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晚成就了小沈陽,這個文化水平不高、相貌并不出眾的東北二人轉演員憑借《不差錢》迅速躥紅,身價狂飆,成為娛樂界一顆新星。央視春晚過后,小沈陽又參加了元宵晚會和眾多省臺春晚,繼而開始全國巡回演出。小沈陽在中國掀起了又一陣的娛樂狂潮。進入2010年,小沈陽再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雖然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小沈陽無一笑點,完全成為趙本山和王小利的“綠葉”,讓全國人民以為小沈陽的幽默已經被完全榨干,但是他在北京和遼寧春晚上的表現卻粉碎了這一說法,甚至人們說他更有才了。有人說,小沈陽的風頭已經超過了他的師父趙本山,雖然媒體對于小沈陽的表演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卻是所有人都看出來了,那就是,小沈陽已經真正成為娛樂界的大腕兒。
一、小沈陽迅速走紅原因
當趙本山有了“不差錢”的創意,當他有意將自己的徒弟帶上春晚舞臺,帶有濃厚東北風格的娛樂方式就已注定受到全國觀眾的關注。其實,小沈陽紅只是一個偶然,沒有他也會有別人,就像趙本山另一個徒弟說的,“讓我上我也紅”,而這種東北特色的娛樂文化紅才是必然。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上,舞臺被視為神圣的地方,女人是不允許踏入的,于是世界眾多國家出現了“男伴女”的現象,中國也不例外,梅蘭芳即是一個典型代表。而且,中國對于這種文化形式似乎更加推崇,至今,只要是以男伴女作為噱頭,都能引起人們巨大的興趣。小沈陽在《不差錢》中的衣著、言語、動作雖被人批判為“不男不女”卻毫無疑問是最具看點的地方。
2.東北文化產業發展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重工業生產基地,是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很高的地區。但是在今天的去工業化背景下,東北已不具備工業發展優勢。于是東北人轉而發展文藝產業,二人轉即是在如此的背景下產生出來,并迅速成為東北最具特色并深受人們喜愛的地方特色娛樂形式。讓小沈陽一夜之間名聲大噪的《不差錢》雖然不是以二人轉作為直接表現形式,卻不可否認,它運用了眾多二人轉的元素。
3.人的娛樂本性
小沈陽的娛樂形式讓許多人批判:這絕對不是文化的繁榮,難道中國沒有高雅的娛樂方式嗎?其實,小沈陽在春晚中占到了多大比例?春晚作為中國人過新年的文藝盛宴,已經演化成為一種國家儀式,誰又敢說春晚中沒有高雅的藝術?但問題在于人們不關注那些所謂的“高雅藝術”,卻關注小沈陽,關注整場晚會中最草根的娛樂方式。這是因為這種最簡單最通俗的娛樂“是內心焦慮的現代人的有效‘心理代償’”,①恰好滿足了人們的娛樂本性。
4.顛覆傳統娛樂形式
小沈陽的搞笑不是一般的搞笑,它是對傳統娛樂形式的一種顛覆,它把一些臟的黃的拿到臺前來講,以滿足人們對于“丑”的窺視欲。許多人為此質疑這是我們欣賞水平的倒退,甚至懷疑我們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否出了問題。其實,這樣的質疑沒有任何意義。在美學研究中,何為丑何為美,這本來就沒有嚴格的界限,有時候,丑又何嘗不是美的一種?
