是在第一時間采訪、挖掘省市內外的重大新聞和社會新聞,關注國計民生,既是對國家的或是世界上發生的大事的報道,在自覺遵守紀律的前提下,應有本報的獨到報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獨樹一幟”吧。倘若習慣于、忙于轉載其它報紙或網絡的新聞稿件,“吃現成飯”,無形中給人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自然也就降低了報紙自身在讀者心目中的威信。久而久之還會減少讀者群,甚至失去市場。
助長懶惰。記得有一位新聞界的老前輩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新聞報道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跑出來的”。一個“跑”字,入木三分地道出了記者和編輯的職業是一個十分辛苦的職業。辛苦就意味著勤奮勞作。無數事實也一再證明,好的記者和好的編輯,都是像蜜蜂一樣勤奮學習和工作的人,因為勤奮,出自他們之手的每一篇新聞報道,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辛勤勞作的汗水、勤于思考的心血、啟迪心靈的說教、激人情操的哲理言辭。一份報紙如果單靠轉載過日子,無形之中就會挫傷勤奮工作者的積極性,助長懶惰者的壞習性。再說了,如今不但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更是“信息閃炸”的時代。特別是網絡已遍布地球村的角角落落,凡事無論大小,只要有人為之,鼠標輕輕一點,顯示器微微一閃,地球人立馬都知道,致使信息滿天飛。記者編輯不去“跑”新聞,而是一味點鼠標下載新聞,靠轉載辦報,看似名正言順的“拿來主義”,實則是懶而又懶的“下下之策”。
浪費版面。也許,編輯和老總是受電視廣播實況轉播的啟發吧,因而也喜歡上了文字“轉播”。殊不知電視廣播的實況轉播是和新聞事件是同步進行的,是立體媒體直觀又直達的“第一報道”。這是平面媒體無法企及的。報紙的轉載,不但是“二次運載”,更是重復勞動。是拿了別人的新聞產品來添補自己的版面,把話說白了就是“借花獻佛”。而這些“花”,其實不少讀者已通過電視廣播或互聯網“識得廬山真面目”,僅從這一點看,一份報紙轉載其它報紙或網站的新聞稿件,非但意義不大,反而是極大的浪費。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報紙的版面屬稀有資源,可謂是“寸版寸金”。從經濟效益看,就報紙而言,轉載的做法也是失誤的。和轉載形成反差的是,這些報紙寧愿拿出寶貴的版面轉載別家報紙和網站的“二手貨”,也不發業余通訊員來自基層單位的新聞報道和文學愛好者的上乘之作,實在是一種大大的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