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至30日,由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的“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座談會”在西安舉行,近30位與會專家學者分別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湖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暨南大學、聊城大學、河北經貿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對榮獲教育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陜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的《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9冊)進行總結和反思,并研討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的有關問題等。研討會主要涉及對《中國思想學說史》的評價、《中國思想學說史》的特點與不足,以及中國思想史學科的發展與前景等內容。
一、對《中國思想學說史》的評價
《中國思想學說史》,從1999年開始籌備,到2007年正式出版,歷時八年。該書出版后倍受關注。
《中國思想學說史》總主編、西北大學張豈之教授認為該書出版有兩種意義。第一,它標志著集體合作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自然形成的。本書的作者基本集合了思想史研究的前沿專家,合作單位眾多。該書獲益于與各個高校學者交流中“自然形成的”集體合作的學術伙伴關系。這對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有參考意義,也表明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摸索出的自愿結合的道路是完全有成效的。第二,它標志著中國思想史已成為學科的名稱,并已經獲得國家和公眾的認可。中國思想史屬于歷史學的二級學科,被稱為“專門史”。將中國思想史納入學科體系來之不易,我們要“百般愛護”。
《中國思想學說史·秦漢卷》主編、西北大學黃留珠教授認為,獲獎是對該書的肯定,它不是依附于當前的“項目課題”,而是就研究而研究,是對學術的忠實。南京大學童強副教授則認為此書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而且對將來有示范作用。
二、《中國思想學說史》的特點
學者們還紛紛將該書與侯外廬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進行了比較,指出對前輩研究成果的繼承、發展和尚不完善的地方。
很多學者注意到該書是對侯外廬學派社會史與思想史結合傳統的延續。《中國思想學說史·宋代卷》主編、湖南大學朱漢民教授認為該書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實現了思想史和學術史的結合;注意到思想對社會的影響。更關注思想在社會上的傳播過程。湖南大學肖永明教授認為該書的特色,不僅注重思想史與社會史的結合,而且還實現了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結合,同時立足于哲學的高度,與侯外廬對思想史的理解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擴展了思想史研究的領域。
在繼承的基礎上,該書實現了若干創新。南開大學張榮明教授認為,這部著述是思想史研究中的一個大事件,是21世紀中國思想史發展中新的里程碑,從思想內容、體例上都比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研究向前走了一步。在哲學思想的研究方面,《中國思想學說史·明清卷》主編、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認為該書繼承了侯外廬對中國哲學的定位,哲學思想是中國思想史的組成部分,并進一步將思想放到學術的大環境中去;其次,該書拓展了侯外廬對哲學內涵的定義,增加了對人的價值觀的思考,考察了哲學內涵之間的關系與發展的邏輯史;第三,開發了哲學的社會功能,將哲學思想視為時代精神的表達,對社會起著支撐的作用。
有的分卷主編還總結出他們所撰寫的分卷特色。如黃留珠教授認為“秦漢卷”突出的特色有:第一,重視探討秦漢思想學說史賴以生長的社會基礎。實現了思想史與社會史的緊密結合,體現了侯外廬學派的主要特點;第二,提出秦漢思想學說史發展的五個階段、四個特點,并對秦漢思想的總體特征進行了歸納;第三,在編排體例上,以橫向為順序安排章節,并在序論中縱向描述各個時期的特點,彌補了橫向研究的不足;第四,對某些思想家或者著述作出了新的評價。
三、存在的不足
在座談會上,各分卷主編和學者們也公允地指出了該書中存在的不足。如黃留珠教授指出,“秦漢卷”由三位作者共同完成,由于個人的文風不盡相同,全書中綴合的痕跡明顯,體例不一;其次,雖然本卷與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相比較,充實了材料,但是觀點上的突破較少。劉學智教授認為對魏晉時期的三教關系的研究也需要深化,對魏晉時期思想轉型中的過渡環節的考察,對各個學術思潮的交叉關系及其特征研究都需要更多的關注。
朱漢民教授指出“宋代卷”中對思想、文化如何普及方面,如何把學術思想變成社會思想,政治思想如何政治化等問題都有待深入。暨南大學范立舟教授認為,思想史主要由哲學思辨、價值關懷和現實爭論三部分組成,但是在宋代思想中哲學思辨中缺少對陳白沙思想的研究,對陽明心學的哲學思辨研究比較充分,但是缺乏對相關的價值關懷和現實爭論的研究。
方光華教授認為在本書的相關哲學研究中,對哲學完整性和系統性的梳理尚不完善;各個分卷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也需要調理;對哲學的現代意義的深度的理解也需要加強。
