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促進價值本質的深入研究,我們必須轉變傳統(tǒng)理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即在本體提問方式上由“價值是什么”轉換成“價值何以可能”。由此觀之,價值不僅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通過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而且最終體現(xiàn)為相互作用,因而相互作用是價值的創(chuàng)生本質,應超越狹義價值論,構建廣義價值論。面對人與自然之間不斷加劇的矛盾沖突,我們應自覺從宇宙價值或系統(tǒng)價值出發(fā)來思考和解答現(xiàn)代人類中心主義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價值,狹義價值,系統(tǒng)價值,人類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4-0029-06
價值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學術界廣泛關注和重點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同時,它關乎我國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和人類社會是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命運。加強對現(xiàn)有價值理論的反思,倡導價值重估,對于走出現(xiàn)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對現(xiàn)有價值理論的反思
當前國內學術界關于價值的本質有“實體說”、“屬性說”、“觀念說”和“主客關系說”等四種不同的理解。“實體說”將價值視為某種獨立存在的物質實體或精神實體?!皩傩哉f”將價值視為主觀或客觀存在物的固有屬性。“觀念說”將價值視為人的主觀動機或情緒體驗、觀念上的經(jīng)驗感受。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關于文化與人道主義問題的大討論的興起和不斷深化,一部分學者對價值的本質展開了不懈的反思,在對“實體說”、“屬性說”、“觀念說”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目前仍占主流的“主客關系說”?!爸骺完P系說”倡導價值是主體與客體之關系中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那一方面,例如:“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它表明主客體之間一個特定關系方面的質、方向和作用” 〔1 〕 (P124-125),它具體“是指客體的存在、作用以及它們的變化對于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fā)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 〔1 〕 (P13)。一些學者在“主客關系說”的總體框架下作了局部修正和完善。例如有學者認為:價值的本質是客體主體化,即客體作用于主體,價值是對主體本質力量的實際效應 〔2 〕 (P35)。有學者進而闡明,價值不僅是一個關系范疇,而且“價值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 〔3 〕 (P10 ),“離開人的社會關系去泛泛談論價值,并無多大意義”〔4 〕 (P56)。與“實體說”、“屬性說”、“觀念說”相比較,“主客體關系說”以實踐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價值所蘊含的人的實踐本性和社會關系,因而更具有合理性和先進性。
但是,“主客體關系說”自身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就思維方式而言,它實質上和“實體說”、“屬性說”、“觀念說”有著同樣的本體提問方式,即:價值是什么?這樣一來,事先預設了價值的先在存在,從價值的先在存在中去追問價值的本質。這是因為,尚未在認識中存在的事物不可能被提出“是什么”這一要求,“是什么?”作為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提問,已隱含著事物存在的含義??梢姡皟r值是什么?”的提問方式具有近代理性形而上學特點。從這種思維方式出發(fā),價值的本質就是寓于既有價值存在之中的已然本質。作為已然本質,它只能說明價值既成屬性及其本質,而不能說明價值是如何生成的,即不能說明價值的生成本質。上述“主客體關系說”在“價值是什么”問題上將價值的本質歸結為一種以主體的需要為尺度的意義關系,蘊含著客體主體化過程中的性質和程度。它事先假定這種意義關系的先在存在,忽視了這種關系不過是人類從自身出發(fā)對事物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結果的一種認識抽象。其實,這種意義關系并不是創(chuàng)造的主體,而是在各種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結果,因而它本身是最需要被說明的??梢姡鲜觥爸骺完P系說”有將關系實體化、抽象化的特點。它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強調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價值是一種客觀的相互作用過程及其結果” 〔1 〕 (P131),但由于近代理性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束縛,導致其存在以下主要缺陷:一是將相互作用及結果視為關系的展開而不是創(chuàng)造關系;二是重點在于說明價值是什么(“being”)、人如何認識價值而不是說明價值如何被創(chuàng)造(“to be”),即沒有揭示價值的生成本質。
因此,我們必須轉變傳統(tǒng)理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從對“being”的提問轉向對“to be”的提問。這種提問方式的轉變,反對把價值當作先在的存在,轉而主張從價值的生成中去揭示價值的本質,所探索的本質不再是屬性的、已然的存在本質,而是活動的、未然的創(chuàng)生本質,因而破除了在價值本質問題上的抽象化、實體化傾向。在對價值的認識方面,“價值何以可能?”的提問方式反對將價值視為與真理相并列的認識范疇,而是將它視為一個創(chuàng)生本體的活動范疇,視為事物生成、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依據(jù)和內在動力,以及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活動。這樣一來,關于價值本質的問題就不再是價值如何被認識以及被認識成什么的問題,而是價值如何以及為什么被創(chuàng)造的問題。
