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菏澤、彭州三地為“牡丹”最盛的基地,人們對其贊譽有加,也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資本。然而“牡丹”因何得名,世人解說甚不統一,亦甚不可信?;蛑^之因“雄性之物色丹”而名;或謂之因“武則天改名”而成。仔細考察,此兩說均不確鑿,有必要對其得名緣由進行進一步探討,以解“牡丹”真正得名的原因。
“牡丹”又名“花王”,為花中之最大者,與“花相”之“芍藥”相并提。據調查,主要存在兩種較為典型的說法。其一,“雄性之物色丹”說。論者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牡丹’以色丹者為上品,雖結子,但在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所載指出,“牡丹”之“牡”指雄性。其二,“武貞天天改名”說。主要以臺灣學者李樹桐為代表,其《唐人喜愛牡丹考》認為,武則天好改革,遂把木芍藥的“木”字改為“牡”字,并且漏掉“芍”字;再將“藥”字改為“丹”字,從而遂成“牡丹”之名(李樹桐《唐人喜愛牡丹考》,《大陸雜志》第39卷,1.2期合刊)。文章認為,唐之前“牡丹”叫“木芍藥”,因“木”與“牡”同音,唐人“仙藥”又稱“仙丹”,所以武則天遂將“木芍藥”改稱“牡丹”。
筆者以為均不可靠,有繼續考察的必要。第一說,將“牡丹”之“牡”解釋為雄性之物,有失允當。首先,雄性之物是不結子的,而根據《本草綱目》之說解,“牡丹”能夠結子。其次,《本草綱目》所謂“雖結子,但在根上生苗”的言辭,并不能夠說明其中的,“牡”指雄性。因為,“牡丹”是兩性花,而兩性花是指同一朵花內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牡丹”之“牡”焉能單指雄性呢?更何況唐人段成式早已有“牡蠣言牡,非謂雄也。且如牡丹,豈有牝丹乎?”之類的言辭,批洋將“牡丹”之“牡”解釋為雄性。那么,《本草綱目·草部》所言是否是“牡丹”得名的理據呢?細揣《本草綱目》“‘牡丹’以色丹者為上品,雖結子,但在根上生卣,故謂之牡丹”的文辭,也查遍所有的字典辭書,發現“牡”字均無“根上生苗”等表示自身繁殖之義的義頃,從中無法得出“在根上生苗”就可謂之“牡”的結論,也根本得不出“牡丹”的命名理據。因此,“牡丹”之“牡”所指仍需繼續考察。
第二說,以武則天好改革,遂將“木芍藥”之名通吐加字減字的方式。改成“牡丹”之名,更加不可靠。首先,考察文獻材料,“牡丹”之名并非始于武則天。東漢早期或者更早,“牡丹”之名已見文獻記載。《武威漢代醫簡》治血瘀病方載:“口口淤方乾當歸二分,弓穹二分,牡丹二分,漏廬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矗一分……”此藥方系治療“血瘀”的良方,中有“牡丹”藥物,且其藥用與今“牡丹”藥用無異。此“牡丹”即今之“牡丹”。又,托名神農氏的《神農本草經》稱:“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碧迫硕问匠伞短J陵官下記》稱:“牡丹……《謝康樂集》中言:‘竹間水際多牡丹?!薄?謝康樂即謝靈運,南北朝時人)可見,“牡丹”之名早于唐代武則天時期確切無疑。其次,“武則天改名”之說,自身大有問題。漏掉“芍”字的原因不僅不詳,并且有以今律古之嫌(“木芍藥”之名可能產生于“牡丹”之后)。此外,僅憑唐代將仙藥稱為仙丹,就用“仙丹”之“丹”去替換“木芍藥”之“藥”,證據不足,且偷換概念,更何況“牡丹”之“丹”非“仙丹”之“丹”,而是“丹紅”之“丹”(后文細述,茲不累說)。
