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為方興未艾的網絡信息技術鼓掌!因為相較傳統媒介而言,其賦予公眾的無疑是最透明的知情權與最廣泛的話語權,雖然其傳播過程中也涉及需要規避的種種元素。作為網絡世紀的新世紀,網絡為我們提供的不僅是豐富、清晰且源源不斷的信息資源,而且將社會監督、話語表達、公權參與絲絲入扣地注入到我們可觸可及的點滴之中,這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時代而言的跨越式進步!
與柏拉圖理論下賢者治國(即精英治國)的傳統社會相較,亞里斯多德的共和政體理論本身就是更看重與更強調多數人的意志,當然,我們似乎無一例外地都傾向于后者,不僅因為國家本身就是多數人意志的契約共同體,而且在于公眾之中潛藏著的無盡智慧。但在實際操作上,柏氏的理論無疑是大行其道,即便是在當代美國。筆者認為,亞氏理論之所以未能將優勢凸顯,關鍵就在傳統社會中公眾話語的表達、公眾意見的收集、公眾信息反饋的遲緩與疲軟。因此,要想讓多數人意志與智慧參與公權,公眾話語表達與公眾信息收集的技術無疑應該走在體制的前面。
網絡,正是我們需要的這樣一個技術平臺!
在《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的時候,我們的總書記胡錦濤同志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對話時就曾指出:“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是一個重要的渠道。”筆者認為,總書記的這一言行極具符號意義:這既是對通過網絡傳播形式表現的人民意愿、群眾智慧、百姓心聲的尊重與看重,也是提醒為政者,要科學執政與科學決策,通過網絡反映的民意是不容忽視的,通過網友代言的民聲是不可罔顧的,通過網談展現的監督是不能置之不理的。
面對輿論引導與社會監督由新技術、新媒介步入新方式、新階段,總書記的話更是對我們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新指示、新要求。我們應該構建怎樣的輿論場以匯聚網絡輿情?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凝聚網際智慧?應該通過怎樣的及時互動與反饋解決質疑與析疑之間的矛盾?應該通過怎樣步驟促成自由而負責任的網絡形成?
“評領導言行,論地方政事,道網民心聲”,近日,人民網強國博客策劃推出的大型專題——強國博友看地方,針對地方領導言行、地方事件、地方新政,集中展示公眾個人博客的觀點意見,形成新的網絡輿情陣地,得到了網友們的熱情響應。而其贏得的豐厚的關注與點擊份額,也惹得許多網絡社區爭相效仿。遍覽各區情況,筆者認為,建設一個成功的網絡輿論場,還需要從以下三點著眼:匯聚民智,需要容得下批評的聲音;暢抒己見,需要擺得脫議程的牽引;意見反饋,需要跟得上時間的步伐。
一、匯聚民智:需要容得下批評的聲音
什么才是健康、有序的和諧網絡環境?筆者認為,不妨讓批評成為一種常態。批評的聲音之可貴,即在其良藥苦口而利于病。這個病,不僅可能是基于網友生活所遇(或代言他人)的不平遭際,而且可能是社會機器在運轉過程中產生的需糾病弊。而對這些矛盾進行輿論關照的本身,就有著促使社會公器更完善、更人性、更科學的積極意義。因此,在我們的網絡輿論場建設上,需要容得下批評的聲音。
容得下批評的聲音,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對網絡輿論場的管理員(或曰網編)言的兩個層次:(1)能勇敢地對批評言論予以發布,而不是因畏懼或罔顧而排斥、漠視、隱匿。(2)能經常性地對批評言論置頂、加精、或推薦至首頁發布,而不是用“信息掩埋”之形式忽略不計。其實就前者言,通過近期的網絡社區言論觀察,我們發現只要不是反動、色情或粗穢之言,網絡輿論場里還是能夠對批評聲音兼收并蓄的。但是,我們注意到,雖然以自媒體形式集納的網絡社區已經成為公眾實現自我表達的最暢途徑,然而鋪天蓋地、接連不斷的網友聲音又能將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某一范圍、某一問題的各種網友聲音迅速掩蓋,這就是筆者所謂的“信息掩埋”。
