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一本以人生處世為主題的格言式文集。書中的論恩格言,提倡受人恩惠要感恩報恩,給人恩惠不圖報答,并認為施恩感恩出于人性中固有的善。這種性善論的恩論與契約論的恩論可以共存互補,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心理基礎(chǔ)。
一、一本引人向上的格言式文集
《菜根譚》的編著者洪應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人,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從他的作品得知,此人早年熱衷于仕途功名,晚年退隱著述。萬歷三十年(1603)前后,他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與他有過交往的袁黃、馮夢楨、于孔兼都是萬歷年間的進士,《明史》記載有他們的事跡和著述。但《明史》中沒有提及洪應明,其他文獻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他的出身門第和仕途經(jīng)歷的記載。
《菜根譚》是一本以人生處世為主題的格言式文集,內(nèi)容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和釋家的出世。書名的“譚”同“談”。以“菜根”題名,意謂經(jīng)歷過清苦生活磨煉的人,任何事情都做得來,正所謂“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北宋汪革語,引自朱熹:《小學·善行實敬身》)。于孔兼為《菜根譚》作《序》說;這個書名表示,書中的人生體悟,“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并引洪應明的話為證,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于氏的解釋突出“吾心”、“吾道”,強調(diào)人的主體意識,認為《菜根譚》的主旨在于,要人耐得清苦,更要人在困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操守,培植高尚的品德。《萊根譚》的版本有明刻、清刻兩個系統(tǒng)。明刻本,據(jù)于孔兼《序》記述,洪應明親手向他出示書稿,請他作序,推測書是編著者生前刊行的;現(xiàn)在流行的明刻本,系日本內(nèi)閣文庫昌平坂學問所的藏本,據(jù)說最初刊載于明代高濂編輯的《雅尚齋遵生八箋》中。這個版本分前后兩集,前集225條文字,后集135條文字,共360條。現(xiàn)存最早的清刻本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據(jù)說是一位被稱為不翁老人的人所傳。清刻本皆一卷,按照內(nèi)容分編為若干部分,條文數(shù)目多于明刻本。明刻、清刻本兩個版本系統(tǒng)的《菜根譚》編排不同,字句有差別,內(nèi)容基本一致。
《菜根譚》不是原創(chuàng)性質(zhì)的學術(shù)著作,缺乏完整的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有的觀點甚至前后抵牾。清乾隆間編纂的《四庫全書》,連“存目”中也未收入此書,可能是認為它的學術(shù)價值不高。但它包含著中國古代文化中長期形成的、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智慧,滲透著編著者的閱歷體悟,文辭優(yōu)美,耐人尋味,是一本有益于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引人向上的通俗讀物。《菜根譚》問世至今約四個世紀。流傳不絕。清末民初曾經(jīng)特別受到關(guān)注,多次刊印。當時人說:此書有如一劑良藥,“急功近名者服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當益智膏。”(1915年鉛印本,孫鏘《序》)近年《菜根譚》風行,出了多種帶有今注、今譯、評說的版本,書店書攤隨處可見。書中名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當今《菜根譚》風行,與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有某種聯(lián)系。社會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出需要,也創(chuàng)造出條件,由人們主動去解決自己的精神生活問題。多樣化的文化追求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特色,人們開始面向中外古今,廣泛尋求精神食糧,找到的未必是最好的,卻可能是最適合自己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菜根譚》忽然風行起來,必有可值得重視的地方。《菜根譚》論恩(包括感恩和施恩)的格言,體現(xiàn)了獨特的感恩思想,是值得人們留意的。
