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中國,辰砂最早出現在距今約7000年的秦安大地灣彩繪陶器上和距今6600±300年的河姆渡村遺址漆碗上。且之后的新石器時期至東周很長一段時期的遺址也多處出土了辰砂。周及之后辰砂主要用于書寫(含甲骨、竹木簡、絲綢、紙張)、陶器的彩繪、紡織品涂色、油漆和漆器中顏料、化妝用品、宗教用品、裝飾玉器著色、壁畫顏料和彩墨顏料等九個方面。辰砂是國畫三重色之一;是我國煉丹術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包括升華提純和合成辰砂(銀朱)。
關鍵詞:辰砂;朱砂;彩繪陶器;漆碗;甲骨;竹簡;木簡;絲綢;紙張;彩繪陶器;壁畫顏料;彩墨顏料;化妝;宗教用品;煉丹術
中圖分類號:TD982;K87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2-0051-09
辰砂(cinllabar)系礦物名稱,以古辰州產地命名,且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定名。在中國歷史中還出現了不少以地方命名的這種礦物,如錦砂,是錦郡出產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物品稱謂的習慣。只有辰砂這一名稱被礦界接受,并被正式命名,全國通用。辰砂又稱朱砂、丹砂,是人們根據其顏色特征而叫起來的,尤其是國畫界,朱砂的名稱流傳至今。中國和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辰砂礦床。辰砂礦是含汞的主要礦物,大紅色,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呈致密的塊狀和半透明的板狀或犬牙狀。辰砂的化學名稱是硫化汞(分子式α-HgS或HgS)。畫界把合成的硫化汞稱為銀朱(Vermilion,分子式α-HgS),有關煉丹術古籍中也稱其為靈砂。辰砂屬六方晶系,色澤鮮艷。自然界中還有另一種黑色硫化汞礦物,稱之為黑辰砂(Metacinnabar,分子式β-HgS),與辰砂互為同質異象,因時常混生,影響辰砂品位。用升華的方法提純混生礦物,升華后黑辰砂重結晶時變為辰砂,這樣黑辰砂就不存在了,升華所得辰砂色澤純正、鮮艷。
辰砂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如距今7000年左右的甘肅秦安大地灣就有多處發現。馬清林等人分析研究之后指出,該遺址四期二段紅色彩繪灰陶甕口部紅色顏料(樣號:Q.D.F902:20)和紅色彩繪陶盆口沿部殘片紅色顏料(Q.D.T810:37)均為辰砂。大地灣九掘區發現紅、黑兩色彩陶殘片,經分析,紅色顏料為辰砂,黑色顏料為碳黑,膠質為蠟質。在距今6600±300年的河姆渡村遺址第三文化層中發現漆碗,器壁外均有薄薄一層紅色涂料,色澤鮮艷,微有光澤。專家推斷用了辰砂,后經陳元生先生鑒定確實是辰砂。這些都是我國至今發現最早用辰砂的例證。上述秦安大地灣和河姆渡南北兩地的辰砂使用事例,已充分證明我國先民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已在彩繪陶、木器使用了辰砂。河南靈寶西坡遺址M27墓屬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墓中兩件大口缸上腹部均有紅色彩帶,帶上有加黑點的圖案。其中一缸口唇部有朱砂痕跡。缸內填土中有涂抹朱砂的細麻布碎塊。考古者推斷“缸口原來用涂朱的麻布覆蓋”。湖北枝城市城背溪遺址(系公元前4400~3300年)出土一件盤形陶器,系涂了辰砂的彩繪陶;李士、秦廣雍在《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例舉了X-射線衍射分析,并指出該古陶彩繪紅色顏料為辰砂,粉紅色是辰砂和方解石混合物。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約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墓地發現某尸骨之下撒有辰砂;廣西花山巖畫距今三千余年,工作者在畫面中取了四個樣品,均有辰砂;良渚遺址出土木器紅色涂料中的顏料是辰砂;玉門火燒溝出土商末夏初紅色顏料(甘肅省博物館給出樣品編號:紅YH M84)筆者用X-射線衍射譜分析,結果是辰砂(HgS)和石英(α-Si02)混合物。