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物價上漲的壓力并不大,而且總體上我們亦認為若無突發性事件出現全年的CPI控制在3%之內無憂,但考慮到西南地區災情發展和生豬的快速去庫存,我們依然需要關注其可能對未來物價形成的擾動。
2009年入秋以后,中國西南大部以及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干旱,特別是云南大部以及廣西、貴州、四川、重慶等省(區、市)局部地區旱情非常嚴重。從目前獲得的氣象信息看,未來干旱可能仍會持續。
對國內糧食產量的影響
對小麥供給影響不大。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云南、貴州和廣西三省區小麥產量均不大,僅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0.7%、0.4%和不足0.1%;四川相對較大,為3.8%。受旱四省區小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4.9%。但四省區中占比最高的四川,目前其小春作物(包括小麥和油菜)尚未出現明顯減產跡象;而可能嚴重減產的云南、貴州、廣西其三省區占比又比較低。
對水稻供給影響較大。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四川、廣西、云南和貴州四省區水稻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7.8%、5.8%、3.2%和2.4%,四省區共計占19.2%。由于決定水稻產量的關鍵是作物生長的中后期(抽穗、灌漿期的水源保證最為關鍵),產量如何還要看在中后期能否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因此,還需繼續關注未來的降雨狀況。
兩大產稻國受到影響
全球主要水稻產區受影響較大。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中國西南地區為全球水稻主產區湄公河流域上游。中國境內的嚴重干旱,將直接導致下游水量不足,影響這些地區的糧食生產。位于湄公河流域中下游的越南、泰國分別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二者的出口占到了全球出口總量的40%左右。若這兩個國家出現嚴重減產,將直接波及全球米價。而2009年年底以來,整個湄公河流域也遭遇大旱。從目前公開媒體報道看,泰、越兩國旱情亦不容樂觀。
西南旱情下的國內外市場變動
上述情況,加上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印度2009年末曾宣布大米產量因厄爾尼諾干旱預期大幅減產約18%,2009年12月中旬,國際大米期貨價格(以頭號大米出口國泰國期貨市場價格為參考)大漲,較11月均價漲幅達20%。雖然此后隨著印度宣布實際減產幅度遠低于預期,大米期貨價格應聲回落,但顯然無法保證的是:如果未來越南和泰國發布減產消息,國際稻米期貨價格是否仍能維持平穩?
從現貨價格來看,美國(長,白)大米價格目前保持平穩。危機以來,由于國家提高收購價格,中國國內稻米價格一直平穩上漲,但2009年12月以來,粳米價格月環比漲幅一直維持較在高水平,平均達到1.7%。
國內稻米價格
顯著上漲的歷史經驗
大米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品種,其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全國有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歷史經驗顯示,稻米如果出現大幅減產,將對中國國內糧價構成顯著影響。歷史上兩次糧食價格大漲之年的共同特點是:(1)產量偏低,產需缺口巨大。(2)進口突然猛增。(3)1年5%以內的減產,當年價格仍可穩定。
旱情可能影響的情景分析
我們假定在正常年景下,2010年中國的大米產量與USDA在2010年3月10日最新報告中的預測數持平(USDA對產量的估計數據尚未將災情因素納入考慮),為13700萬噸,較2009年增長2.5%;消費總量為13450萬噸,較2009年增長1%。我們以此作為情景分析的參照基線。
情景一:若受旱涉及省區的減產幅度在9.5%以內,給定其他地區產量正常,全國將因此減產1.8%,除非2010年國內經濟增長十分強勁、非口糧需求劇增,否則,國內仍能夠實現產銷平衡,今年價格仍可望維持穩定。
情景二:若受旱涉及省區的減產幅度達26%,給定其他地區產量正常,全國減產幅度可能達到5.0%,產需缺口達到430萬噸,年末庫存/消費比將從2009年的29.2%降至25.7%,為2000年來的最低點。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除非今年國內經濟增長十分強勁、非口糧需求劇增,否則,當年糧食價格仍可維持穩定,但這會令2011年的糧價維穩形勢變得較為嚴峻。
根據全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提供的數據,截至2010年3月11日,五省區受旱面積7935萬畝,如果假定五省區全部耕地面積均為水稻種植面積,那么,目前受旱面積約占五省區全部耕地面積的21.2%。因而,我們可以認為,情景二為正常情況下受旱影響的極限水平。
情景三:若受旱涉及省區的減產幅度達40%時,全國減產幅度可能達到7.7%,減產幅度接近2003-2004年度的連續兩年重旱情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當年糧價就可能出現顯著上漲。但根據目前西南受旱情況分析,我們認為,2010年應該不會出現2003-2004年那樣的減產幅度。同時,正處于經濟恢復期的當前非口糧需求應該也弱于2003-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