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專業類經濟媒體應市場發展而迅猛崛起。但伴隨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作為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中國,各種配套財經措施仍需不斷加強完善。
為持續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國家在家電下鄉、養老保險、廉租房等惠民政策,產業扶持、投資力度、激勵機制等扶持政策方面,給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不竭的發展源泉。市場經濟穩步發展到今天,經濟新聞的價值取向有了很大的變化,經濟新聞價值實現途徑問題也日漸突出,如何更好地實現經濟新聞價值就變得十分迫切。
新聞價值是記者采訪時衡量事實與新聞的標準,也是編輯編排新聞時衡量稿件權重的重要標準。從本質上看,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所固有的;從實踐活動中看,新聞價值仍需要去認識去發現。經濟新聞價值是記者通過勞動,按受眾的需要將事實加工為受眾需要的信息形式,是經濟新聞屬性與受眾需要的一種特殊關系。經濟新聞與其它產品一樣,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應以滿足受眾的需要為著眼點。
受眾對經濟新聞價值的訴求
從媒體與受眾互動的角度來考察經濟新聞價值實現問題,才有利于提高媒體經濟新聞報道的競爭力。從本質上來說,受眾對經濟新聞價值的訴求,是通過經濟新聞所傳遞的信息來衡量其價值的。
1.對事實信息的訴求
事實信息主要是經濟新聞的原材料,“原汁原味”的信息傳遞,是受眾對經濟新聞價值最基本的訴求。如針對制度性的變化信息,《上海證券報》以“貨幣信貸”、“二套房貸標準”等關系到社會各階層的事實信息,及時有效地充分報道,讓讀者切實看到所處的經濟環境。這些受眾實現經濟行為所必須的信息,是經濟新聞報道必備的基本內容。
但是海量信息的聚集,人們為信息過剩的煩惱,又要求經濟新聞報道不僅要報道及時,還要求內容編排主次分明有所選擇。《經濟觀察報》開辟“時局”、“市場”版面,從宏觀角度提高全局性經濟事實的信息量。同時合理統籌“特別報道”、“焦點”等欄目,根據內容的重要性與篇幅安排版面,有選擇性地編排內容,做到事實信息接收主次分明。
總體看來,經濟新聞對經濟事實信息的報道是基礎。但是若對經濟新聞進行深加工,多一點分析性、解釋性的經濟新聞報道,又能滿足受眾較高層次的需求。
2.對意義解釋的訴求
受眾對經濟新聞價值的訴求,不會僅僅停留在告知基本信息上,更希望能從中理出“意義”、“聯系”。經濟新聞價值就在于,告訴受眾新近發生了什么,意味著什么蘊含著什么。
如何根據受眾需求層層分析解釋,是對經濟新聞的更高要求。針對近日世界銀行發布的《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從“出口正增長彌補投資下降”到“逐步退出經濟刺激政策”,提出對該報告的逐層解讀,并舉出日本相似的經濟發展路徑進行對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進行經濟新聞報道,探尋事實背后所蘊含的多層意義與相互聯系。使讀者在不斷深入的新聞報道中,從而獲得對經濟新聞意義的把握。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經濟政策和規則不斷出臺,受眾迫切需要政策方面的解讀。換句話說,能否對經濟政策和規則本身有深刻認識,并對經濟問題的深入分析解釋,就能為受眾正確認識經濟政策提供幫助。
3.對預測觀點的訴求
前瞻性和預測性,是經濟新聞報道的一個基本屬性。以價值屬性來思考,經濟新聞應該著重解釋性報道,看法評論觀點是對經濟新聞解讀進一步的價值追尋。經濟新聞的特殊性就在于,傳遞信息的同時傳遞觀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被眾多經濟問題所困擾,不能認清局勢變動形勢變化,在進行決策時顯得無所適從,影響到決策判斷準確性。受眾在獲知經濟現象因果聯系的同時,也迫切需要從中獲知立場觀點,來確定個人的判斷及行動。經濟新聞對經濟走勢趨勢的預測報道,及對經濟問題的揭露報道,都會對受眾信息源產生巨大影響力。
對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新聞報道,國外媒體關注未來克服金融危機的計劃行動的預測性對策報道,而國內媒體還注重專家建議和政策解讀①。相比較而言,經濟新聞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解答,對熱點問題進行剖析有助于解惑釋疑。但是,危機面前受眾需要的不僅僅是解讀,那些提出相應觀點對策的報道,無疑會對受眾產生重要的指導意義。
經濟新聞價值的實現途徑
1.以受眾為本位
