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面臨著諸多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我國必須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條道路的科學內涵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發展集約化和生態化模式,增強多元的城鎮功能,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道路,科學內涵,科學發展觀,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4-0075-04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城鎮化水平日益提高。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更是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到2009年已達46.59%,進入了城鎮化的加速期。但是,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矛盾,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不同步、城鎮化速度與產業結構演進不協調、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惡化、城鎮化與農村建設滯后,等等。這些矛盾阻礙了我國城鎮化進程,妨礙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有悖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旨。因此,我國必須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筆者認為,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發展集約化和生態化模式,增強多元的城鎮功能,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引領思想
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遙遙領先的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人口城鎮化、街道城鎮化、農村土地城鎮化、“三個集中”城鎮化(即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的簡單集中)、“農家樂”城鎮化等片面城鎮化的誤區;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超越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的“冒進”現象、缺乏產業支撐的“高屋建瓴”現象和犧牲環境和資源的“粗放”現象。這些誤區和現象是單純追求城鎮化速度和指標的結果,脫離了城鎮化發展的經濟基礎特別是產業基礎,破壞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犧牲了子孫后代的利益,違背了人口、經濟、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規律,其結果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而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人本性、可持續性、全面協調性,它要求在城鎮化的進程中統籌兼顧、協調統一,避免單一化和片面化。因此,只有科學發展觀才能引領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走向現代化、科學化。
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城鎮化既是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聚集的過程,更是人口、產業和產業結構、生產要素的升級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人口、經濟、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過程。因此,新型城鎮化道路不僅要注重人口、產業、生產要素等在數量和規模上的增長與擴張,更要注重其質量的提升以及人口、經濟、自然的協調發展;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更要考慮社會、環境和資源利益;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更要符合子孫后代的利益。新型城鎮化道路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注重改善人居和生產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注重保障居民權益,提升保障水平;注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目前,在城鎮化進程中,要特別關注城鎮居民貧富差距、低收入群體的生存保障、拆遷戶的安置以及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等問題。統籌兼顧是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根本方法。要以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統籌經濟與文化、統籌社會與自然、統籌人口與資源環境、統籌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科學發展觀指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達到城鄉、東西、內外以及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
二、集約化、生態化: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發展模式
(一)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體現集約化發展模式。在這里,集約化發展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現有城鎮物質基礎,整合城鎮內部各組成要素,完善城鎮結構,強化城鎮內涵和提升城鎮功能 〔1 〕。它是一種積極的、內涵式的、職能化的城鎮化。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選擇集約化模式有其客觀必然性。首先,這是我國國情的客觀要求。城鎮化的主要內容是農村人口非農化,其外部特征表現為農民的減少和城鎮居民的增加,這個過程必須得到相應的資源支持。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城鎮化進程中要轉移到城鎮的農村人口眾多。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城鎮化水平可達60%左右 〔2 〕 (P78),如果以人口總量13.6億計算 〔3 〕,那么,屆時將轉移農村人口約2.22億。龐大的人口城鎮化對資源供給提出了巨大挑戰,有限的城鎮如何吸納眾多的農村轉移人口、如何節約土地等資源并避免城市病的出現等已成為并將是伴隨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基本矛盾 〔4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對資源、產業提出了集約化要求。其次,這是城鎮化自身發展的本質要求。城鎮化是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體,其中,質變是城鎮化的高級形式,是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而集約化發展模式正是城鎮化質變的重要途徑。