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彝稱“阿好史依”,昨天清晨,我們前去拜謁金沙江畔的紅色故地——皎平渡。
一路上,我們一車同胞滿懷好奇,緊跟著前面坐得滿滿當當的三輛大客車,向依木會理東南面四十七公里處的皎平渡進發。
到了視野比較開闊的山頭上,當地彝族青年詩人霽虹指著江對面的一匹青山說:你們大家看看,對面那匹山的形狀像什么?滿車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所指的那匹山上搜索、交錯、碰撞。很快,有人說是像一個仰臥著的人。緊接著,有人說是像毛主席仰臥時的臉龐,霽虹說是他說對了。這時,我們這些反映稍慢的人才恍然大悟。這太像自己曾瞻仰過毛主席的遺容了,從發型、額頭、雙眼皮、鼻子、嘴型、下頜上的那顆痣,越看越像是躺在黨旗下的毛主席的遺容。滿車人都嘖嘖贊嘆說簡直太像了。
說著說著,我們來到了江邊的皎平渡。在江畔,面對奔騰咆哮的金沙江,面對這條充滿傳奇的長河,自己的神思回到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英雄的故事中。
那是1935年5月1日晚,這是一個與往日同樣的普通之夜。
就是在這個普通的晚上,先是有零星的火把突然出現在那匹像毛主席臉龐的青山上,然后是絡繹不絕的火把,一桿煙的功夫,形成了無數的火把,而且鋪天蓋地而來,火光映紅了半壁天空,一直傾瀉而下。聽住在江畔的人說,當時見此情景,感到十分驚奇,甚至感到有些隱隱的恐懼。
那是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三萬中央工農紅軍,他們在毛澤東的率領下,在黑暗中手執火把尋求自由與光明。他們要巧渡阿好史依,北上抗日,建立革命根據地。
三萬紅軍來到皎平渡,面臨波濤洶涌的江流,他們向北的邁步被遏制了,怎么辦,怎么辦?天無絕人之路,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三十七名奮不顧身的當地百姓和七只簡易的小木船出現在他們的眼前。然而,三萬紅軍靠七只小木船渡過江水洶涌的金沙江,時間緊迫,怎么辦?機智勇敢,英勇頑強的紅軍就是僅僅靠這七只船,在三十七名老百姓的有力幫助下,通過七天七夜的拼搏,全部渡過了阿好史依,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大奇跡。
站在江邊,凝視江面,在憶想中,眼前的江面上出現了七只小木船構成的小船隊,拼命地巔簸往返于波峰浪谷上,飄蕩在驚濤駭浪之中,驚心動魄的一組組畫面,使人感到不寒而栗。
七天七夜啊,驚天動地!三萬多人馬,僅靠七只小木船渡江,在這種緊張情勢下,江邊、江面出現一片緊張混亂了么?不,渡江的秩序依然井然有序,有條不紊。于是,我的目光落在了江對面的那塊巨大的礁石上,紅軍過江前它被當地人稱作“龍頭石”,我仿佛看見了一位中等個子,戴眼鏡,手拄當拐杖使的雨傘的紅軍首長,站在這塊巨礁上指揮千軍萬馬渡江的場面,由此,這塊巨礁又贏得了一個“將軍石”的美名。此刻,仿佛他還站立在那里,因為他已站立成了一種永恒。
我和游客們順江邊的小路而下,沒走多遠,前面突然出現一排小山洞,細細一看,并伸手觸摸后,覺得這些山洞也可叫石洞,因為洞壁都是堅硬的巖層,十分牢固。據說這些山洞開鑿于清末民初。說是七天七夜的渡江中,毛澤東等幾位紅軍首長就在這些山洞里辦公、住宿,指揮紅軍渡江,直到最后一名紅軍過江后才撤離。我便對這些山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我跟隨人群來到隔其他山洞較遠的一孔洞前,據說這洞是當年毛澤東下榻的山洞。站在這孔山洞前,注視著它低矮的空間,說一代偉人曾住過這里,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靠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把目光投向有些幽暗的洞里,始終很難把它與一代偉人聯系在一起,更不消說是居住了。也許和我們一路的老外們也覺得難以想象,甚至是覺得不可思議吧,他們朝著洞口不住地搖頭。
然而,當我彎腰低頭細細觀察時,有了新的發現:這些山洞都十分堅固,住在里面,恐怕什么飛機大炮,甚至是來一顆原子彈,也可能對它無可奈何。這反而證實了偉人們不同尋常的細心與聰明之處。能屈能伸,普通人的樸素品性與偉人的風范集于一身的領袖令我肅然起敬。
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今天依然值得百般珍惜、景仰,神話的色彩依然那么濃厚。正因為如此,雖然這是依木會理的金秋時節,江水濃稠的阿好史依兩岸依然酷暑難當,烈日的曝曬使人汗流浹背,但前來拜謁的游客卻川流不息,因為他們都是一些尊重歷史,熱愛生活,對自己的信仰依然十分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