二、受恩要感恩施恩不圖報
《菜根譚》提倡受人恩惠要感恩圖報。如說: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
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此刻之極、薄之
尤也,宜切戒之。
這種觀點反映中華民族一貫提倡的感恩報恩的美德。孔子倡導的“以德報德”,上承往古,下傳千載。民間諺語說:“吃水不忘掘井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結(jié)草”和“銜環(huán)”兩個典故更是中華感恩文化的體現(xiàn)。“結(jié)草”的典故說,春秋時晉國的魏顆不以魏武子的愛妾殉葬而將其改嫁,這個婦人之父的亡靈感激魏顆救了女兒的命,幫助魏顆打敗秦國。“銜環(huán)”的典故說,東漢的楊寶救了一只神鳥,這只神鳥感恩戴德,保佑楊寶子孫三代清正廉潔,位至三公。后世將“結(jié)草”和“銜環(huán)”兩個典故合起來,成為成語“結(jié)草銜環(huán)”,傳遞著中華民族不忘感恩的美德。
《菜根譚》論施恩的格言較多,中心觀點是施恩當出于善心,不圖報答,不求榮名。書中說:
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濟人利物,宜居其實,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則德?lián)p。
施恩不可要人報答,如果要人報答,動機就有問題了,行為也就變質(zhì)了。做有益公眾的事情,應該求實效,不可圖虛名,如果貪圖虛名就會損害自己的品德。又說:
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枝。
求名的動機未能鏟除的人,縱然有輕視富貴、甘于貧賤的表現(xiàn),總逃不出庸俗。虛假之氣未能消解的人,雖然有恩澤天下、利達萬世的抱負,最后也不會有結(jié)果。拔除“名根”,消解“客氣”,才能成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真正有益社會的人。就施惠者自身來說:
處世而欲人感恩,使為斂怨之道。
與人不要感德,無怨便是德。
想要別人感恩戴德,反而會積聚怨恨。不必要求別人感恩戴德,別人沒有怨恨就是積德了。要求別人低一點,自己的品德會高一點。施恩不求報答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關(guān)于給別人恩惠的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境界,書中說:
施恩者,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人。
這是化用南宋陸游頌揚大禹的文句。陸游的《禹廟賦》中說,大禹治水“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水,惟理之視”。大禹治水的時候,心中沒有自己,不顧洪水的危險,考慮的惟有治水,達到了淡然忘我、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人給人恩惠的時候,心中沒有自己,不想別人回報,一心一意幫助人,也是一種淡然忘我、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圍繞施恩不求報答、不求榮名,《菜根譚》引申出幾個具體觀點:
(一)施恩要施予“不報之人”。書中說:
費千金而結(jié)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之人;構(gòu)千楹而招來賓客,孰若筑數(shù)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
結(jié)納賢豪,招徠賓客,幫助年輕力壯者,很可能得到好處,因為這些人有能力、有機會回報。救助“饑餓之人”、“孤寒之士”、“衰朽之人”不大可能得到好處,因為這些人沒有能力、不大可能回報,他們就是所謂“不報之人”,但正應該是施恩的對象。
(二)反對“市私恩”。書中說:
君子無私恩。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
市私恩,是為拉攏人、收買人給人恩惠。公議,即公正的社會輿論。抱著拉攏人、收買人的目的施恩于人,公正的社會輿論是不認可的,正派人是不干這種事情的。
(三)施恩忌諱張揚。書中說:
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給別人恩惠,惟恐外人不知而大事聲張,心地便有問題了,所以“善之顯者功小”。存心為獵取好名聲而為善,便有了偽善的因素,就種下了惡的根芽。
在西方文化中有同樣的見解。古羅馬的西塞羅說:感恩“不僅是最偉大的德行,而且還是其他一切美德之母”。古羅馬的辛尼加說:“施惠要隱諱,受惠要公開。”基督教的《圣經(jīng)》寫道:“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可見《菜根譚》論恩的格言具有普世價值。
三、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
