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三穗縣南部寨頭、巴冶、良上等地的苗族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筆者在這里著重簡述苗歌文化、蘆笙文化、飲食文化等三種。這些文化都是三穗南部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斗爭和社會斗爭中創(chuàng)造的,是廣大苗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苗歌文化。苗歌是苗族口頭文學(xué)中最主要而且藝術(shù)性最強的一個部分,格律嚴(yán)密,寓意深刻,一般為五言一句。一組詠唱詞由兩句相近的五個單詞組成,即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反復(fù)。就歌的形式和內(nèi)容來講,苗族人把苗歌分為古歌和游方歌(也叫山歌、情歌)兩類。
古歌。古歌是苗族人最古老的文化。因過去苗族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而古文化只能通過古歌傳承下來,成為苗族人的古文化。三穗縣南部苗族傳承下來的古歌有36首。如《開天辟地》、《楓木歌》、《十二個蛋》、《兄妹結(jié)婚》等。古歌是在節(jié)日或結(jié)親嫁娶時進行,而且都是夜間對唱,所以苗族人把夜間唱(盤)的古歌稱為“坐夜歌”。
游方歌。游方歌又叫情歌或山歌,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最喜愛唱的歌,是群眾文化的展現(xiàn)。在過去,苗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戀愛都是通過對唱情歌后,在彼此了解的基礎(chǔ)上才成雙成對的。情歌為白天所唱,除節(jié)日活動期間對歌外,平時對歌的時間多為趕場天,以趕場天會友,以歌表達美好的祝愿以及純真的感情和誠摯的友誼。歌聲低昂清脆,優(yōu)美動聽,自然流暢,五言或七言為一句,隨口便答。既奔放又柔情的山歌,坦率地表露了青年男女間情投意合的思想感情。
蘆笙文化。蘆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每逢佳節(jié),苗族人就吹笙跳舞來歡度,男吹女跳,蘆笙場面龐大壯觀,銀波舞浪,是苗族人民群眾文化的體現(xiàn)。吹奏蘆笙和踩蘆笙的人在蘆笙場內(nèi),觀看的人在場外,成百上千,少則千人,多則幾千甚至上萬人。
蘆笙一套6枝,有大蘆笙、中蘆笙、小蘆笙三種。節(jié)日吹蘆笙跳舞時,蘆笙場上,中間有幾位小伙子手持蘆笙按著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吹著、跳著,移動腳步向前左右吹奏,眾多踩蘆笙的姑娘們圍著吹笙的小伙子并形成幾層或十幾層圓圈在跟隨蘆笙曲調(diào)跳舞。蘆笙場上,姑娘身上銀服飾在陽光下閃發(fā)出耀眼奪目的光澤。
飲食文化。苗族人的飲食,蘊藉著諸多的內(nèi)涵。苗族大多聚族而居,一個村寨或一個片區(qū),往往就是一個家族,有著血緣關(guān)系。若有客人來,一家的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主人宴請時,不但邀請親朋好友來陪客,其他人家也派代表來作陪。這些代表常常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來,請大家品嘗。在這些食物中,酒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陪客的主要食物。進入20世紀(jì)后期,來陪客的人就不帶酒菜了。當(dāng)主人陪客飲上數(shù)杯酒后,主人的兒媳們都來向客人敬酒。之后,主客才劃拳打馬,猜拳行令。為了加深友誼,宴席上主人和客人還要喝換杯酒。換杯時,主客二人必須站立,先右手遞左手接,后左手遞右手接,必須喝兩杯。酒文化就是苗族飲食文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