進一步分析,“價值何以可能?”包含著三個子問題:“價值何以發(fā)生?”“價值如何實現(xiàn)?”“價值最終體現(xiàn)為何?”首先,價值因相互作用而發(fā)生?,F(xiàn)當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中各種事物之間存在著客觀的、普遍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體現(xiàn)為各種存在物及其要素之間不斷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輸、交換和轉化的過程。價值正是產(chǎn)生于這種相互作用活動,表現(xiàn)為各種存在物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轉化為他者,創(chuàng)造出他者的生成、存在和發(fā)展,而且確證了自己的存在,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成、存在和發(fā)展。相互作用的活動是價值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本身就蘊含著價值的意義。恩格斯曾說:“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終極原因。我們不能追溯到比這個相互作用的認識更遠的地方,因為正是在它背后沒有什么要認識的了。” 〔5 〕(P574)所以,相互作用是價值的終極的創(chuàng)生本質,“價值歸根到底是對活動的價值” 〔6 〕(P51)。其次,價值通過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相互作用過程?,F(xiàn)代信息論揭示,事物之間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作用過程同時是信息由信主通過信道(信息中介)傳輸?shù)叫潘?,從而使事物得到熵或負熵、噪音或信息,亦即熵增或熵減的過程。熵表示事物內部存在序列的混亂度、無序度。負熵即信息。熵增和熵減分別表示事物的無序度增強和減弱。相互作用的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對于另一方來說就是負價值和正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梢?,相互作用蘊含著兩種在性質、方向和效果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價值,即負價值和正價值。第三,價值最終體現(xiàn)為相互作用。無論自然物的內在價值還是人類的存在價值最終都體現(xiàn)為相互作用。對相互作用的雙方來說,價值最終體現(xiàn)為對雙方生成、存在和發(fā)展的影響和意義,亦即對雙方的自我確證和創(chuàng)造。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不僅各存在物之間存在普遍的、客觀的相互作用,而且每一存在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也存在自始至終的相互作用。一切存在物的生成、存在和發(fā)展過程其實就是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轉化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礎和動力。價值的功能就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相互作用,促進相互作用自身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相互作用不僅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而且是價值活動的創(chuàng)造,不僅是價值活動的動力,也是價值活動本身及結果。因此,相互作用蘊藏著宇宙一切存在物的秘密。
總之,價值不僅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通過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而且最終體現(xiàn)為相互作用,因而相互作用是價值的創(chuàng)生本質。
相互作用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生存的活動,因而價值不僅是活動的功能,而且直接體現(xiàn)為活動,創(chuàng)造著新的活動?;顒臃懂牨汝P系范疇更為本源,因為活動創(chuàng)生著關系,關系是價值活動的結果,是人類對相互作用的認識抽象。相互作用是宇宙客觀、普遍存在的活動和現(xiàn)象,因而價值也是宇宙客觀、普遍存在的活動和現(xiàn)象。顯然,將價值主體限定為人,將客體滿足人的需要作為價值之本質規(guī)定的“主客關系說”無疑是狹義價值觀,具有偏狹性。對此,我們必須破除上述“主客關系說”以人的生存發(fā)展為核心的狹隘視域,轉而以宇宙的生成演化為核心構建新的價值觀或者新的主客關系說。
二、從狹義價值到系統(tǒng)價值
由于思維方式的根本特點,現(xiàn)有的“主客關系說”必然將價值與認識上的反映論相聯(lián)系,將人視為唯一的價值主體,將價值僅僅單向地歸結為對人的價值,例如:“人是世界萬物中最高級的、最重要的價值客體;人也是一切價值唯一的、最終的主體”、“物的價值其實都是人的價值” 〔4 〕 (P122);“不能把價值主體擴大到整個生命系統(tǒng),更不能擴大到整個自然界”,“價值主體必須是社會主體。” 〔3 〕 (P10)也有學者反對“主客體關系說”這樣字面上的提法,認為一切“所知”事物都可充當價值主體 〔6 〕 (P36)。這種觀點將一切存在物的價值奠定在人類的認識即所謂“知”的基礎之上,仍然沒有擺脫把價值當作認識論范疇的束縛,沒有看到價值所蘊含的客觀而普遍的創(chuàng)生本質,因而實際上仍是一種主客體關系說,不過是將外延放大了而已。