距今4000余年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中有用辰砂繪制花紋的彩繪陶片,玉器、銅器都裹在辰砂里,還發現貯藏大量辰砂于三個坑中,同時出土的龍紋陶器內壁涂了辰砂,其量之大證明公元前2000年時那里使用辰砂之盛況。殷墟五號墓出土研磨辰砂工具及用辰砂涂了的甲骨文刻字。山東長清仙人臺遺址中,有六座周朝邿國貴旅墓均在棺底鋪撒約2cm厚的辰砂。河北藁城縣臺西村商代中晚期遺址出土朱紅地漆器,顏料是辰砂。山東臨沂鳳凰嶺東周墓出土陶片,彩繪顏料紅色均為辰砂。
周朝之后已發現辰砂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上書法除了使用墨,還使用辰砂。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片上有用辰砂填涂刻痕,經分析是用辰砂和炭黑。“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刻出,也有極少數是用墨或漆寫的,刻好的填涂辰砂和炭黑”。河南安陽縣安豐鄉固岸村附近的墓地為從戰國至隋的墓葬,在一座墓中有用朱砂寫有“歲星”的符石。春秋戰國時的盟書、張頜發現東周朱書文字以及著名的秦簡、漢簡,當然還包括用于書寫的絲綢和紙張的書寫,尤其是各代帝王的圣旨、御批,書寫用辰砂一直流傳至晚清。
2)陶俑及陶器的彩繪 秦兵馬俑最為突出。該兵馬俑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陵園中的一組陪葬坑,在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中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有車兵、騎兵、步兵等不同兵種。它是以秦王朝真實軍隊作原形塑造的,是秦軍的一個縮影。兵馬俑上有單獨使用辰砂的鮮紅色。粉紅色(含淺紅色、肉色等)有四種調配方法:磷灰石+辰砂、鉛白+辰砂、磷灰石+鉛白十辰砂、鉛白+辰砂+鉛丹。從1992年開始陜西省文物局、陜西歷史博物館與德國國際古跡遺址協會及慕尼黑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開始合作對兵馬俑進行保護和研究,所用許多殘片帶有顏料層,其中不少殘片作了顏料分析,給出了分析結果。蒂美·默艾林這樣注釋:兵馬俑所有紅色部分,如聯甲帶、俑袍的紅色部分,作為肉色的混合色,如俑袍的褐色、紫色和藍色的混合色中均有辰砂。驗證了蘭德省所述,并且實際情況還要復雜。
陜西咸陽長陵附近于2004年破案收繳了76件西漢初期的陶俑,其中一件騎者的紅色戰袍顏料是辰砂。陜西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與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其陪葬墓園彩陶一腹部紅色,一口沿紅色和地面殘留紅色(樣品編號:K13)都是辰砂。天水唐墓出土三件大型彩繪俑陶,現存甘肅省博物館。俑陶上顏料層由筆者分析:棕紅色由白鉛礦和辰砂組成的,鮮紅色由辰砂和石英組成的。
3)紡織品涂色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出現了辰砂涂于織物,科考人員用顯微鏡觀察了辰砂的粒徑,大部分在3微米以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商代玉戈,正反兩面均有絲絹和麻布裝飾,織物表面的纖維上滲有辰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商王武丁配偶)出土粘附在銅器表面的絲麻織物,有辰砂涂染成花綺或繡線的絲織物。寶雞西周疆伯墓,其妾倪墓室中有鮮艷紅色衣裝和繡線物,專家認定紅色顏料是辰砂,且為朱紅色。西周及以后的織物使用了朱砂。例如馬王堆出土朱紅菱紋羅絲綿袍(編號465-17)上的紅色經分析確認為辰砂,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辰砂粉末顆粒均勻地分布在纖維相互交叉的縫隙中,由于膠體敗壞,稍有觸動,顏料就有脫落。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編號:N-5)、著名的T字形帛畫(又稱彩繪非衣)都用了辰砂。周朝設立職金一官職,管理以辰砂為主要顏料的赤色顏料。文獻記載漢時用顏料染布的方法叫涂刮法,后來又稱石染。織物防腐性能差,相對保存下的古遺物較少,影響了這方面的考查研究。