因此,城鎮化發展的本質要求必須整合城鎮內部的組成要素,完善其結構,提升其功能,走內涵式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資源節約型社會,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資源集約型條件下的城鎮化,是循環經濟制導下的城鎮化 〔5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面臨著資源短缺,特別是土地資源短缺的困境,因此,在城鎮化集約發展模式中必須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科學制定城鎮發展戰略,合理確定城鎮建設項目標準,嚴格審批和檢查建設項目,堅決取締浪費城鎮土地的建設項目,充分利用現有城鎮土地資源,降低城鎮用地成本,提高城鎮土地利用率,做到“地盡其力”。為此,要追加城鎮土地的資本、技術和勞動投入,充分挖掘其潛力,爭取獲得最佳的綜合利用效益;充分利用城鎮存量土地,完善城鎮存量土地流轉機制,適時調整閑置土地的利用方向;提高城鎮的空間利用率,包括地上和地下空間,開發修建高層建筑作為地上主體建筑,大規模修建地鐵、地下公路隧道、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等建筑、設施,充分挖掘地下空間的潛力;提高城鎮建筑容積率,采用市場手段,推動空置建筑轉租使用;加大土地管理的執法力度,依據國家相關法律嚴厲查處粗放型“圈地”、非法占用和建設等違規用地行為。
(二)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突出生態化發展模式。生態化強調的是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要注重保護自然環境,美化人類生活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狀態。生態化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衡量人類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但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其自我恢復功能薄弱,一旦遭受破壞,短期內無法復原。城鎮化是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對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而生態型城鎮化能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反之,只會是兩敗俱傷。目前,在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一味追求人口、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和規模的偏頗之舉,其結果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耕地、林地、草地、濕地大量減少,水土流失,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我國經濟發展起點低,要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更加發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就不能走西方國家的老路,不能走先發展后治理的彎路,必須在發展經濟、加速城鎮化進程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生態化模式。
生態化發展模式強調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與治理,重視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生態建設要從城外到城內、從面到點地進行。要大力開展林海、草原建設,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鼓勵生態移民,形成草原、森林生態保護區(圈),構建生態屏障;建設“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立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和有機食品基地,構建生態農業園區;建設“生態工業”,調整工業產業結構,發展清潔節能的新興工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城鎮”,加強城鎮中心、道路兩側、河道兩岸等重要地段和居民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等重要社區的綠化建設,加強城鎮河流湖泊、濕地和風景名勝的資源保護。環境治理也要城內外并舉:在城外,要加強水土治理,重點治理沙地、鹽堿地和河流、湖泊等水系;在城內,要加強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提高城鎮污染物處理能力;加強污染源治理,包括對廢氣、污水和噪音的排放整治,降低各種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治理手段要多樣化,以環保教育為先導,以法治為主導,以罰款為輔助。自然資源的開采要以法律為準繩、以法治為手段,認真貫徹國家有關加強水、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管理的法律文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創新自然資源開采機制;總體規劃、統一管理、規模開采、集約經營;制定合理的價格征收標準,依法征收資源使用、補償等費用。自然資源的使用要以節約為先導,倡導節水節電節能,加強水電資源的循環利用;倡導節約用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地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保持耕地動態平衡。
三、功能多元化、體系合理化: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基本內容
(一)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增強多元化城鎮功能。城鎮作為區域中心具有聚集、輻射、生產、生活、服務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在產業集中的基礎上,城鎮可以集中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交通等生產要素,并對它們進行加工整理和創新發明,形成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和管理方式,再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依次傳播和輻射出去。同時,在勞動力、產業和生產要素的集中基礎上,城鎮還能夠為城鎮居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服務環境。然而,由于受城鎮自身經濟水平的制約,目前我國大多數城鎮的功能還比較薄弱,主要表現為城鎮中心作用不突出,聚集和輻射功能不強,不能有效地帶動城鎮周邊地區的發展,從而常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局面。同時,由于我國的城鎮建設往往偏重于經濟建設和發展,從而忽視了城鎮自身功能的提升,產生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城市病”,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增強城鎮經濟、金融、信息、貿易、生態、生產、生活、服務、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提升城鎮在區域的中心作用。
