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轅犁在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但是對其真實性和曇花一現的原因一直存在著爭議,這使得敦煌曲轅犁的學術價值受到影響。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考古、文獻資料,論證了敦煌曲轅犁的真實性,并探討了它曇花一現的原因。
關鍵詞:敦煌壁畫;曲轅犁
中圖分類號:K8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2-0060-07
敦煌地區的石窟壁畫中,有大大小小的農作圖70余幅。這些農作圖不僅生動地反映了敦煌地區各個時期的農業生產場景,同時也包含了大量和當時的農業生產工具相關的寶貴信息,其中最受學界關注的無疑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的曲轅犁(圖1)。這不僅因為它在中國農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還因為它作為當時最先進的耕犁猶如曇花一現,只在壁畫中出現了一次就再也找不到蹤影了。盛唐以后的敦煌壁畫中出現的仍是笨重落后的直轅犁。其中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人們。針對這個問題,曾有學者進行過一些研究,但一直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本人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這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 敦煌曲轅犁的真實性
由于長期以來一直有學者懷疑敦煌曲轅犁的真實性,所以,在展開針對敦煌曲轅犁為什么會曇花一現的討論之前,首先需要確定曲轅犁是否真的在盛唐時期的敦煌地區出現過。簡單來說,這主要涉及曲轅犁在盛唐時期出現的可能性和在敦煌地區出現的真實性兩個方面的問題,而前者又是后者存在的前提。
1.曲轅犁在盛唐出現的可能性
與唐代以前普遍使用的直轅犁相比,唐代的曲轅犁(圖2)有了明顯的進步。第一,使用了短曲轅,操作靈活省力。第二,在犁箭上加裝了犁評、犁建,可以靈活調節耕深。第三,為犁壁配置了壓鑱、策額等附件,增強了穩定性。正是上述這三個方面的改進才使曲轅犁的性能有了明顯的增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犁。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部件的產生時間早晚不一,而這又直接影響到對曲轅犁產生時間的考證。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早在唐朝初年,曲轅犁就已經開始使用。在張鶩的《朝野僉載》中記載了貞觀年間有人用曲桑枝作犁轅的故事。同時,在陜西三原李壽(577—630)墓壁畫中還有一幅牛耕圖(圖3),圖中所描繪的耕犁裝有一根彎曲的犁轅。這與唐代以前普遍使用的又長又直的犁轅有著顯著的差異。不過,這種曲轅是長曲轅,與成熟的曲轅犁所使用的短曲轅有明顯的不同。盡管如此,與傳統的長直轅相比,長曲轅可以降低牽引點,使耕犁的穩定性增加,從而降低人畜的勞動強度。雖然長曲轅犁并沒有解決長轅所固有的操作不便等問題,但它的出現不僅邁出了從長直轅向短曲轅轉變的重要一步,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耕犁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結構復雜化和功能合理化的趨勢。
犁箭的產生時間最遲在漢代。漢畫像磚石中出現的耕犁大多裝有一根又長又直的犁箭。犁箭的功能除了固定犁轅以增強耕犁的穩定性外,同時還具有調節耕深的作用,這在江蘇睢寧(圖4)和山東滕縣(圖5、6)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中都有描繪。從這三幅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耕犁在犁箭上已經裝有調節耕深用的可活動的木楔。唐代曲轅犁的犁箭與漢代耕犁的犁箭在形制上基本一致,只不過唐代曲轅犁的犁箭上所安裝的調節裝置(犁評和犁建)在《耒耜經》中被描述得更加具體,其調節作用也更加精細化。