4)油漆和漆器河姆渡出土的漆過的木碗是中國首例漆器。我們在大地灣遺址發現七千年前的用臘質作樹脂、辰砂和炭黑為顏料的原始油漆。直至清朝出現了用朱砂紅漆繪制的瓷盤。木器、陶瓷用油漆的歷史近七千年。而今涂料工業中研制成高硬度瓷漆,稱作仿瓷涂料,并以此替代各色瓷釉。新石器時代的龍山出土彩繪木案,已屬油漆家具的初形。良渚遺址木器紅色涂料中的顏料均為辰砂。河北藁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朱紅地漆器殘片,朱紅地色上以黑色描繪花紋,紅色顏料是辰砂。山東曲阜柴峪漢墓出土漆棺,紅色漆皮的顏料是辰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和漆器,是我國西漢初期涂料工業的一個縮影,以黑紅兩色為主,用的是炭黑和湖南辰州(今辰溪)產的辰砂。辰州當時在長沙國丞相利蒼管轄之內。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漆器都是用這里出產的最好的辰砂。春秋戰國時的漆器已大量使用辰砂。
5)化妝連云港海州西漢霍賀基中發掘出隨葬化妝奩一套,其中有紅色脂粉盒,經鑒定確認為是紅色硫化汞,應屬天然礦物顏料辰砂。這一分析結果表明“從那時起辰砂已進入化妝使用范圍”。
6)宗教用品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群,屬新石器中晚期馬家窯文化,在一具男尸下撒有辰砂,是對死者的敬仰,和鎮墓獸一樣,是避邪之物。商至周時期的墓葬也時有用辰砂撒蓋死者的。再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朝邿國六座貴族墓棺木底鋪撒辰砂。其含意:有人認為是宗教迷信色彩,以祭靈魂;也有人說紅色與血色相同,鋪撒辰砂是為死者補充生命元素、以期望死者復生的葬俗。所鋪撒的辰砂若薄,考古就難以發現,既然發現,可見用量之大。
7)裝飾玉器飾物 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屬良渚文化,出土了石錛、石鑿、箭頭、魚網墜等工具。大量玉器石斧,磨制精細,上面有鉆孔,從兩面孔涂上辰砂(或黃色礦物顏料)。瑤山遺址出土編號:M2:1的冠形玉器,凸榫部位有涂辰砂的痕跡,并和長約8cm的木質(已朽)飾物相連,看來原玉器木質部分涂了裝飾性辰砂。海寧良渚墓葬出土器物中,有的石器穿孔旁有涂過紅色的紋道,認為是辰砂。鄭州二里崗遺址上層二期器物上發現涂有辰砂。
8)壁畫《中國美術通史》稱:“1974—75年陜西咸陽考古工作站在咸陽市東15公里的窯店牛羊村發掘了秦都咸陽第一宮殿建筑遺址。遺址中發現壁畫殘片400余片,其中最大的一塊高37cm,寬25cm,五彩繽紛,鮮艷奪目,畫面規整而又多變化,風格雄健,具有相當高的造詣,顯示了秦文化的藝術特色。”這里用的紅色顏料有辰砂。夏寅先生采用偏光顯微粉末法對漢景帝陽陵墓壁畫顏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兩種紅色,為鐵紅和辰砂。張群喜先生也指出唐代墓中壁畫使用了辰砂。唐太宗昭陵位于陜西省禮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發掘的一座陪葬墓,墓內繪了大量壁畫,現已異地保護,壁畫所用顏料附著情況較好,紅色為辰砂。我國古代壁畫中均可發現辰砂顏料。辰砂色美,名貴,使用很講究,多出現在主要人物的唇、佛的頭光背光、太陽等處。
我們分析的天水唐墓出土的大型俑陶(天王和鎮墓獸),彩繪顏料棕紅色為辰砂加白鉛礦調成的,鮮紅色辰砂中含有石英(未發表)。涇川縣城關唐墓,系寶應元從功臣、天水郡開國公趙琇夫妻墓。墓中出土各種顏料,其中紅色經鑒定為辰砂。表2中提及西藏布達拉宮。西藏盛產辰砂,據《藏衛礦山記略》記載:“由后藏西格孜西南赴薩伽過兩站許,至順南北之川,現一小山,巍然獨立赤如雞冠,純是銀珠(朱)體結成。相去不遠又有一大山,亦有丹砂結成。道右有洞銀珠溢出。”上述表明,西藏地區自有大量辰砂可供使用。