我們把以人作為一切事物唯一而最終的價值尺度的價值稱作是狹義價值,將狹義價值視為唯一價值的看法叫作狹義價值論。狹義價值論的主要依據(jù)是:只有人才是有意識的生命存在物,只有人的存在才是被意識到的存在,人的需要才是意識到的需要,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才成為自己的意識對象和內容;同時,只有人才能進行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只有人才能成為自己活動的目的,或者說人的活動服從于自己的目的,因此只存在對人類的價值,其他自然物不過是遵循自然必然性的客觀存在而已。狹義價值論的理論實質是: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唯一的價值標準,以合乎人的利益為最終的價值目的,將自然界視為滿足人類自身需要的對象和手段,只承認自然界為人類所認識和利用的使用價值,而從根本上否認其獨立的存在價值或內在價值。可見,狹義價值論實質上是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體現(xiàn),具有單向性、獨斷性等特點。
針對狹義價值論,我們認為不能將是否具有價值意識和進行自由自覺的活動作為存在者是否具有自身價值的標準,更不能以人類作為唯一的價值主體。這是因為:第一,價值在本質上是一個生存范疇而不是一個認識范疇,它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是與意識不同的范疇,不能將其等同于價值意識。價值并不依賴于價值意識而存在,價值意識并不是價值賴以產(chǎn)生的根據(jù)。相反地,價值的層次和水平?jīng)Q定了價值意識的產(chǎn)生和狀態(tài),也就是說,價值意識是人作為最高級的價值主體所特有的。第二,廣義的生存就是運動,就是生成、存在和發(fā)展的全部過程。人的實踐活動雖然是一種高度發(fā)達的生存活動,但不是唯一的生存活動,一切事物都處于生成、存在和發(fā)展的運動之中。第三,生存的核心是滿足需要和需要的不斷變化,而需要被滿足和變化的過程就是物質、能量、信息的不斷傳輸、交換、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宇宙的萬事萬物中是客觀而普遍地存在的,不能以是否有對需要的意識,也不能以需要的發(fā)展程度(如是否有精神需要)作為判斷需要存在與否的標準。第四,作為價值創(chuàng)生本質的相互作用也是普遍的,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而且存在于整個大自然界。我們不能因人類意識所特有的自為本性而否認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因此,價值主體不僅局限于人,也不依賴于人類的“知”,可以是所有的客觀存在物。價值不僅是對人的價值,而且是對一切存在物的價值。人不過是一種特殊的、高度發(fā)達的價值主體而已。而且,在人的價值活動中客觀地包含和體現(xiàn)著物的內在價值。這樣就破除了狹義價值論的單向性和獨斷論等特征,轉而突出價值的客觀性、普遍性及其創(chuàng)生本質。
我們把一切存在物都可作價值主體的價值,或者說一切存在物都具有自己的內在價值的價值稱作廣義價值,將持廣義價值的觀點稱作廣義價值論。廣義價值論運用“價值何以可能?”的提問方式和思維方式,將價值作為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創(chuàng)生的活動范疇,同時應用復雜思維、系統(tǒng)思維和辯證思維的方法,將宇宙普遍存在的價值視為一個復雜、系統(tǒng)、辯證的價值大系統(tǒng)。這樣做的目的是,反對將人視為唯一的、最終的價值主體,反對將一切物的價值最終歸結為滿足人的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主張其他存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在從無機物到微生物,再由變形蟲到靈長目動物,最終到人的自然演變過程中,宇宙萬物各自都存在價值,并不以是否具有人的意識能力為轉移,而且呈現(xiàn)出價值層次增長的等級序列。盡管人類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對其他存在物不斷開展認識、利用和改造,但是,其他存在物不僅僅具有對人而言的使用價值,仍然具有獨立的內在價值,只不過其內在價值被人的實踐活動轉化為一種新的形式、內容或者載體而已。
那么,人的價值與對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內在價值之間究竟有什么根本差別?除人之外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內在價值有何意義呢?這就要求對價值大系統(tǒng)進行深入研究,剖析其結構、特點和層次。
眾所周知,整個自然界由無機界和有機界構成,而有機界由人與其他生物構成,所以可將價值大系統(tǒng)劃分為三大組成部分:無機界價值圈、生物(除人外)價值圈、人類社會價值圈。三大價值圈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構造了價值大系統(tǒng)。價值大系統(tǒng)在整體結構上具有開放性、非平衡性、自組織性等特點。開放性意味著:各價值圈不是封閉的,而是向外開放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構成外開放的結構,維系和推動整個大系統(tǒng)的生存和發(fā)展;同時,各價值圈內部的各要素也處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構成內開放的結構,促進和推動各價值圈的生存和發(fā)展。非平衡性意味著:一方面,各價值圈之間存在層次和水平的差別;另一方面,由于各價值圈之間和各價值圈內部相互作用的各方的力量強弱、高低、消長變化,價值大系統(tǒng)的結構呈現(xiàn)出非平衡——平衡——非平衡的運動變化過程。我們稱之為動態(tài)的平衡或者辯證的平衡。自組織性意味著:正是由開放性和非平衡的系統(tǒng)結構特征決定了價值大系統(tǒng)的運動變化具有自洽性、自適應能力,依信息論來說,就是不斷熵減、熵增的過程,不斷趨向于形成穩(wěn)定有序的系統(tǒng)。
無機界、有機界(除人外)、人類社會存在不同層次和水平的相互作用,這就決定了價值系統(tǒng)結構的層次性。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中提出,植物的靈魂在于獲取營養(yǎng),動物的靈魂在于具有感知,而人的靈魂最高貴,在于具有理性。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提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倍鞲袼乖凇蹲匀晦q證法》中將從自然界到人的轉變過程歸結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社會運動、思維運動等六種向上遞進、向下兼容的運動形式,強調社會運動和思維運動是人類所特有的運動形式,并從人的本質之自我生成的角度明確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自身。根據(jù)這些提示,我們可將價值劃分為三種層次和水平。首先,居于自在層次和水平的無機物價值。