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辭》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萬象以畫卦,圣人立象以盡意,學人披象以解義,“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徑。其禽獸類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辭、四爻辭、一傳辭中,皆涉“虎象”。且蘊含有精深的“義理”。
“風從虎”——同氣相求
“《乾卦》·九五爻”下《文言》云:“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此爻為64卦亮麗第一爻,既中且正,稱“九五之尊”、隱喻帝王之象。“圣人作而萬物睹”,飛龍在天,就像帝王在位一樣,圣光普照,天下萬物都可沐浴到,天下萬民都可仰望到;“飛龍在天”即為觀物取象、立象盡意。《文言》為了進一步闡釋“爻辭”,又博取系列喻象: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即:水流向低濕之地,火燒向干燥之處。云雨隨從龍騰,谷風隨從虎躍,此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聯類譬喻。“風”為什么要從“虎”呢?這與古人對虎的感悟認知有關。虎嘯威震山谷,令山谷生風;且繁體字“號”是由“號”、“虎”兩字符組成,表示猛虎咆哮聲。《水滸》描寫“武松景陽岡打虎”:一陣狂風過后,跳出一只斑斕猛虎。“虎”音為何近“呼”,就是虎過風起,風的象聲詞為“呼”;名從音起,故虎字讀音為“呼”。古人認為:山谷之風是虎嘯、虎奔而生成的,李時珍日:“虎,象其聲也。”在闡釋“風虎”同類時,還有這樣的延伸解讀:風陰氣,虎陰物,故虎嘯而風生;虎威猛之獸,風疾烈之氣,故虎嘯則風生;坤為虎,風生地,故虎嘯則風生;虎為參星,參出則風到。總之,形象大于思想,古人從方方面面來演繹“風從虎”,從而形象地印證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易學哲理。“風從虎”產生于古代特定語境中,折射出古人對虎類的畏懼心態——“猛虎欲來風滿谷”,既是一種自然態的描摹,又是一種情緒態的渲染,更是一種哲理態的隱喻。
“履虎尾”——善處危境
《履卦》卦象是下兌上乾,《象》辭:上天下澤——履。《周易》擷取虎象最多的是“履卦”:一條卦辭、兩條爻辭,都涉及到“履虎尾”這個短語。卦辭:“履虎尾,不咥人,亨”;六三爻辭:“履虎尾,咥人。兇”;九四爻辭:“履虎尾,想想,終吉”。履卦的象征義是:尊禮慎行,履虎尾就是踩到了虎的尾巴上;履卦為何要繁復地取虎為象呢?原來,古人有“設卦觀象”之說,因為履卦是下兌上乾,在“文王八卦方位圖”里,兌為西方之卦,而西方為“白虎之象”,故此卦要取虎為象。卦辭為何是“履虎尾,不喱人,亨”呢?因為:乾為人,兌為虎;虎陰物也,兌西方之卦,有虎之象;兌又為口,咥人之象;乾在其上,有履虎尾之象,履虎之尾,其首必返,此為晊人之危境;但竟然沒有嘎人,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故結果是“亨”。此為“借物之象,以喻人事”的表達模式。六三爻辭為何是“履虎尾晊人,兇”?因履卦當以謙退慎行為主調,可是“六三爻”是以陰爻居陽位,以柔乘剛,就像盲人強看、跛人強行一樣,有點自不量力,故此處就是“履虎尾嘎人,兇。”九四爻:“履虎尾想想,終吉”,愬愬,恐懼之貌,九四爻是以陽爻居陰位,但以謙慎為本,雖處危懼境地、終獲其志,最終是吉利的。俗話說:老虎屁股摸不得,那么老虎尾巴更踩不得。《履卦》將人生危境取象于“履虎尾”,即踩上了老虎尾巴,這是一種非常形象的“比喻敘事”。同時此卦還傳達出這樣一些生態信息:古代虎蹤遍地,人虎遭遇的幾率很高,所以對虎的一些生活習性十分了解;虎除四個鋒利如刃的爪子外,還有一條鋼鞭似的尾巴。伏羲博求萬象以畫卦,虎是山獸之君、百獸之王;古人又司空見慣,故《周易》里動物取象自然虎最多;善處危境、虎尾馀生,這當然是一種生存藝術,其有效的路徑就在于:尊禮慎行。
