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寶雞日報》總編輯盧愚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老報人。2003年11月退休后從事報刊審讀工作。他政治素質高,新聞業務強,以專家的眼光評析報紙,指陳得失,為省出版物審讀中心被評為全國報刊審讀先進單位做出了貢獻。
積極熱情,勤奮敬業
盧愚雖患有白內障等眼病,但工作一直十分認真勤奮。他審讀的《華商報》是陜西省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每天出刊幾十版,盧愚每天都要過目10多萬字的文字量,他從不懈怠,堅持逐字逐句包括廣告、圖片都要細細審閱,做好摘記、剪輯,每月認真撰寫3000—5000字的審讀報告及其他專題簡報,年審讀量超過3600多萬字,先后寫出各類審讀報告、輔導講稿30多萬字,評出好稿、好版面1200多篇(組)。其審讀文章多次被國家級報刊、網站刊發、轉載,有的被評為省級優秀調研成果。盧愚家居外地,每周都要搭班車往返360多公里,但為了他鐘愛的審讀工作,他多次推掉其他薪酬優厚的聘請,熱情專注地投入審讀工作,風雨無阻、樂此不疲,一干就是6年。
堅持原則嚴把關口
對自己的審讀對象,盧愚一直堅持“雙重激勵”,既有“正向激勵”——及時表揚引導,又有“逆向激勵”——坦率批評敦促,立足于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不計較人際關系的得失,做到講真理、說直話,即使和媒體面對面交流,也依然是一針見血,“以直道行之”。
《華商報》在國內都市報中名列前茅,在境外華人界也有較大影響,發行40多萬份,年總收入突破10億元,都市報中人脈資源廣、財力雄厚。對于這面報刊界的“響鼓”,盧愚在審讀中堅持使用“重槌”,嚴審細辨,隨時坦率地指出問題。
《華商報》廣告量大,但長期存在一些問題,違反了《廣告法》及相關條例的規定。由于此類問題在西部媒體中帶有一定普遍性,雖經多次指出但改進成效甚微。盧愚除堅持在審讀報告中提出批評,在有關會議上反復呼吁之外,又兩次赴華商報社,面對面向該報領導成員力陳利害,2008年10月專門撰寫了題為《事業鼎盛之際更應敬畏法律》的報告,利用上門審讀之機,當面向該報廣告經營人員進行宣講。這份報告在詳細補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歸納出“新聞廣告”的幾種表現形式及其危害,鮮明提出“媒體作為社會監督者也必須受監督”的觀點,引起該報高度重視,接受批評,不惜蒙受幾百萬元的經濟損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阻止“新聞廣告”的出現。針對這種轉變,盧愚立即向審讀中心反映,及時發出簡報予以表揚,同時給《新聞出版報》發稿,推廣了華商報社的有效做法。
言論是報刊的旗幟,輿論的風向標。在國內思想領域出現多元化趨勢的情況下,《華商報》的言論也時有出格之處。對此,盧愚堅持嚴密關注、嚴格辨析、嚴肅要求,采取了簡報點、當面談、專題辯等多種方式,對編輯人員進行引導。如該報刊出《大學自治是西南聯大最寶貴的遺產》一文,提出在當今要“拒絕與權勢茍合”,實行“教授治校”、“大學自治”的錯誤觀點。盧愚及時起草了“審讀內部通訊”對此進行批評,審讀中心將內部通訊直送該報,既糾正了問題,又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后,為了引導編采人員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盧愚又應邀赴華商報社,配合該社開展的“三項教育活動”,做了題為《對主流大報品格的幾點思考》的長篇輔導報告,有理有據地分析了該報一些文章的觀點錯誤,強調在國內思想領域“多元并存,一元為主”的形勢下,媒體必須有高度責任感,堅持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能讓報紙成為錯誤思想的“跑馬場”,被聽講者贊為“報人的諍友”。
深入基層,熱誠服務
按照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審讀中心的整體部署,盧愚在工作中注重將審讀與服務結合起來,將監督與促進報刊發展結合起來,近年來10多次深入省、市有關媒體登門服務,指問題,找原因,提建議,教辦法,不怕麻煩,不憚細碎,深受歡迎。
近兩年來,他4次走進華商報社,兩次走進西安晚報社,同報社領導、編采人員一起分析在市場經濟新的傳播環境下報紙發展出現的新問題,研討改進措施,總結成功經驗,議定新的對策。在《華商報》改版十周年之際,他幫助總結了改革政務報道的經驗,撰寫了長達6000字的論文《在多維的解讀中尋求突破》,刊發在《今傳媒》雜志上,對破解普遍存在的政務報道難的問題提出了卓有見地、操作性強的建設性意見。在西安晚報社他兩度參與研討,撰寫了《十日觀花說晚報》的文章,在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了八條具體實用的改革對策,促進了該報的二次改版。
為了促進地市黨報整體上臺階,陜西省以兩年時間開展了十地市黨報專題審讀和評比,盧愚在廣泛閱讀、調研的基礎上,寫出了《扮靚地市黨報的四點思考》,為各地市報把脈開方,提供良策。緊接著又和同事一起,深入寶雞、渭南、商洛、安康、榆林等地黨報,逐家進行審讀調研,提出了版面設計、頭版籌劃、新聞采寫、攝影、美化等10多條改革建議,撰寫了5萬多字的輔導分析材料,受到廣泛歡迎。其中,在渭南日報社總結撰寫的《讓改革之光照亮黨報品牌》一文,被《中國新聞報》辟專版刊發,多家報紙、雜志、網站轉載,被評為陜西省調研報告三等獎,在促進陜西地市報全面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良好作用。在去《商洛日報》進行現場審讀座談時,正值盧愚93歲的老母發病,為了不影響審讀工作,他堅持連夜和大家一起趕赴商洛山區,堅持在現場講完審讀建議報告,才趕回病房照顧老人。
在組織院校新聞研究生對十地市黨報進行分類審讀時,為了確保質量,力求準確,省局審讀中心組織了業務輔導。盧愚又在繁忙的工作中,詳細閱讀學生們撰寫的審評意見,起草了《審讀的立足點要高一些》的報告,提出了“用好審讀三把尺子”等觀點,形象具體地進行了面對面輔導,為開展群眾性審讀工作,促進地市報提高質量,做了培訓隊伍、打牢基礎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