關于犁壁起源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從考古資料來看,犁壁在漢代時已經在很多地區使用,河南、山東、陜西等地都出土了漢代的鐵犁壁,其中河南澠池出土的犁壁(圖7),形制已經相當成熟。在曲轅犁出現之前,耕犁雖然沒有配置壓鑱和策額這兩個專門為犁壁設計的輔助部件,但犁壁的安裝技術已日臻完善。從部分出土犁壁的形制來看,其安裝方法通常是將犁壁的一端連接到犁鏵或犁床上,背面靠在犁箭或犁梢上,然后用繩子穿在背面的鈕孔中以將其綁縛在犁箭或犁梢上,固定效果與唐代的曲轅犁相似。由于下文還要針對犁壁進行較詳細的討論,這里不再贅述。
唐代曲轅犁所裝備的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的新部件如短曲轅、犁評和犁建的雛形在盛唐以前均已出現,而壓鑱和策額的使用只不過是將犁壁安裝技術以部件的形式固定下來。所以,唐代曲轅犁在部件功能方面并無實質性的創新,它只不過是把一些相對粗糙的部件和技術進一步精細化并集中在一起,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因此,從技術角度來說,曲轅犁在盛唐時期形成是完全有可能的。
2.曲轅犁在敦煌出現的真實性
曲轅犁出現在盛唐時期,雖然在技術上并無問題,但其是否在當時的敦煌地區出現過卻要另當別論。因此,要想證明敦煌曲轅犁的真實性,就必須對第445窟的農作圖略加考證。首先,第445窟農作圖的內容與其它同時期的農作圖相比,除了曲轅犁外并無特殊的地方,所反映的收割、打場、挑運、耕田等都是唐代敦煌地區農業生產中最常見的場景,完全符合當時敦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對獨特的生產條件,并非依照外來畫稿所進行的臨摹。所以,農作圖中的曲轅犁應該不是外來之物。其次,第445窟的壁畫和同時期其它洞窟的壁畫相比,無論是在繪畫風格還是在繪畫技法上都沒有明顯的變化,甚至還要略顯嫻熟一些,這就可以排除外來工匠作畫的可能。而敦煌的畫工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匠人,它們所描繪的農作圖都是身邊的勞動場景。如果曲轅犁沒有在敦煌及其附近地區出現過,單靠別人的描述,不可能畫出比例如此精準的圖畫。第三,敦煌壁畫中所出現的各種農業工具,除了隋代以后各個時期使用的耕犁外,絕大部分可以在嘉峪關魏晉墓壁畫中找到原型。同時,該地區的考古資料也可以提供一些證明。除了曲轅犁外,這些農具又被后世一直沿用到20世紀中期以后,形制上也沒有大的改變。由此可以肯定唐代壁畫中的農具都是當時在敦煌地區真實使用過的,曲轅犁也不會例外的。
綜上所述,曲轅犁不僅在盛唐時期就已經出現,而且還傳播到了敦煌地區。
二 敦煌曲轅犁曇花一現的原因
曲轅犁傳播到敦煌地區以后,由于它具有操作輕便靈活、可以調節耕深等優點,自然會比當地笨重落后的直轅犁更受青睞。在它的缺點沒有暴露出來之前,在敦煌地區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也是完全可能的。由于耕犁是當地農業生產中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一直倍受人們重視,敦煌壁畫中出現的次數遠遠多于其它農具,是歷代農作圖所描繪的重點。因此,曲轅犁的傳人,在以農耕為主的敦煌地區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大事,自然會引起畫工們的注意,加上曲轅犁的造型優美,所以很快被描繪在當時的壁畫中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為什么曲轅犁在敦煌壁畫的諸多農作圖中只出現了一次就再也不見它的蹤影了呢?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曲轅犁自身的一些特點來尋找答案。