從傳播主體看待經濟現象,通常會使得經濟新聞有著濃厚的宣傳味。時至今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受眾越來越關注生活領域的經濟信息。經濟新聞以發現問題、做出判斷為先導的價值取向,在廣大受眾中產生共鳴。
有學者認為實用性是經濟新聞的一大特點,并認為《國際金融報》的品牌理念:“上海成就夢想,資訊創造財富”與《21世紀經濟報道》的辦報主旨“新聞創造價值”,體現的都是經濟新聞的實用性。②實際操作中,宏觀上應根據媒體的不同特點,分析媒體和受眾的關系,解決受眾最關注的問題,力求在報道中發現和滿足受眾需求。微觀上需要記者編輯明確目標受眾,根據目標受眾特征進行報道,逐步形成報道主題、角度及風格。
經濟新聞及時掌握受眾心理需求變化,以獨特方式滿足受眾的不同期望,最大限度開發經濟新聞的價值。適時改進信息內容與方式,對實現并提升經濟新聞價值意義重大。這意味著媒體要及時發現受眾的獨特需求,以獨特信息及表達方式保證其不可替代性;進一步細分市場和受眾,以個性化的編排方式,為受眾提供獨特訴求的經濟信息。
2.專業化與通俗化相協調
經濟新聞報道除了必備真實、客觀等基本屬性外,還有專業性的要求。那些專業優質、可信賴的經濟新聞報道,才能夠幫助受眾進行經濟決策,真正贏得讀者的信賴。
但經濟新聞若只是追求專業性,將經濟知識羅列、經濟數據堆積,高深晦澀太過專業,受眾反而敬而遠之。二流的記者能把事情向專家說清楚,一流的記者則能同時把事情向一個小學生講明白,《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總編輯曾經如是說。③經濟報道應盡量采用大眾化語言,把復雜深奧的經濟現象深入淺出地告知受眾。
也有學者提出經濟新聞的傳播原則之一是“專業化兼顧通俗化”,④顯然,這樣的看法并未認清專業化與通俗化的關系。經濟新聞的專業性是內容,通俗化的表達方式是形式,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的協調關系而不是主次關系。專業化與通俗化相協調的經濟新聞,在專業性的同時不失通俗化,才能有效地服務于廣大受眾。這需要不斷提高專業水平與通俗化表達能力,有效提高經濟新聞報道效用,為廣大受眾提供優質經濟新聞報道。
經濟活動的復雜性與專業性,及受眾對經濟新聞價值的特殊訴求,要求參與經濟報道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足夠的經濟專業知識。從經濟新聞專業性的角度來看,能否為受眾提供準確的經濟信息以及專業的走勢分析,已然成為判斷經濟新聞價值大小的重要標準之一。
3.全球化與本地化相結合
目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溝通往來更趨于緊密不可分。但參與世界經濟活動,也勢必會影響到中國經濟體制,以及普通民眾生產生活。在全球化到來的今天,經濟報道的地域化概念變得日益模糊,純粹的地域接近性已經不再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⑤由此,經濟新聞更應以全球化視角,聚焦經濟熱點,使受眾能及時準確了解世界經濟新動向。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企業更多走出國門, 經濟新聞的全球化要以全球化視野關注經濟信息變動。但過多或過泛地專注全球化,也可能會陷入“全球化才是最好”的誤區,而忽視了本地受眾的專業需求。經濟新聞關注本地化,不但要關注民族企業的生存環境,還要為擴展全球化市場的民族企業做好信息服務。
在國內眾多企業與國際接軌過程中,經濟新聞應為企業轉型,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做好信息變動趨勢指引。可喜的是許多媒體基本做到,《世界經濟報道》、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等欄目頻道面向國內受眾,報道世界經濟發展概況,并在征求各方專家觀點的基礎上,對世界經濟發展趨向做出判斷。
經濟新聞報道需具備全球視野,在全球化背景下考察評判新聞事實。但在以國際眼光審視經濟事件的同時,也要關注國內本土化的發展,實事求是考察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才有助于受眾認清形勢做出決策。通過對全球化與本地化的把握,從受眾的切身利益出發,減少受眾對經濟現象認識的不確定性,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新聞的價值。
注釋
①喻國明、李彪:《媒體如何報道好當前的金融危機》[J],《新聞與寫作》,2009(4)
②王擎:《經濟新聞報道三原則》[J],《新聞界》,2009(4)
③楊自強:《增強經濟報道的親和力》[J],《新聞戰線》,2001(4)
④杭孝平:《經濟新聞受眾分析》[J],《青年記者》,2008(12)
⑤羅爭光、王煜:《探尋金融危機下的經濟新聞傳播創新思路》[J],《新聞記者》,2009(2)
(作者系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