從各區的情況觀之,網編對網友博文、帖文中批評聲音的信息掩埋形式往往是允許發布,卻不置頂加精,結果使其在信息量極大、發言者眾多的網絡社區中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這也是為什么每個在網絡中迅速走紅躥火的事件或人物背后,總有一個基于各種利益考量的幕后推手在持續運作的原因。換言之,如果沒有這個網絡推手的幕后活動,要想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中掀起一丁點引人注目的浪花都非易事。而這從《南方日報》披露的“賈君鵬事件網絡推手自曝利益鏈”中即可窺見一斑。因此,我們的網編作為網絡輿論場的把關人,如果任由批評的聲音在疊加中被掩埋,在掩埋中被抹煞,僅僅為在主板頁面中呈現出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的所謂和諧,無疑會讓欲言者望而卻步,敢言者退避三舍。而這對從網絡社區“觀民風、明得失、自考證”的決策者言,有害無利。因此,要真正容得下批評的聲音就不妨適時的、勇敢的、敏銳的、自發的對一些批評的聲音加精置頂。
另一個層面上容得下批評的聲音,即是面對批評的聲音,其涉及的有完全可以“聞微言而不棄,聞忿言而不怒,聞錯言而不怨”,該解釋的就解釋、該解決的就解決、該辟謠的就辟謠、該澄清的就澄清。事實證明,在網絡時代信息社會,任何企圖捂蓋子的行為都是徒勞無益的。以河南“王帥誹謗案”、內蒙古“吳保全誹謗案”因言獲罪為例,打擊、報復與迫害最終結果不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諱疾忌醫并不足取,能聽不同的意見,敢聽反對的聲音,善聽批評的聲音,才是修身理政的根本之道。
二、暢抒己見:需要擺得脫議程的牽引
像人民網強國博客“博友看地方”一樣,在網絡輿論場里,網編為博友設置議程的痕跡處處可見,如顯性的網頁頭條、近期視點或今日看點,隱性的網友言論置前、帖子置頂、博文加精等等,諸如此類形式,通過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給網友預設下“看什么”、“想什么”,將其著眼點和注意力導引到特定的問題上,以此來影響其矚目方向和環境認知。
而筆者之所以主張在一個以“評領導言行,論地方政事,道網民心聲”為宗旨的網絡輿論場里,博友視域和評論視點要擺得脫網編設置的議程牽引,原因就在于網編為博友設置的議程與看點未必就是博友密切關注、渴望表達、希冀回應的人物或事件,即網編所關注的未必就是博友所關心的。以“博友看地方”為例,關于重慶市與昆明市的評論博文就占據了主版頁面的太多篇幅,既讓關注其他省市問題的博友頗有無從置喙之感,也讓了解民意體察民情的觀風者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這恰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要建設一個活躍、自由、暢達、通透的網絡輿論場,如果一味是網友讓網編牽著鼻子走,那絕對是難以反映民生匯聚民智的。通過對網友評論的觀察了解,我們發現在各輿論場里,有些網友為了讓自己成為意見領袖,為了讓自己的言論成為領袖言論,常常對自己并不了解的新鮮時事、網編議程發文評論,別人在歌我也歌,別人在批我也批,相似的格式、跟風的論調、激動的評述背后,其實是一種扭曲的求名追求。而這對評領導言行和道網民心聲而言,并無實際意義。因此,我們的網友不妨放下對意見領袖的盲目崇拜,放下對“你out了!”(你落伍了)的心理畏懼,把注意的視線與評說的方向放到自己目光關注、自己地方相關、自己身邊具體的問題上,哪怕是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引起博友的關注、網編的推薦。
比如近日,“強國博客看地方”里許多博友和評論都在積極關注重慶市、烏魯木齊市的時候,藍晨博友獨自關注太原市交警酒后駕車丟飯碗的問題,發出《交警酒駕辭退實為“舊瓶裝舊酒”》的博文,其“警隊和媒體合起伙來忽悠人,也太不地道了”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放言軒博友獨自關注成都市孫偉銘“醉駕案”的審判情況,發出《孫偉銘案會讓醉駕止步嗎?》的博文,其“孫偉銘案引發的關注已超出了醉酒駕車案件的本身”的論述更是給人無盡的思考……等等這些,作為與網編設置的議程有別的,與主流言論異質異調的,且關注其它地方、其它事件的博友言論,雖然未能置頂加精,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同時也未能上升為意見的領袖,但其反映的意見,表達的觀點,展示的智慧,正是“觀民風者”希望且應該看到的、聽取的、思考的。