增強多元化城鎮功能,首先要大力提高城鎮經濟發展水平。要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工業,重點發展高科技新興工業;著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扶持鄉鎮企業,推動其發展成為小城鎮的產業支柱。要優化流通結構,包括商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流通結構,充分利用市場動力促進流通渠道多元化;規范各類市場的運行規則,增強城鎮流通承載力。要改善城鎮投資環境,建立投資主體與投資效益相結合的投資機制,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其次要加強城鎮建設,既要加快城鎮住房、自來水、燃氣、電、交通、綠化、郵政、電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要不斷完善圖書館、體育中心、客運中心、人力資源市場、醫院、市民文化廣場、影院、劇院等城鎮公共服務設施,以此改善城鎮的生產生活環境。城鎮建設要統一規劃、分步建設、統籌管理,做到科學化、集約化和規范化;籌資渠道應多元化,可通過政府投資撬動社會資金,并逐漸增加社會資金的比例。
(二)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城鎮體系是一定區域內的各種類型、不同等級、空間相互作用密切的城鎮群體組織 〔4 〕,其聚集和輻射功能是中小城市所無法替代的。中等城市是連接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橋梁,是傳遞大城市強大功能的載體,其自身也具有較強的聚集和輻射功能。小城市和小城鎮則是廣大農村地區生產要素的“蓄水庫”,是農村市場經濟活動的中心。因此,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應當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構建一個結構完整、功能完善、運行協調的城鎮體系。當然,城鎮體系的構建必須以現有的城鎮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必須符合區域實情,因此,東、中、西部地區城鎮體系構建的重點不一:在東部,要適當增加中等城市的數量、構建城鎮聯系的橋梁,著重提升城鎮質量,增強城鎮功能;在中部,要適當增加超、特大城市的數量,增強其區域中心的作用;在西部,要大量增加城鎮,特別是大城鎮的數量,新建城鎮可以行政區劃地位、地區生產總值、產業集群、交通條件、城鎮人口數量等為標準。同時,城鎮體系的構建要以基建設施為支撐,特別是以交通和通訊設施為支撐。要大力建設快速通道網,包括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空中走廊、巨大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推動以交通運輸網和信息通訊網為“骨骼”的城鎮體系建設 〔6〕 (P225)。
四、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基本目標
我國長期實行的是城鄉分離的二元體制,在此體制下,產業發展以工業為主,農業支援工業;經濟發展以城鎮經濟為重點,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鎮居民福利由國家提供,農民福利則自行解決。其結果形成了快速發展的工業與緩慢行進的農業的反差;日益繁榮的城鎮與變化不顯著的農村的反差;日益富裕的城鎮居民與收入低下的農民的反差,以致出現“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狀況 〔7 〕。農業發展是城鎮化的初始動力,是城鎮生活資料、工業原料、剩余資本和剩余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三農”的發展可以加速城鎮化進程,反之,則會阻礙城鎮化進程。因此,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打破二元體制,走城鄉一體化道路,經濟共同發展,居民生活的質量、水平和方式同步發展,最終實現城鄉融合。
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并舉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途徑。新與舊相對,新農村與原有的舊農村相對,可以說今天的農村相對于昨天的農村是新農村,明天的農村相對于今天的農村又是新農村 〔8 〕。因此,新農村建設實際上是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不斷走向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民日益富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村面貌不斷更新的過程。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在城鎮化進程中建設新農村,一要創新農村的發展思路,重點是要以產業為支柱,發展產業“新高地”。大力發展新型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構建生態農業;大力推進農村工業的發展,調整傳統農村工業結構,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工業;著力構建農村生產性社會服務業,為農業生產和農村工業生產提供服務支持。二要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夯實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基礎。三要加強農村市場建設和城鄉市場聯動機制建設,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的其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四要著力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在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時期,可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幫助農民從農產品中獲取更多的收益;擴大農民收入的渠道,鼓勵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幫助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五要加強農村風俗文明建設,樹立農村新風尚。要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精神風貌。六要整理農村面貌,建立整潔的農村容貌。七要探索農村新的管理模式,大膽嘗試公司管理,切實貫徹民主管理。
參考文獻:
〔1〕周東,畢巖,陳珊.走集約型城市化道路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必然選擇〔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3).
〔2〕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人口發展“十一五”和2020 年規劃的通知〔J〕. 云南政報,2007,(2).
〔4〕戴均,良燕.中國城鎮化必須走集約型發展之路〔J〕. 城市發展研究,2007,(6).
〔5〕楊繼瑞.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與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6,(11).
〔6〕顧朝林.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李昌平.一位鄉黨委書記含淚訴說〔J〕.鄉鎮論壇,2000,(10).
〔8〕陳繼寧.論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J〕.經濟體制改革,2007,(5).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