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于巨大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生產實踐的發展導致了語言文化的變遷。社會變遷的豐富圖景,使得我國語言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傳統語言文化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其意蘊解讀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色彩;網絡語言大大流行,并日益滲透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變遷特點上看,主要是多樣化和雜糅性;從變遷趨勢上看,主要是全球化和“跨文明”色彩漸濃;從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上看,則是動態的和雙向的。
〔關鍵詞〕轉型期,語言文化,生產實踐,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H0-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4-0096-03
我國正處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轉型期,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正不斷刷新著我們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作為精神文化層面的語言文化,也日益呈現出一種新舊交替、多姿多彩的景象,并滲透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成為我們工作、日常生活和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研究目前正處在轉型期的我國語言文化變遷的根源、特點以及發展趨勢,探究其對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
一
實踐的發展不但產生了人類所需要的物質財富,而且也產生了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實踐活動和精神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語言作為思維工具和交流介質,其同大腦思維活動有密切的聯系,是思維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作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變化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生產實踐活動密切相關。 〔1 〕 (P196 )
首先,生產實踐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也決定著人類精神文化(包括語言文化)的發展。社會發展史是人類生產勞動的歷史,勞動是解開人類一切活動的鑰匙,勞動不但使語言產生,而且創造了人本身。換句話說,生產實踐創造的物質財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精神文化則是人類延續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產物質財富的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使得物質財富的生產符合人類的價值選擇和理性原則。
其次,生產實踐決定著人類各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也促進了不同語言文化的不斷滲透和更新。人類的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都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并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的群集性活動一方面要借助語言文化進行,在語言溝通的基礎上形成對勞動經驗和技巧的共識以及思維、聲音和身體動作符號、形態的沉淀,強化人們的勞動分工協作和進一步的聯系和溝通;另一方面,生產實踐又不斷推進著語言文化的相互滲透和更新,因為在生產實踐中,某種新的語言或者手勢、聲音、符號出現后,會逐漸被大家理解、模仿甚至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人們共有的思維意境和對語言含義的理解。尤其是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發生經濟交往時,人們在交際和溝通中所產生和使用的語言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而為了更好地被理解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其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的交互使用和相互滲透是顯性的。在交往中,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書面語言往往需要并用,相互輔助,以達到表達者表述意思的完整,同時促進交談對象對語言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交往交流的過程,也是不同的語言文化不斷滲透、發展和更新的過程。
再次,生產實踐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政治、教育、科學、藝術等活動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語言文化發展的日益復雜和多樣化。一般而言,生產實踐過程越復雜、越多樣化,需要使用的語言文化形態和符號表述、溝通、說明也越復雜化和多樣化,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從事高科技勞動的勞動者對語言符號的理解要高于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者對語言符號的理解。政治、教育、文化藝術活動也是如此。例如,國與國的政治交往就非常注重外交辭令的斟酌;在教育領域,越是高等的教育越倚重語言符號的抽象和高度概括;在文化藝術創作和傳播中,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是語言優美、意義深遠、意境博大、情節起伏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更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加深讀者的理解和把握,從而促進作品的廣泛傳播。
最后,生產實踐在推動語言文化發展的同時,其本身受著語言文化發展的影響。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實踐與語言文化的影響是相互的、雙向的。語言文化的發展對生產實踐的影響其實就是人的思維方式變化對生產實踐的影響。當觀念轉變時,其思維的成果必然通過語言這種外在形式表現出來,作為規則、計劃、大綱、流程說明等作用于生產實踐,由此引導、促進或者限制生產實踐的具體過程和產業發展的規模、速度以及物質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使得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科技利用保持在一個理性的、科學的限度之內。需要指出的是,語言文化作為精神文化的范疇,其發展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總是帶有地域特色、民族思維風格的印記。 〔2 〕 (P129)也就是說,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宗教信仰和地理環境的民族,其語言文化差異較大,例如,不同的民族對同一種身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會截然相反。這說明,生產實踐對語言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雖然帶有根本性,但是語言文化本身也有其發展的特性,例如,即使生活在相似地域有著相同生活習性的人們,語言的表述和意境也有差異性,這也說明了語言文化發展變化具有更多的影響因素。
二
我國在社會轉型期,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以往相比,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其作為社會人群交往工具的語言文化在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遷中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