無機界存在最低級的運動形式即物理、化學運動,無機物的內在價值就是在來自內部或者外部的物理、化學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物質和能量的傳輸、交換和轉化而引起對無機物的生成、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意義。例如,巖漿的噴發(fā)對礦物質的元素形成及其內在構造的價值,風蝕作用對石頭外部形體改變的價值,等等。無機界相互作用的運動形式?jīng)Q定了無機物價值具有自在性特點,即完全取決于內在必然性和外來影響,沒有任何主動適應性和條件反應能力。其次,居于本能水平和層次的有機物價值。有機界不僅存在物理和化學運動,而且有著比無機界更高級的生命運動形式。生物的內在價值就在于維持生物生成、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意義。有機界生物不僅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和外來作用的影響,而且有簡單、低級的主動適應性和條件反應能力。例如,一些動物如猿猴、狗等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植物如向日葵有向陽生長的生物本能,這些都是它們的生存需要所決定的。一切生物都有一定的趨利避害的生命本能,但動物的本能水平普遍高于植物,因而動物的內在價值層次高于植物。最后,居于自為層次和水平的人類價值,在價值大系統(tǒng)中處于最高層次和水平。人類作為有意識的生命存在物,比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的運動更高級之處在于存在思維運動和社會運動。因而,人類的價值遠遠超出動物的本能價值,不僅在于只有人的價值是被意識到了的價值,與主體的觀念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只有人才特有精神價值如道德價值、藝術價值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類能夠進行既合規(guī)律又合目的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將自身的能力發(fā)展作為目的而主動創(chuàng)造價值,推動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7 〕 (P97)
上述三者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共同構成了宇宙的價值大系統(tǒng),即構造了超越它們同時包含它們的系統(tǒng)價值。這里所談的宇宙價值或系統(tǒng)價值指的是,對包含人在內的整個大自然界作為一個系統(tǒng)整體的存在、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其核心是整個自然界的良性循環(huán)、健康運行、有序發(fā)展。自現(xiàn)代以來,人類社會發(fā)展所面臨的困境和增長的極限越來越表明,系統(tǒng)價值對人類實踐的指導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應自覺地從宇宙價值或系統(tǒng)價值出發(fā)去思考和解答現(xiàn)代人類中心主義所存在的問題。
三、走出現(xiàn)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
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產(chǎn)生的能源、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也引發(fā)了學者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蘊含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進行批判性反思。概括起來,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大致經(jīng)歷了五大形態(tài)的歷史變遷過程: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如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托勒密明確提出“地球宇宙中心論”;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人類中心主義,倡導人不僅是宇宙的中心還是宇宙的目的,但受上帝支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類中心主義,將神性歸還為人性;產(chǎn)業(yè)革命時期以人類為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的人類中心主義,如培根“知識就是力量”、康德“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最后是現(xiàn)代的生態(tài)學人類中心主義,主張將人類的共同的、長遠的和整體的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價值尺度,并從人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促進人與外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 〔8 〕 (P39~42)。
上述五種人類中心主義反映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吧鷳B(tài)學人類中心主義”超越了前面四種形態(tài),特別是看到了以技術理性高于一切為基礎的產(chǎn)業(yè)革命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帶來的惡果,無疑具有空前的進步性和合理性,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是,上述五種形態(tài)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以狹義價值論為基礎的,以人類利益為最終的和唯一的標準:從人類利益出發(fā),以人類利益為歸宿,否認其他存在物的內在價值和大自然的系統(tǒng)價值的存在。因而,它們在或輕或重的程度上采取的都是人與自然相對立的立場。生態(tài)學人類中心主義由于其狹義價值論的基本立場,它所追求的人與外部生態(tài)的和諧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是因為自然對人來說不可能總能被轉化為人的利益,自然與人之間必然存在不斷的矛盾和斗爭。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不過以個體、群體、民族、國家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人類利益為價值尺度必然體現(xiàn)為不同的個體、群體、民族、國家的利益尺度,因而最終必然陷入人征服、掠奪自然的老路上去,無法真正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
