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轉型期,我國公共行政價值觀的失范主要表現為沖突性與異質性,即:新舊價值觀念相沖突,一些公務人員的價值觀與主導行政價值觀相背離。當前,公共行政價值觀應該以服務行政與社會公平為主導。構建公共行政價值觀,首先要明確政府工作人員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將公共行政價值內化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價值觀;其次,要將行政價值觀由理論形態轉化為現實力量,提升公務人員的價值需求和價值自覺程度;最后,要為行政價值觀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公共行政價值觀,服務行政,社會公平
〔中圖分類號〕D6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4-0119-03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每一次大的社會動蕩和激烈的社會變革都會引發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的反思,其結果又總是在對傳統價值觀批判和繼承基礎上確立起新的價值觀。因為人類通向未來的發展道路不能沒有路標,而價值觀就是引導人類前進的路標,否則我們將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耽擱許多時光。因此,在社會轉型期,分析公共行政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行政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歷著兩個重要轉變:一個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一個是由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向相對寬松的市場經濟的轉變。而這兩個轉變所追求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管理方式的轉變——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因此,在這樣一個大的變革時代,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并存,反映在公共行政價值觀上最為突出的就是沖突性與異質性。 〔1 〕 (P65)“沖突性”是指在同一時期里,同時存在著不同的制度、思想和觀點,并表現出強烈的反差,就像高樓與草棚共存、寶馬與牛車同行一樣,而這些也使公共行政具有了明顯的多元性。“異質性”是指行政機構不能履行它應有的功能,行政行為往往受非行政行為標準所主宰,而不受行政行為標準所決定;公務人員缺乏應有的行政責任,常常導致公共權力的銹蝕和濫用。這兩個“失范”必然導致形式主義。受傳統社會封建宗法關系、人情關系的影響,政府制定的各項法令、政策有時不能付諸實施,形同虛設。這些與現實社會不相適應的價值理念疊加在一起,嚴重地影響了行政效率的提升。 〔2 〕 (P131)
關于這一點,有行政學家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身體變得強壯了,機能也得到了擴張,可是我們的動作卻顯得那么的笨拙,沒有同我們的年齡一起長大。 〔3 〕 (P58)具體到我國,公共行政價值觀的沖突性與異質性主要有以下兩個表現:
其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著新舊價值觀念的沖突,舊的價值觀念依然在發揮著作用,新的價值觀念又沒完全確立起來,“為人民服務”理念和“公仆意識”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功利主義思想、個人主義思想不同程度地侵蝕著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念。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在有些部門表現得較為嚴重,致使有些公權力甚至喪失了公信力。
其二,在價值觀體系中,一些公務人員的價值觀與主導行政價值觀相背離。由于市場經濟的價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把私人的欲望刺激到極度膨脹的狀態,一些公務人員更多地受經濟價值觀中片面強調實惠和現實經濟利益的支配,而忽視了其他價值觀對人的需求和作用, 〔4 〕 (P88)這同我們社會的主導行政價值觀是背離的。
二
公共社會的發展、公共需要的變化不斷推動著政府的改革,它們構成了政府改革的不竭動力。對政府工作的評價主要取決于社會與民眾的肯定和承認,政府的價值只能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中才能得以體現,從根本上說,政府存在的理由取決于是否能夠適應社會與公民的需要。如果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政府就是失敗的或無效的,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所以政府要始終保持其作為公民保證人的地位,就必須不斷地實現與社會公眾的良性互動,否則這個政府就會遭到公民的遺棄,而公民則要選擇更好的能夠滿足他們需要的新政府。因此,公共行政價值觀應該以服務行政與社會公平為主導行政價值觀。
(一)服務行政:公共行政的主導價值模式。在社會轉型期,政府建立“服務行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作為國家權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其價值就體現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而且政府的這種價值是在政府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運動中得以實現的,如果離開政府與社會價值關系這一基礎,政府價值的實現就成了空中樓閣。所以,政府要實現自身對于社會的價值,就必須不斷地調整自身對于社會的價值定位。要實現這一目的,政府必須基于當時的社會需要通過轉變其原有的職能來解決政府與社會的不和諧問題,不斷滿足社會與公眾對政府提出的價值需求。因此,政府需要把服務行政作為公共行政的主導價值模式。
(二)社會公平: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觀。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社會公平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懈追求的永恒價值理想,完整的社會公平的含義應該這樣理解:它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的分配,它包括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這四個層次。而傳統的公共行政機關在執行立法和提出計劃時,常常以犧牲社會的公平來強調效率和節約,與其說它照顧一般利益,還不如說它照顧特殊利益,它以爭取公眾福利和民眾的面貌出現,但實際上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5 〕 因此,實現公共行政價值觀的轉向,就要倡導公共行政的社會公平,推動政治權力以及經濟福利轉向社會中那些因缺乏政治、經濟資源支持而處于劣勢境地的人們。
三
根據上述分析,公共行政價值觀的發展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明確政府工作人員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將公共行政價值內化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那么,在公共行政領域,行政價值觀是公務人員對公共行政活動評價、判斷、選擇的內在尺度,是行政主體對其行政行為進行取舍的尺度。因此在行政價值觀教育中,不能忽視政府工作人員這一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在探索新型的行政價值觀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時,應該確立政府工作人員在行政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工作人員作為主體存在的情感、理性與道德的力量,將公共行政價值內化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價值觀,將價值觀教育訴諸理性反思、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中。
其次,將行政價值觀由理論形態轉化為現實力量,提升公務人員的價值需求和價值自覺程度。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因此,要使先進的行政價值觀被大家所接受,轉化為現實的力量,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貫徹、落實,反復地宣傳、灌輸、強化。以往社會在進行價值觀建設與教育中,總是通過樹立某種“價值示范”,將社會中少數先進分子的具體實踐活動作為標桿,來引導和影響整個社會成員的價值選擇,即榜樣的示范作用和帶動效應。誠然,這不失為一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在改革開放后,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是多種多樣的,在它的影響下,人們的利益選擇、價值認同也趨于多元化,再加上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趨利性,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就沖淡了價值示范的作用。因此,除了價值示范這種方法外,還應該把價值標準轉化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把對其行為的價值評判變成其實際的行為選擇和取舍,提升公務人員的價值需求和價值自覺程度。這樣,理論上的價值觀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執政為民的理念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最后,為行政價值觀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任何一個時代的行政文化都植根于該時代的整個社會文化。中國的封建社會孕育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行政文化思想,這些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在現代行政文化構建的過程中,必然要以不同的方式融入現代文化體系中。與過去不同的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員的構成來自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人員的成分較之以往更為復雜,與此同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亞文化也通過不同的渠道滲透到現代行政文化體系之中。因此,行政價值觀建設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土壤和社會氛圍。行政價值觀雖然并不等同于社會價值觀,但兩者所追求的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對于行政人員來說,在發育良好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如果能夠很好地把個人價值的實現納入到組織和社會的價值追求中,那么,他在進入公共領域后,就更易于接受高層次的行政價值觀要求。鑒于此,我國公共行政價值觀建設除了要有專門化的行政價值觀建設措施外,還要為之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其獲得社會共同價值觀建設的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祖云.當代中國公共行政的倫理審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 張康之.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3〕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 〔美〕特里·L.庫伯.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韓翠珍.調整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1).
責任編輯周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