與敦煌當地傳統的直轅犁相比,除了操作靈活、可以調節耕深等優點外,唐代的曲轅犁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裝有犁壁。犁壁是安裝在犁鏵上邊的一個部件,略呈長方形,帶有一定的弧度,形似犁鏵上的耳朵,古代也稱犁耳。在使用裝有犁壁的耕犁耕地時,被犁鏵松起的土塊會沿著犁壁的凹面上升并翻轉,并向著犁壁所傾斜的一邊翻落。其作用除了翻轉土壤以使地表的肥料、雜草和秸稈等埋入地下外,還能夠把底層土壤翻至地表以促進土壤熟化,創造深厚的耕作層。在東部農業區,它從東漢以后就一直是普通耕犁上配備的一個重要部件。莫高窟盛唐第445窟的曲轅犁上也安裝著犁壁。可能是由于敦煌當地的耕犁一直沒有裝備這個部件的緣故,第445窟的犁壁被當時的畫工描繪得很醒目,其顏色和周圍的土壤有明顯的區別。然而,恰恰是這個在其它地區非常有用的部件卻導致曲轅犁在敦煌地區最終被人們所放棄。
在敦煌及其附近地區,從嘉峪關酒泉魏晉墓壁畫一直到榆林窟第3窟西夏時期的農作圖,大大小小的描述耕田的場景出現了70余次。除了莫高窟第445窟之外,其它壁畫中的耕犁盡管在形制上不盡相同,但它們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使用直轅,二是都沒有安裝犁壁。如果說沒有使用曲轅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那么不使用犁壁則跟生產技術水平無關,因為犁壁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東漢時期的耕犁已經較為普遍地安裝。
敦煌地區的耕犁之所以不安裝犁壁,完全是受當地生產條件的制約。敦煌地處內陸,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圍,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cm,蒸發量卻高達2400mm,其降水量根本不可能滿足農作物最低限度的水分需求。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完全依賴灌溉,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古代人民,歷來都視水源為自己的命脈。敦煌文書S.5874《渠規殘卷》中就說:“本地,水是人血脈。”一般情況下,這里的土地只有在澆灌以后才能耕整、播種。敦煌地區的灌溉水源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其特點是冬春季節水量小,夏秋季節水量大。敦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全部是在春季播種,這就造成了春季水少地多的局面,單靠春季灌溉根本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于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合理的農田灌溉制度,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其主要方法就是在秋季主要農作物收獲以后,利用此時仍較豐沛的河水澆灌大部分在早春播種的麥田和豆田,然后在來年春季再把剩余部分和種植粟、糜等作物的田地澆灌完畢。這樣,這些主要農作物都能按時播種,從而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
敦煌地區的農田灌溉制度雖行之有效,但也有一些比較難處理的問題。該地區在秋季八、九月份進行澆灌的麥田、豆田的播種時間是在次年的二月份,而從敦煌文書P.3560號背的《沙州敦煌縣行用水細則》中的相關規定來看,每年麥苗的第一次澆灌時間是在農歷三月中旬以后,其間相隔六七個月。敦煌地區空氣十分干燥,又沒有降水補充,如果處理不當,第二年春季這些土地的土壤水分就會損失殆盡,根本無法保證小麥正常發芽、生長。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在灌溉后及時耕地、耙耱,切斷土壤中的毛細管,在土壤表層形成一個疏松的細干土層來防止水分蒸發,然后借助冬季土壤封凍把水分保存下來,直到來年早春播種時節。所以,敦煌地區在耕整土地時最為看重的是如何能盡可能多地保存土壤水分,耕作質量只能放在第二位。