9)彩墨,欽定四庫全書《墨池編》卷6第130有:“造朱墨法:上好漏砂,細研飛過好朱紅亦可。以梣皮水煮膠,青浸一七,傾去膠青,于日色中漸漸曬之,干濕得所如墨梃。于朱硯中研之,以書碑名。亦須二月、九月造者佳。”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彩墨數品,其中最早當屬明朝“舒霞飛碧”紫色彩墨:長方形,碣式圓首,高15cm、寬3.5cm、厚1.0cm。墨面漱金蟠龍逐火焰珠紋,背陰文篆書“舒霞飛碧”,“成化”圓印。專家推斷當含朱砂之類。汪節娓“西湖十景飾色墨”——“御題西湖十景詩彩漏”——為彩墨珍品之最。清乾隆年問出現五色塊墨,稱為“五香”。嘉慶年間又出現十色彩墨稱為“名花十友”。兩個系列的彩色墨中都有朱砂紅色,相當名貴。彩墨用于書法和繪畫,不少老畫家手中有收藏。于非闇前輩介紹了彩墨的用途和用法:“這原是為批點書籍用的。用來作繪畫的顏色,不但是原料好,而且它們所使用的膠也非常好。處理的辦法,不要用硯石研,首先把它錘碎,放入銷中加水,入蒸鍋去蒸,蒸得毫無墨塊,兌入些滾水攪勻,放置澄清。大約經過二三日,膠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馬上曬干或烘干,預備將來兌顏色使用,這是極好的輕膠。剩下的顏色,再研再漂。”這表明書法與繪畫用彩墨的方法不相同。可能是各色都要備一專用硯的原因。
10)國畫。國畫界用辰砂由來已久,與石青石綠共稱“三大重色”。唐朝蘇恭《旁新修草本》記載:“(辰砂)出辰州、宜州、階州,砂生石上,其大者如雞子,小者如泌榴子狀,若芙蓉箭簇,辰砂可人藥,階砂宜作畫。”宋朝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辰州朱砂……小者如箭簇,大者如蓉,光如磬玉可鑒,研之如腥紅。”礦石制作辰砂顏料的方法非常講究,首先從選礦石開始(畫界認為光明砂、箭頭砂、鏡面砂為上品),粗粉碎以后精選一加膠研磨一漂洗再加膠研磨,如此多次反復加工。現蘇州姜思序堂(又名蘇州國畫顏料廠)仍保留原始傳統工藝,手工研磨一缽辰砂要用工一個月,粒度達2—51cm。基本研成后,洗掉雜質,漂出淺色,稱其為朱標(或朱膘),另分頭朱、二朱、三朱,相當名貴,該廠生產的朱砂印油(或稱朱砂印泥)是傳統名優產品。
趙匡華先生在《化學通史》中指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經采集辰砂(如大地灣、河姆渡等遺址均有發現),并認為它是一種靈異的神物,中國方士煉丹的最早內容就是用升華的方法取得精制的辰砂。”人工合成朱砂的歷史很悠久,其制法也見于東漢方士狐剛子的《五金粉圖訣》中。《天工開物》介紹得更加詳盡:“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日銀朱,其法或用磐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磺)二斤同研,不見星,炒做青砂頭,裝入夆內,上用鐵盞蓋定,盞上壓一鐵尺,鐵線兜底捆縛,鹽泥古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夆打火三柱香久,頻頻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其貼口者殊更鮮艷,冷卻揭示,括掃取用。”這是上下釜煉制——下火上凝的方式,是很完整的生產工藝。青砂頭可能是產物中伴有黑辰砂生成的,裝夆并鹽泥古濟口縫是隔絕空氣,頻頻廢筆蘸水擦盞是降溫防止汞和升華的汽態硫化汞蒸發跑掉,打火(低溫)加熱是促使汞和硫反應和硫化汞的升華(α-HgS升華溫度580℃,α-HgS升華溫度446℃),升華使辰砂(含黑辰砂)在重新結晶時全部轉化成為純辰砂,這是一個借助升華提純的工藝過程。唐之后,方士們又稱辰砂為靈砂,金丹術在各著作中均占大篇幅,費力最大,經驗也最豐富。因此,我國歷史上才有了許多銀朱顏料,品質優良,為繪畫、書寫竹簡、涂刮織物和制作漆器等提供了理想的原料。
辰砂(含銀朱)顏料現今仍是繪畫重要顏料品種之一,且非常重視用天然礦石制作的辰砂顏料。現代大漆工藝品也延用傳統辰砂制漆和施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