那么,“牡丹”以何而名呢?筆者試從詞源(因聲求義)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期為“牡丹”得名做出解釋。筆者以為,探討“牡丹”之名的關鍵在于對“牡”字的理解。“牡”上古屬明母、幽部?!澳病?,上古也屬明母、幽部,兩詞聲韻完全相同?!队衿づ2俊罚骸澳玻笠病!薄冻o·招魂》:“成皋而牟,呼五百些。”宋洪興祖補注:“牟,大也。”《呂氏春秋·謹聽》:“牟而難知?!睗h代高誘注:“牟,猶大也?!庇?,大麥亦日牟。《字匯·牛部》:“牟,大麥也。”陸德明《經典釋文》:“牟,《字書》作麬,《廣雅》云:‘麬,大麥也。’”
考察與“牡”同音同字的“牡蠣”、“牡齒”“牡蒿”、“牡貝”、“牡蒙”等詞,亦可窺見“牡丹”之“牡”有“大”義。“牡蠣”為“蚌”中大者,段成式《酉陽雜俎》解釋“牡蠣”時說:“‘牡蠣,言‘牡’,非謂雄?!毕犛肿黧?。《說文·蟲部》:“螭,蚌屬,似螊而大。”“牡齒”,或稱“壯齒”?!墩f文·牙部》:“牙,牡齒也。”“‘牡齒”即今大牙?!澳递铩庇置R頭蒿,為蒿類植物中高大者之一?!澳地悺睘橥趺r代使用的一種貨幣,據《漢書·食貨志》載;“大貝四寸八分以上……牡貝三寸六分以上,一朋直五十……小貝寸二分以上,一朋直十”,“牡貝”猶“壯貝”,是其所分五品貨幣中僅次于大貝的第二大貨貝?!澳得伞笔且环N中藥藥材,又名“王孫”,“王”也含“大”義。以上這些以“牡+動植物名稱”為結構的詞語都不指“雄”義,正如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所說的“‘牡蠣’言‘牡’,非謂雄”一般。當然,也有一些“牡+動植物名稱”為結構的詞語的“牡”指“雄”義的,諸如“牡菊”。但是,指“雄”義的畢竟是少數,至少“牡丹”等詞不是。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牡”之大義來源于“雄”義,但是說“牡丹”之“牡”指“雄”義,則不符合客觀實際。
以上討論了“牡丹”何以取“牡”的原因,“牡”之有大義,應該不難理解了。那么,“牡丹”又何以取“丹”呢?“牡丹”之“丹”又該作何解釋昵?筆者以為,“牡丹”之“丹”應為“丹紅色”之“丹”,即“紅色”。也許有人反駁說:《本草綱目》認為“牡丹”以色丹者為上品,言下之意就是還有其他顏色的“牡丹”,并且現實中也有所謂的“白牡丹”、“黑牡丹”,為什么單指“紅牡丹”而言呢?筆者以為,《本草綱目》所謂“牡丹”以色丹者為上品,應是著重“上品”兩字,所謂“上品”就是甲類、優等,就是說除了“紅色”之外的“牡丹”,確實還存在其他顏色的“牡丹”,但是那些其他顏色的“牡丹”不是“牡丹”中最好的,而是“次品”。另外,所謂“白牡丹”、“黑牡丹”也并不是我們平常很容易就能見到的,而“紅牡丹”呢,處處可見,也處處可觀。況且,還有一種情況值得一提,“丹”,《漢語大詞典》列有“形容色彩絢麗”之義,這與紅色之“牡丹”能給人“絢麗繁富”之感,甚貼切?!澳档ぁ毙稳 澳怠敝罅x。色取“丹”之紅義,不僅有充足的語源根據,又與牡丹的形貌色彩非常吻合。因此,“牡丹”名源為“大的紅花”應該沒有問題,更何況“牡丹”又有“花王”的雅稱,“牡丹”因“最大的紅花”而得名就更沒有問題了。
說明:本文承毛遠明教授與李海霞教授閱讀并提出修改意見,謹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