犁壁的使用固然能大大提高耕作質量,但是在敦煌地區的人們看來它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它會損失大量的土壤水分。在使用犁壁翻耕時,底層的濕潤土壤會被翻至地表,在敦煌常年晴朗的天空下和極端干燥的大氣環境中,這些土壤中的水分在來不及充分滲透的情況下就迅速蒸發,從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這樣處理過的土地,在來年根本無法保證播種的種子能正常發芽。即使是第二年春季耕整的土地,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因為耕整、播種后,土地不可能立即澆灌,必須嚴格按照灌溉制度進行,其間隔時間一般在兩個月以上,這種翻耕處理過的土地仍然無法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所以,盡管使用犁壁會帶來種種好處,但在敦煌地區它唯一的缺點卻使它失去了用武之地。
實際上,敦煌地區推廣新式耕犁并不只是在唐代進行過嘗試。《敦煌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中有這樣的記述:“據1953年縣三干會總結記載:‘開始推廣七寸步犁。’說明在這之前,翻地工具主要采用兩面翻土的老犁,平均翻地深度四寸左右。到1955年,全縣已擁有七寸步犁3370部,雙鏵犁11部,小麥收割機一臺(見1955年《全縣農業工作總結》),說明這時步犁已取代了老犁。到1967年,全縣已擁有山地步犁1500多部。從此,山地步犁開始取代七寸步犁。”
可見,建國初期敦煌地區曾經大規模地推廣過新式耕犁。其中,最先推廣的新式耕犁是七寸步犁,其結構與唐代的曲轅犁比較相似。這種耕犁非常適于在平原地區作業,自50年代大規模推廣以來,在許多地區一直沿用至今。隨后取代它的山地步犁是一種適于在丘陵、山區作業的犁具,在形制和功能上與敦煌老犁比較相似。敦煌地區地勢平坦,沒有明顯的坡度,為什么要用它來替代適于在平原作業的七寸步犁呢?根據筆者的實地調查得知,當時之所以要用山地步犁更換七寸步犁,是因為后者有一個很大的且只朝向一面翻土的犁壁,耕地時會把土壤完全翻轉,使底層濕潤土壤暴露在外,從而導致嚴重跑墑,用它耕過的田地出苗率明顯下降。山地步犁沒有安裝那種大犁壁,并且犁鏵呈V字形,可以向兩邊翻土,其耕田原理與敦煌老犁頗為相似,避免了將底層濕潤土壤上翻,所以能夠將土壤水分流失降到最低限度,從而得以保存下來。
七寸步犁所遇到的情況與唐代敦煌曲轅犁的遭遇如出一轍,究其原因,這兩種耕犁都在東部地區形成發展的,其結構和功能是針對東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實際而設計的。河西地區的生產條件與東部地區有非常大的差別,對農業生產工具的要求自然會有比較大的差異,這是東部地區一些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在這里無法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七寸步犁的推廣失敗,進一步證明犁壁是阻礙包括曲轅犁在內的一些新式耕犁在敦煌地區進行普及的癥結所在。
敦煌地區不使用犁壁的傳統,不僅反映在各個時期的壁畫中,而且從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書里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由于敦煌地區所使用的鐵制品主要是從其它地區長途運輸而來,所以,古代敦煌地區鐵制品的價格非常高,是比較重要的家庭財產。在許多分家、處分遺產等文書中,小到一張鐵鐮都要記錄在案。犁壁是大件鐵制品,對一般家庭來說,其價值是相當可觀的。如果它是當地耕犁上較為常用的部件,必然會在文書中留下一些線索。然而,敦煌文書中雖然有很多鐵質農具的紀錄,卻沒有一處與犁壁有關。這說明犁壁在當時的敦煌地區沒有被大面積使用過。不僅如此,從漢代大規模農業開發開始一直到建國初期,敦煌和河西走廊其它地區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耕犁一直沒有安裝犁壁,這也有力地證明了犁壁不適用于河西走廊獨特的農業生產條件。