三、意見反饋:需要跟得上時間的步伐
信息反饋作為控制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礎即是信息。雖然信息的傳遞是為控制,任何控制又有賴于信息反饋來實現,但究竟是誰在依賴誰、誰在反饋誰、誰在控制誰呢?其實,作為反饋與接受反饋的雙方,其角色是在不斷轉換中互相作用的。譬如某地方執政者上網查看網友就該地方某些問題的留言,根據留言反映的問題彌補紕漏、完善政策、揚長避短——這中間,網友是反饋者,官員是接受者、控制者;執政者答復網友留言反映的問題,網友依照答復重新思考、重新認識、重新行動——這中間的雙方身份就發生了轉變,官員是反饋者,網友成了接受者、控制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每當雙方身份發生一次轉換,雙方的認識與行動就會趨向于更明澈更科學。而要促成雙方身份不斷轉換,筆者認為,意見反饋需要趕得上時間的步伐。
在“強國博客看地方”里有個特色鮮明的專欄——“有話網上說”(對書記省長說,對地方領導說),這個“有話網上說”直接鏈接到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通過這樣一個留言板,網友可以直接通過給相關地方領導留言的形式熱評地方領導、曝光腐敗案件、表達觀點心聲等等,匿名狀態下的網友們大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且言者無罪。而在各位省市領導名下,網友們留言很多,很積極,許多談論也很中肯。一時間,“網絡問政”凸顯的傾聽網絡民意成為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時髦形式。
然而通過對留言板內容的觀察解讀,我們不難發現,針對網友們的留言,各位領導的回復并不多也并不及時(官員“空殼”博客現象屢屢被揭)。雖然經常有報導稱某某領導“公開回應網友留言,并親自督辦予以落實之”云云,但這些消息作為頭條新聞出現的本身,就足以說明地方領導答網友問尚未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又何談信息反饋要趕得上時間的步伐呢?
若答網友問趕不上時間的步伐,一則是促成不了反饋與控制雙方的角色轉換,從而達不到使雙方言談與行止更明澈更科學之效果;二則可能讓網友在自說自話中失去關注的積極性,從而失去了解民心的又一渠道;三則可能讓網絡輿論場在尷尬中悄然落幕,從而失去匯聚民智的又一平臺。就此而言,如何促成相關領導及時回復網友留言,應該是網絡輿論場建設的首要考慮。筆者認為,一是應該呼吁網友留言要言之有物且實有其事,而不是道聽途說或風聞奏事;二是要與傳統媒體協同作戰,將網友關注度高、跟帖多又遲遲不見相關部門回復解答的問題經過一定的調查取證之后,將實情內幕通過電視、報紙與網絡等各種媒體予以曝光,以廣泛的社會關注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促成相關責任人的回復解答。
也許,要建設一個能夠凝聚人心、反映民聲、傳達民意、匯集智慧的網絡輿論場,要能夠向“網絡問政”要質量、要效益,要促成自由而負責任的網絡環境的形成,我們可能確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以百姓之心為心”,就不會在大的方向上走彎路!
參考文獻
[1]林之達:《傳播心理學初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
[2]陳煥仁:《當代媒體新聞報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
[3]張立偉:《傳媒競爭:法則與工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
[4]趙志立:《網絡傳播學導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科院新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