那么,人類中心主義是否可以超越呢?目前學術界對此存在很多爭論,大部分人認為是無法超越的。我們認為,從人是自己活動和認識的主體來說,人永遠是自己活動的中心,也是自己認識的中心,還是自己目的的中心,僅從這點上說人類中心主義是永遠無法超越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傳統(tǒng)人類中心主義不僅可以超越,而且應該超越,事實上每時每刻都處在超越之中。這是因為:正是由于人的意識和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具有內在的超越本性、能力和外在的超越活動,人類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不斷超越自身的歷史過程。人類作為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有機統(tǒng)一的生命存在物,在不斷追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但也在不斷超出自己利益的限制,將利益從自身擴展到外在對象上去。人們往往片面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對人類的內在價值方面,而忽視了對自然的內在價值所起的作用方面。馬克思所說的“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其實上也包含著為了其他存在物的生存的思想,不過長期被人們所忽略了。從廣義價值論出發(fā),系統(tǒng)價值內在包含著人類的價值,系統(tǒng)價值高于一切部分價值,比人類價值具有更為重大的整體意義,它是人類價值的前提、基礎。人類價值只是價值大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價值大系統(tǒng)內部雖然處于最高層次和水平,但整體大于局部、部分不能違背整體,人類價值必然受系統(tǒng)價值的約束和支配。所以,人類不僅應該追求自己的價值和利益,而且作為宇宙之精華和萬物之靈長,更應該超越僅僅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將系統(tǒng)價值作為更高的價值尺度,為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擔當起維護和推進整個大自然系統(tǒng)價值的重任??梢栽O想,假如某一天比人類更高級的外星生物蒞臨地球和人類打交道時,想必人類不會同意外星生物的以自己利益為唯一和最終尺度、將地球人類視為工具和手段的外星生物中心主義吧。
可見,問題的關鍵并不是要不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而是要超越什么樣的人類中心主義,或構建什么樣的新人類中心主義。根據(jù)前述對創(chuàng)生的價值本質和系統(tǒng)價值的分析,新人類中心主義應該包含以下內容:承認其他自然物和人一樣都具有生成、存在、發(fā)展的過程,都具有創(chuàng)生的內在價值,它們共處于價值大系統(tǒng)之中,人類價值處于最高層次和水平,但系統(tǒng)價值高于一切部分價值;作為自然界唯一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主體,以人類為價值大系統(tǒng)的活動中心,最大目的是價值大系統(tǒng)的整體運作而不是僅僅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反對將人類的利益作為唯一而最終的價值標準,反對將大自然作為人類一己之私。主張以系統(tǒng)價值為最高價值尺度并不是要反對人類的內在價值尺度,而是說人在以內在價值為尺度對無機界和其他生物進行認識、利用和改造時,還要超越人的內在價值尺度,從價值大系統(tǒng)出發(fā),以系統(tǒng)價值為更高的尺度。因而,新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核心在于以人類的高度自覺化的活動來維護和促進整個大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有序發(fā)展。
基于以上思考,為了解決現(xiàn)代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我們必須首先堅持和應用創(chuàng)生思維和系統(tǒng)思維方式,倡導系統(tǒng)價值觀;其次,在實踐中,人類應該將對系統(tǒng)價值的追求內化到對自身內在價值追求的實踐活動中去,將二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為此,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堅持個體、群體、民族、國家和人類的價值都必須服從和有利于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大自然界的系統(tǒng)價值,維持和推動整個系統(tǒng)的良性發(fā)展。
總之,宇宙之系統(tǒng)價值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之間真正和諧統(tǒng)一的基本價值前提,是實現(xiàn)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所必須堅持和弘揚的核心價值,亦即筆者所倡導的新“人類中心主義”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2〕王玉梁.價值哲學新探〔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石云霞.當代中國價值觀論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4〕李德順.價值新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劉永富.價值哲學的新視野〔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王維.人·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王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