既然犁壁是阻礙人們使用曲轅犁的罪魁禍首,那去掉犁壁不就可以解決土壤水分過分流失的問題了嗎?因為即使不安裝犁壁,曲轅犁仍有很多優點,完全可以被當地人們所接受。但是,在帶有犁壁的曲轅犁曇花一現過后,敦煌的壁畫中出現的仍然是笨重的直轅犁,并沒有出現可以用于松耕作業的省去犁壁的曲轅犁,這又是為什么呢?要想弄清楚這一點,就必須回顧敦煌地區耕犁形制的演變歷史。
敦煌地區最早大規模的農業開發開始于西漢。《漢書·西域傳》:“驃騎將軍西擊匈奴右地,降昆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焉。”這是河西地區大規模農業開發的開始,其主要勞動力均從內地遷徙而來,所使用的勞動工具和生產技術也與內地基本相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長直轅犁就和當時內地耕犁的形制基本一致(圖8)。這種長直轅犁屬于框形犁,主要由犁轅、犁床、犁梢、犁箭和犁鏵等部件構成。此后,這種形制的耕犁在河西走廊地區被長期沿用,嘉峪關酒泉魏晉墓壁畫(圖9)和莫高窟北周第290和296窟中的農作圖(圖10)里的耕犁全都是這種形制的耕犁。
從唐代開始,敦煌地區長期沿用的框形犁被另外一種形制更為原始的耕犁所代替。這種耕犁結構非常簡單,它沒有明顯的犁床,也沒有犁箭,構件為犁轅、犁梢和犁鏵以及連接犁轅和犁梢的一根短木棍(圖11)。這種耕犁和前面提到的框形犁都是長直轅犁,由于它沒有犁床,為了便于區分,權且稱它為無床犁。這種無床犁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犁梢十分粗大,顯得相當笨重。
敦煌地區,用無床犁取代框形犁無疑是當地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后才決定的,雖然這種無床犁看上去要比框形犁顯得更為原始,但它顯然要比后者更適合當地的生產條件。在這里,由于不宜使用安裝犁壁的耕犁進行翻耕,要想改善底層土壤就只能通過深松耕。這從敦煌壁畫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線索。在大多數耕田場景中,耕犁都入土很深,根本看不到犁鏵,犁梢的前部和兩側通常繪有波浪狀的線條用以表示被分開的土壤(圖10)。
在進行深松耕作業時,犁鏵松啟的土塊通常比較大。如果使用框形犁,這些大土塊就不容易破碎。因為框形犁有一個較長的犁床,土塊被犁鏵松啟之后并不能馬上就受到犁梢或犁箭的擠壓,加上框形犁的犁梢和犁箭都比較纖細,破碎土壤的能力很有限。這樣一來,用框形犁耕地就容易在田中出現大量的大土塊,并且犁鏵入土越深,情況就越嚴重。而大土塊越多,土塊間的縫隙越大,土壤水分就越容易散失,其直接后果是在田中形成許多大的干土塊,這就給后期耙耱帶來比較大的難度。另外,框形犁的犁架纖細,耕幅較窄,勞動效率比較低。
無床犁沒有明顯的犁床,犁梢寬大,犁梢與前部的犁鏵之間有一定的弧度。耕地時,被犁鏵松啟的土塊在往上凸起的時候會立即受到犁鏵后部寬大犁梢的擠壓而破碎,不易形成大土塊,并且犁鏵入土越深,效果越好。使用這種耕犁進行深松耕作業,既能把土壤處理得比較松碎,又不會把底層濕潤土壤翻至地表,非常適合敦煌地區特殊的自然條件。同時,無床犁的犁梢寬大,耕幅自然比較寬,勞動效率也就會相應地提高。因此,敦煌地區用看似落后的無床犁代替框形犁,其實是一種進步。
曲轅犁也屬于框形犁,如果把曲轅犁的犁壁去掉,那么用來支持犁壁的壓鑱和策額就沒有安裝的必要了。這些部件全部去掉以后,除了犁轅有所區別之外,曲轅犁的主要結構就與敦煌地區最初使用的框形犁基本一致了。所以,如果用省去犁壁的曲轅犁去代替無床犁好,就敦煌地區的生產實際來說,這不但不是一種進步,反而是一種倒退。因為曲轅犁雖然有操作靈活、可以調節耕深等優點,但其最主要的松碎土壤的功能卻大大不如無床犁好。因此,當地的人們是不可能用省去犁壁的曲轅犁來代替無床犁的。由于無床犁和曲轅犁的結構差距太大,加上小農經濟的保守性和經濟、技術等因素的限制,敦煌這個當時只有三萬多人的小地方,把短曲轅和無床犁結合在一起的改造工作也是無法進行的。這樣一來,曲轅犁就只能被束之高閣了。
綜上所述,曲轅犁雖然在盛唐時期就已經傳到了敦煌地區,但由于它并不適合當地的農業生產需要,很快就被淘汰了。由于曲轅犁在敦煌地區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反映在當時的壁畫里就是盛唐第445窟中的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