首先,工業社會和現代社會的確立,使得傳統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語言文化的意蘊解讀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色彩。我國傳統文化是在農耕文明生產方式基礎上生長起來的、以儒道互補為基干的文化。儒和道的文化理念已深深滲透于民族心中,形成了具有辯證人本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哲學傳統,其語言文化也呈現出靈動的、感性的和詩意的情懷。中國哲學崇尚簡潔、簡易,重視文簡義豐,如《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但只有兩萬多字,其基礎是卦畫,構成要件是三劃兩個符號,即“——”“—”,但卻成功而精彩地說明了包括天、地、人在內的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鬃幼鳌洞呵铩废缃穑钭⒅亍拔⒀源罅x”。而儒家思想的總綱《論語》,全書只有24篇,一萬三千余字。道家文化也是從簡避繁,一部《道德經》,也就五千余字。這說明,我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識到文字語言的有限和思想意境的無限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一方面需要借助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學說,另一方面又看到了語言表達意境的局限,自覺地把使用文字語言的原則建立在“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基礎之上。但目前,隨著我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把大量的著作、書籍制造出來,包括出版印刷、新解、釋義傳統的儒家、道家等的思想典籍。工業社會對我國古代思想典籍的意義,不僅外在地表現在大規模復制上,而且表現在對其語言文化意境和思想理念的時代解讀。這種解讀跳出了以往歷代對文本語言的爭議和詮釋,而是更多地添加了時代語言元素,并賦予現代人的思維格調和認識意境,使得古代傳統文化生澀難懂的句子、深奧玄妙的意境,用大眾化、平民化的語言敘述出來,把古人的思想用現代語言表達出來。
其次,開放型社會的確立,外來文化急速地沖進了我國語言文化領域,使得我國現有的語言文化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目前我國的對外開放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還體現在文化教育上。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人們已經感受到了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差異,也領略了香港文化中西合璧的曼妙。而進一步的大規模開放則進一步強化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潮涌入我國,特別是涌入我國的大學校園,語言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同語言文化的碰撞、滲透和互補成了當前精神產品中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例如,影視作品中的中英文混合使用,流行歌曲中的中英文混唱,小說翻譯中的不同語言混合使用,使得我國傳統的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變得越來越具有“跨文化”色彩。
再次,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使得網絡語言大為流行,并日益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語言已成為一種超時尚語言,之所以超時尚,是因為其打破了傳統語言的表達形式和表達風格,把語言表述變得隨心所欲、輕松明快,其風格簡潔多變,文字運用隨意性強。就形式來看,它包括英文字母的縮寫或者拼音、數字以及網絡動畫和圖片,最初是為了提高溝通聊天效率,進而被網民公認形成網絡語言。 〔3 〕 就目前看,網絡語言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網民之間的網絡溝通,而且已經大量走進了舞臺節目、時尚小說、影視作品中,其意蘊和含義也越來越被社會認可,并且已經被公眾在日常交往中使用,尤其在年輕人和大學生中,使用還是不使用網絡語言,甚至成為是否是“時尚人類”的標志?!袄兹恕薄ⅰ安锁B”、“真炫”、“酷斃了”、“我暈”、“真囧”等網絡用語,成了大學校園部分學生的“日常吟唱”,而網絡語言中包含特定意義的圖片和數字、字母縮寫、符號則成了年輕人和大學生以及其他網民進行思維和交流表達的最流行的文字工具。
最后,轉型期社會變化的豐富圖景直接導致了語言文化發展的多樣化。語言文化是社會生活的說明和概括,也是人們思維習慣、思維模式、表達風格的外在反映。當前,政治、經濟、文化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多彩畫面,人的交往、社會與人的精神風貌以及精神產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語言文化作為時代發展的特定外殼,其發展變化也難免出現多樣化的形態。傳統語言文化、外來語言文化、網絡語言文化等交匯在一起,構成了現階段語言文化的雜糅局面,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這種語言的雜糅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現行語言文化的多樣化有利有弊,必須辯證看待。其利在于,豐富了我國語言文化,推動了語言文化的變革和發展;其弊在于,部分“浮飄式”語言正日益成為社會的主流用語,對年輕人影響較大。目前,“浮飄式”語言已成為部分年輕人日常的語言表達,影響了他們語言思維的意境和風格,使得他們對傳統語言尤其是古代傳統文化典籍中的語言敘述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去研究和學習,對傳統文化了解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漠。
三
語言文化的變遷,一方面是社會生活變遷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說明、強化了這種變遷,使得社會生活的變遷呈現出一種更加豐富多彩的圖景。
第一,從變遷特點上看,主要是多樣化和雜糅性。我國語言文化的發展正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大量的英語和其他語言文字及表達方式正滲透于我們的傳統語言文化,這一方面解構了傳統的語言習慣,另一方面也為我們的語言文化增添了新的要素,擴大了其表達的張力,同時使得我們的語言文化更能全面反映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風貌。雜糅其實是多樣化的進一步表現,也是語言文化發展的一種方式。我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代代薪火相傳,在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主流語言表達方式。語言文化目前的雜糅性,根源于我國對外開放和向一切優秀文化學習的內在動力,不會從根本上動搖我國語言文化的歷史根基。
第二,從變遷趨勢上看,主要是全球化和“跨文明”色彩漸濃。隨著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孔子學院開始在國外建立。這向我們釋放出了多方面的信號:其一,說明其他國家非常希望增進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加深與中國的進一步合作;其二,我國文化包括語言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和對外民間文化交流的話語權;其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引起的文化全球化的表現,使得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具有寬廣的胸懷和海納百川的氣魄。其四,說明在開放的世界里,只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統一的文化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文化的跨文明態勢已經成為文化包括語言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
第三,從變遷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上看,是動態的和雙向的。語言文化的變遷是人們的思維習慣和定式以及外在表達伴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反映,但這種變化反過來又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著人與人交往與相互溝通中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的使用。因為只有學會和適應這種變化,才能做到溝通無障礙,才能理解交往雙方真正的意義表達。
參考文獻:
〔1〕馬中.中國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2〕馬成.試論語言社會學在社會變遷和族群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2003,(2).
〔3〕路強.論語言理解中“聽”的優先性〔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1)
責任編輯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