“虎視眈眈”——善于自養
《頤卦》卦象是下震上艮,《象》辭:山下有雷——頤。《頤卦》“六四爻”也取象于虎,云:“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頤卦的象征義——頤養,本爻的旨意是:倒過來向下求獲頤養,吉祥;就像猛虎那樣眈視一切,而貪欲卻不是很強烈的,沒有災禍。頤卦的象征義是頤養人生,為何“九四爻”又要取象于虎?虎與頤卦的鏈接點如下:頤卦為下震上艮,艮在“文王八卦次序圖”中,位于東北寅位,十二生肖寅為虎,故可取虎象;另外,頤卦中間四爻,分別構成兩個“互卦”,且均為“坤”,坤為大陰性,虎為大陰物,故亦可取“虎”為象;再則,下震上艮還可看做一個“長離卦”,“離”為色彩、斑紋,亦可取象為虎。“虎象”何以能表達“頤養人生”之意?孔穎達《周易正義》云:六四爻有應于初九爻,是以上養下;虎視眈眈是威而不猛之象,其欲逐逐是寡欲少求之貌;上頤養下,既能威而不猛,又可寡欲少求,故一定吉利,無有災難。從原生態的語義上解讀:眈眈是下視貌,逐逐是敦厚貌,取虎象將一種復雜而又多變的人生處境形象地表達了出來,此即觀卦取象,立象盡意,意在象中。頤養天年之“頤”為口頰,身養而靠口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自養其身。其視眈眈,目不榮于紛華,視向下;其欲逐逐,心不主于艷羨,少貪欲;自養如此,當然就不會有什么災難了。另外,頤卦取象:“初九”取于靈龜。“六四”取于老虎,二者互不相似,何以聯類譬喻?以龜之為性不嗜食也,仲冬之月虎始交,則虎之為性交有時也;取不嗜食之龜,交有時之虎,以明君子善于自養;食、色性也,抓住了君子頤養天年的兩個關鍵性環節。用“虎視眈眈”來隱喻“善于自養”,語義的間距似乎太大了些,但將其放到特定的歷史語境下解讀,還是可以理解的:這里留有古人鮮明的“虎崇拜”的遺跡。
大人虎變——著意變革
《革卦》卦象是下離上兌,《象》辭:澤中有火——革。《彖》辭: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九五爻辭”云:“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大人像猛虎一樣雷厲風行地推行變革,不用占卜也具有誠信的美德、吉利的走向。“九五爻”是至善至美的中正爻;為何又要取象于“虎”作表達呢?漢代宋衷這樣解釋;陽稱大,五以陽居中,故日:大人。兌為白虎,九者變爻,故日: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另外,離為火,為色彩,虎秋季褪毛后,斑紋更加絢麗明媚,故由兌為西方之卦取象白虎,又由離為斑斕色彩而取象于斑虎,故《象》辭日:大人虎變其文炳也。為映襯九五爻,上六爻取象于豹,云“君子豹變”;《象》辭日: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兌之陽爻稱虎,陰爻稱豹,君子小于大人,故日:豹變其文采蔚然,次于虎變其文采炳然。《說文》云:“虎,山獸之君,從虍,從兒;虎足象人足,象形。”虎為百獸之王,呈現三個鮮明特點:一是身上的斑紋,二是額上的“王”字,三是鉤爪鋒利的四足。《說文》解釋:“虍,虎文也,象形。”徐鍇解釋:象其文章屈曲也。古人對虎的第一認知,就是抓住了其身上“斑紋”的特征,故虎又叫“黃斑”、“斑子”、“斑寅將軍”。《周易·革卦》取虎象的“斑紋”來作喻,借以表示變革力度之大,效果之顯。故“大人虎變”取象于虎,著意表達了《周易》的變革思想,用來彰顯“變革”時義的舉足輕重:只有變革才會虎虎有生氣。
《周易》的核心表達是象、數、理,且象是第一位的;在觀卦取象、立象盡意的表達流程中,動物取象,虎又是第一位的,這里顯然隱含著“虎崇拜”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