我們暫且再看一個例子。與小沈陽相似,美國的痞子阿姆憑借一些比中國二人轉中的言語臟得多、黃得多的段子,迅速紅遍美國,受到全美國人的追捧,并上了著名《時代》雜志的封面,甚至拿到格萊美大獎。由此可見,“丑文化”受歡迎絕不是中國的特例,這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特征。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也說道:“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如果它強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么危險就出現了……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②激烈的競爭、不平等的生存狀態等,使人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心理失衡,而小沈陽所代表的娛樂形式能給人們帶來娛樂,這應該是小沈陽走紅的最根本原因。
二、以小沈陽為代表的地方特色娛樂文化的尷尬現狀
小沈陽火了,但是他究竟能火多長時間?小沈陽打破了傳統的娛樂文化格局,讓二人轉這種獨特的娛樂形式在全國獲得了落腳點。但是當一種地方特色娛樂文化發展為一種大眾文化,它的生存土壤所決定的它的“特色”就不可避免的面臨一種尷尬。
1.內容雷同與匱乏
無論娛樂形式怎樣多元化發展,小沈陽的搞笑方式多么與眾不同,“‘內容為王’的大旗會繼續高高飄揚”③。有人說小沈陽紅不過兩年,他在各個城市的表演程式、表演內容之高度雷同是使人們失望的主要原因。一個導演,他的第一部電影往往很成功,原因在于他將積攢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智慧與想法一下子爆發出來,于是,人們震驚于他的才華,但是你再看他以后的作品往往就不盡如人意了。小沈陽也是如此,多年的表演經歷積累和精華內容濃縮讓他在春晚的舞臺上一炮而紅,但是之后的全國巡演,當他將近乎相同的內容講了一遍又一遍,人們還能笑得出來嗎?
2.搞笑元素亟待升級
可以說,“青”和“黃”一路伴隨著東北二人轉的發展,而小沈陽的躥紅使人們又展開了關于“俗”與“雅”的爭論。小沈陽憑借不男不女的裝扮、娘娘腔、模仿秀取悅觀眾,雖然這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然而也不能否認,小沈陽式的娛樂方式的確需要升級。總體來看,小沈陽的影響力從北向南遞減,從文化水平低向文化水平高遞減,也許是語言上的差異、地方文化差異影響,但是當要把一種地方文化推向全國就必須克服這些影響,因為受眾的增多、覆蓋面的擴大自然就會使影響力擴大,試想,當全中國均是小沈陽式的幽默,不也是一種文化危機?
三、尋找出路
小沈陽在進軍中國娛樂界的戰斗中已經取得了勝利,這是挑戰中國傳統娛樂文化形式的勝利。然而媒體的熱炒、觀眾的爭論、專家的分析也在提醒這些贏家,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在制造娛樂的路上走得更長更遠。
1.提升創作團隊實力,不斷進行內容創新
不論娛樂界怎樣風云變幻,“內容為王”始終是真理。小沈陽表演內容的雷同已經成為他致命的弱點,內容的創新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必須廣泛吸納創作人才,形成強大的創作團隊,不斷進行內容創新。
在這一點上,趙本山就是極其出色的代表。可以說在文藝娛樂方面,中國人就是在指著趙本山過年,但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從沒有讓我們失望,每年的春晚都能給我們帶來新東西。對于內容的創新是他這么多年來始終保持娛樂界地位的法寶。小沈陽作為趙本山的徒弟,擁有很強的表演功底,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必須重視內容,推陳出新。
其他的地方特色娛樂文化也是如此,比如說上海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理解這些演員的難處,臺上站上幾個小時,滔滔不絕,使出渾身解數讓觀眾開心,是不容易,但是理解歸理解,觀眾的欣賞標準是不斷提高的,不能原諒高頻重復的表演,所以,努力創新內容,讓觀眾能看到新鮮東西才是永葆成功的必要條件。
2.改良娛樂形式,提高文化內涵
當一種文化不再停留在一個地區,而是向全國發展,它就不再是一種自娛自樂,就不能再依靠簡單的插科打諢的方式,而應該進行包裝。二人轉作為東北人自享的娛樂形式,有一些俗的、臟的、黃的東西,但當它擁有了全國的舞臺,它就勢必要改革了。趙本山提出“綠色二人轉”就是要將這種文化進行“清洗”。
二人轉是一種經典的娛樂文化形式,否則它不可能多年來具有如此強大的受眾群體。有人說,去了那些俗的、臟的、黃的就不是二人轉了,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看法。二人轉的精華絕不在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二人轉唯一的出路,也是類似二人轉的其他地方特色娛樂文化的唯一出路。
“小沈陽現象”是娛樂形式革新的結果,是一種娛樂意識的回歸,有其必然性,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又因為種種因素產生了一些偏差,面臨著一些尷尬境遇,必須要找到正確、健康的發展方向,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獲得成功。
注釋
①蘇雅娟:《論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對觀眾主體性的忽視和誤讀》,08-07-26http://www.studa.net/Movie
②(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114頁
③王洪田:《娛樂為王》,華藝出版社,2004,第386頁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朱曉偉,江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2007-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