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媒體總會玩弄很多噱頭吸引公眾注意力,媒體本身就是喜新厭舊的家伙,這也無可厚非,換換臺標啦、推出新欄目啦、節目改版啦、主持人包裝出新啦等等不一而足,放眼望去甚是熱鬧,紅杏枝頭春意鬧,跟這年關的風俗背景溫暖相宜。
其中最為惹眼的是坊間熱炒的江蘇衛視挖墻腳的勾當。江蘇衛視與湖南衛視爭奪省級衛視第一招牌的競爭呈愈演愈烈之勢,明眼人看得出來,就衛視本身的品牌和影響力而言,湖南衛視獨占花魁是有目共睹的,其創新能力和策劃能力非一般衛視所能匹及,“快樂中國”的頻道定位、立足中國波及五大洲四大洋的活動設計,更有國內首屈一指的娛樂主持人,這些要素的組合撐起了國內衛視頻道發展的標桿。江蘇衛視近些年的跨越式發展也為人稱道,名牌節目的培育和成長也超過預期,重點打造的欄目“人間”博得了較好的收視率,也頻頻獲得各種獎項,受到學院派的關注。江蘇衛視一心要成為省級衛視“一哥”的夢想從來沒有泯滅過,想想也是,江蘇是經濟強省,經濟是基礎,上層建筑總得跟得上,文化啊教育啊衛生啊之類也該走到前列,偏偏是湖南衛視搶占了電視傳媒高地,一直處于輿論捧譽的尖峰,雖則江蘇廣電創收能力增速加快,無奈幾年爭執下來,仍落下風,品牌五百強的排名中也只能屈居次席,這使得其心中塊壘愈加的積重。
普通百姓能數出來的知名主持人中,湖南衛視無疑占據更多席位,江蘇衛視卻是乏善可陳。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娛樂天生就是泛民眾化的,與嚴肅的新聞、壓抑的談話、被駱駝踢出帳篷一般的膚淺無助的評論沒有可比性。眼下情況似乎在悄悄起變化,湖南衛視主持人要跳槽到江蘇衛視,不知道江蘇的同仁們會怎么想。外界評述說,湖南衛視有幾位當家主持人正值事業巔峰,紅得發紫,后來者只能屈居二線,出頭之日遙遙無期,于是就干脆轉戰江蘇當“一哥”,寧為雞首勿為牛尾嘛,個中企盼也是情理之中,苦就苦了還在江蘇衛視苦苦煎熬、一心登高的人物們,新人來了,給他們禮貌讓座呢?還是微微笑頷首致意呢?或者乜斜著眼旁若無人呢?這也該是江蘇臺緊接著要面對的人力資源“整合”的問題。
舉國上下都在高舉“創新”大旗超英趕美,媒體的理解和作為仿佛有膚淺如蜻蜓點水、急功近利之嫌,沒有深入地領會創新的意義和深層內涵,以為向國外復制一套做法甚至平移一套活動和節目策劃就可以糊弄受眾,還有的舍近求遠斥資邀請遠道和尚來念自家經,追求眼前利益搶摘別人勞動果實,這也倒是其次的爭論,畢竟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利益先導的經濟模式,媒體也莫能例外。但就長遠發展而言,媒體要做大做強,要創造“百億大臺”的輝煌,還得苦練內功,內外兼修,方能成正果,否則就有惡性競爭、華而不實的消極影響。
毛澤東老早就痛斥過“言必稱希臘”的詬病。不可否認,國外的媒體競爭比國內要激烈得多,其創意程度也遠非我們短期內所能企及,在我們贊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翹首遠眺甚至屈膝審視他們的創新成果時,我們往往忽略了立足自身的媒體發展路徑,一味照搬照套,硬生生地要移植國外的花朵在中國的土壤生根發芽。好在不光媒體在這么做,其他行業也在這么大張旗鼓地做,看看大城市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建筑物就可見一斑;也好在國家在大力促進知識產權的保護,這對以后國際性的復制和移植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敦促國人盡快成長起來,發明自己的尖端武器,而不是扛著人家的堅船利炮再班門弄斧似的耀武揚威。
挖墻腳的行為不值得稱頌,就算挖成功了也不見得江蘇衛視就如虎添翼可以展翅高飛了,不知道可有人去評估這樣做的后果,既有的生態一旦破壞,是否會有新的生態可以快速建立起來?是否會發生水土不服的現象?是否有足夠的號召力確立起“一哥”的權威和地位?如果“橘生淮北”那就是竹籃打水了,弄不好尷尬謝幕也未可知。
憑著幾張熟面孔做幌子可行不可行呢?貌似熒屏璀璨了、似曾相識了,但人們對這樣一些公眾現象的關注很難自然過渡到對其背景平臺的關注;甚至發展到極致,人們會忽略這些現象本身,這就是很悲哀的了。衛視里經常出現的那些所謂大牌娛樂主持,今天在這個頻道,明天在那個頻道,不見得有多少衍生效益,因為衛視不是地面頻道,一旦有了很多的出口,主持人是“大牌”了,其母體卻淡化了,成為了游走在娛樂前沿的獨立個體。
如此一來,我倒是希望江蘇衛視這一頓年關前后的輿論盛宴只是個展示品,好了說是引進人才,壞了說是吃人家的剩飯(離開了那個保鮮柜會不會發餿尚未可知),高調炒起來最終還是落到輿論的下風。以湖南衛視為榜樣吧,既然直面“幸福”了嘛,就當專注自我專注情感專注和諧,下力氣深度挖潛才是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