施恩感恩的美德從何而來,意義何在?《菜根譚》認為,它出于人性,出于人性中固有的善,是人類生命內(nèi)在的需要。
《菜根譚》有云: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點念頭,是吾一點生生之機,無此即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是蘇軾表達人類有善心的詩句。人類對于老鼠、飛蛾尚且憐憫,人對人豈能沒有善心,豈能面對他人的痛苦無動于衷!善心生根于人的本性,是人生機的表現(xiàn)。面對他人的苦難麻木不仁,便等同于沒有生命,成為僅有人的形體的泥塑木雕。《菜根譚》又說:
向寒微路上用一點赤熱心腸,自培植許多生意。
對人,特別是對貧寒低微的人的赤熱心腸,能夠培植人的生機,培植接受恩惠的人的生機,同時培植施恩的人的生命活力。關(guān)愛他人的“念頭”、“赤熱心腸”從何而來?書中說來自人的本性,是“性天中惠澤”,是與生俱來的人性。《菜根譚》說:“貧士省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貧困的人看到他人有危難也會盡力救助,說明人生來具有關(guān)愛他人的天性。
所謂人“性天中惠澤”,是孔子的“仁”,是孟子的與生俱來的“四端”,更加明顯的是王陽明的“良知”,總之就是善的人性。這善的人性,在佛家叫做慈悲。慈是給眾生以快樂,悲是拔去眾生的痛苦。書中用佛家的語言說:
人人有個大慈悲,雛摩屠劊無二心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人人都有慈悲的佛性,維摩詰居士和屠夫、劊子手并非兩樣。只是人心常常會被欲念蒙蔽,一旦偏離正道,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孟子講性善與養(yǎng)氣,王陽明講良知與致良知,佛教講佛性與修煉,有很大的一致性。《菜根譚》以性善為施恩感恩的根據(jù),屬于性善論的恩論。
四、兩種恩論可共生 調(diào)適心理促和諧
至此,有兩個需要辨明的問題:一是如何看待性善論的恩論與契約論的恩論的關(guān)系?一是如何看待性善論的恩論與社會矛盾的關(guān)系?
契約論的恩論將施恩感恩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簽約建立的互助關(guān)系。在西方文化中,盧梭把這種觀點講得很明白,說:“誰要依靠別人來保全自己的生命,在必要時就應當也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施恩感恩也是一種契約關(guān)系,內(nèi)容是你幫了我,我必須幫你。接受別人幫助等于與別人簽約,承諾必須幫助別人。盧梭的觀點在西方文化中有深遠根源,古羅馬人西拉斯說:“接受恩惠等于出賣自由。”也是說接受恩惠等于簽訂契約。與人(下轉(zhuǎn)22頁)(上接第15頁)簽訂契約之前是自由的,簽訂了契約就必須受契約的約束,從而失去自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大家都知道法家將綱常關(guān)系定位為利益交換關(guān)系。也就是契約式的買賣關(guān)系。史書記載有這樣一個事實:戰(zhàn)國時的趙國名將廉頗失勢的時候,門下的賓客紛紛離去。后來他重新當了將軍,離去的賓客又來見他。廉頗以為這些人不忠不義,很不愿意接納。有客坦率地告訴廉頗說:“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這位門客口中的“市道”沒有貶義。他覺得以利益交換為原則的市場法則普遍適用于各種社會關(guān)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政治關(guān)系。從這個記載可見,法家的觀點有一定的社會基礎(chǔ)。后代出現(xiàn)一個流行語,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說明將君臣關(guān)系看做買賣關(guān)系是普遍社會心理。不過,秦漢以后的文臣武將們,沒有勇氣像廉頗的門客那樣直言不諱。他們立于朝廷面對帝王不敢這樣說,但在文學作品如元雜劇中這種話卻是口頭禪,如《荊釵記》、《白兔記》、《琵琶記》等。性善論的恩論向內(nèi)追求,要求人通過自我反省、自我體認提高精神境界,與孟子的“求其放心”、心學的“發(fā)明本心”、佛學的“明心見性”同一思路。契約論的恩論向外追求,要求通過建立協(xié)議,相互承擔責任,達到權(quán)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與歷來注重利益關(guān)系的倫理理論一脈相承。兩種恩論都要人處理好施恩感恩問題,而差別也十分明顯。面對千變?nèi)f化的復雜社會生活,兩種恩論各反映一部分實際,都有存在的價值,可以共生而不相害,互補而不對立。
社會矛盾永遠存在,而且錯綜復雜千變?nèi)f化。如何養(yǎng)成有利于處理好社會矛盾的個人的和社會的心理狀態(tài),使之成為促進和諧發(fā)展的心理基礎(chǔ),《菜根譚》論恩格言的觀點,對于某些社會矛盾具有防萌杜漸和緩解以至化解的作用,有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