四、對思想史學科發展的展望
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是對中國思想史學科的建設,對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發展走向進行展望。學者們大致提出,繼承前人高尚的學術精神和人格魅力,拓展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視野,充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建立學術共同體。
(一)繼承前人高尚的學術精神和人格魅力
張豈之教授提出發展中國思想史學科,要緬懷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學習他們實事求是、時刻將國家民族放在第一位的精神。研究中國思想史,不但從專業學科本身發展思想史學科,更要從國家民族復興的高度建構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學科需要高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繼承前輩學者高尚的人品與學術鉆研精神。《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卷》主編、西北大學劉寶才教授指出,學者的責任是為真理奮斗,為國家命運奮斗。黃留珠教授指出學術研究不要忘記先輩,不要忘記朋友,學術的發展是條持續的鏈條。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指出,學科的發展是時間的問題,經過了多輩學人的共同努力,要在繼承前輩的學術精神與人格的基礎上,樹立使命感,以中國思想文化研究為契機,為中國思想史學科的發展提供鮮活的事例。
(二)拓展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視野
張豈之教授指出,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是歷史的引領者,是文化的創造者,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者,所以,我們要注意對中外優秀思想家的研究;其次,要力求使中國思想史成為中華民族的思想史,不僅要注意對漢族思想史的研究,也要注意對少數民族思想史的研究;第三,在中外文化的比較中進一步研究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龔杰教授提出推動思想史學科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是“創新”,并且歸納出創新的三個條件,即創新需要深化,創新需要拓寬,創新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范立舟教授指出中國思想史研究有著眼光“向上”與“向下”(實際上這同時是“向內”與“向外”的問題)的分別,兩項都有強化的需要。“向上”(“向內”)要注重經學研究和政治思想研究,“向下”(“向外”)要注重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研究;要把精英文化的大傳統和通俗文化的小傳統結合起來,把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結合起來。河北經貿大學武占江教授提出思想史研究離不開社會思潮的研究,其中要著力建構“兩條地平線”,認為思想史研究的突破關鍵在于抓住新的問題意識和時代意識。
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要注意多種思想的研究。劉寶才教授提出“諸子各派學說都有價值”,認為在學術發展的形式、學術內容、對中國古代學術整個歷程的影響、學說的當代意義等方面,諸子學都有研究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豐副研究員針對關于縱橫家的研究也表明了相似的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任大援教授從明末“天學”與明清思想關系角度,提示要注意海外漢學研究成果,從周邊世界對中國的印象上拓展思想史研究的眼界。江西宜春學院陳榮慶教授從對先秦“天下”觀念的探討,揭示從具體概念研究思想史的理路。
(三)充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南開大學張榮明教授認為思想史隸屬于歷史學科,在研究方法上要貫徹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要重視史料。聊城大學江心力教授在“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進展”中指出要立足于學術編年,厘清中國思想的歷史和時間順序,以學說為中心分析中國思想的特點和社會基礎,通過對經典語錄的整理和訓釋闡明中國思想的意義,從而推動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進步和發展。童強副教授提出實現繼承與創新辯證的統一,通史與具體問題研究的統一,貫通與多樣性的統一。西北政法大學陳春會副教授著重探討從考古學的視角研究思想史的問題。
(四)建立學術共同體
本書是集體合作的成果。學者們強調建立學術共同體對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劉寶才教授認為,設立專家領導的研究機構,才能真正推動學術的發展。龔杰教授提出學術及學科的發展要有創新基地和人品高尚、學術造詣高深的學術帶頭人。朱漢民教授倡導成立思想史研究會。南京大學夏維中教授認為“研究團隊”既要重視學術上的協作,又要講求德才兼備的感召。童強副教授呼吁要加強學術交流,形成制度化的體系,如利用現代技術構建數據庫,共享研究成果,創立專門性的集刊,以集中彰顯思想史研究的聲音。
本次座談會完全是學者間的充分交流與對話,它勾勒出中國思想史學科發展的前景和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