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情權是黨員行使其他各項民主權利的前提和基礎。目前,在黨員知情權的落實方面,還存在著知情范圍有限、內容流于表面、渠道狹窄和保障措施缺乏等問題。為切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必須實現黨內事務的公開化,建立健全黨務公開制度。具體要從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和情況反映制度,健全黨務公開責任制和監督評價機制兩方面努力。
〔關鍵詞〕黨員,知情權,黨務公開
〔中圖分類號〕D2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4-0049-04
一
知情權是指主體依照法律或相關規定所享有的獲取有關信息的權利。享有知情權是黨員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的主要途徑,也是黨員有效行使其他各項權利的前提。黨員的知情權是指黨員依據黨章及其他黨內法規的規定所享有的了解黨內信息或事務的權利。黨章規定的參加會議權、閱讀文件權和接受教育培訓權,屬于黨員知情權。(1)參加會議權。召開各種會議是黨的各級組織開展工作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黨員有權參加黨小組會、支部大會、黨員大會以及與其擔任的黨內職務和代表資格相應的會議。(2)閱讀文件權。閱讀各種黨內文件也是黨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黨的文件包括黨內的公報、決議、條例、規定、會議紀要等。這項權利是黨員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也是黨員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的前提和具體體現。(3)接受教育培訓權。黨員有權根據黨組織的計劃提出接受培訓的要求,這是黨的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黨員個人成長發展的需要,更是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有效途徑。
黨員的知情權被普遍認為是目前最需要實現的一項權利。2002年,中央紀委為了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委托一些地方的紀檢部門進行調查,被調查的黨員認為,在需要實現的各項黨員權利中,排列第一位的就是知情權。〔1 〕目前,黨內信息存在著不對稱的現象,黨內的重大事情和關系黨員切身利益的信息,領導干部要比普通黨員知道得多,在職黨員要比流動黨員、下崗黨員和退休黨員知道得多,城市黨員要比農村黨員知道得多。信息的不對稱導致黨員的知情權無法充分實現。另一份對湘、津、遼、蒙四省(市、區)七個地區的調查報告也顯示,黨員認為最需要實現的權利依次是知情權(占49.64%)、參與、表決權(占34.30%)、監督權(占31.55%)、選舉與被選舉權(占22.70%)、批評、建議權(占21.15%)、申訴、控告權(占12.47%)等。〔2 〕
知情權之所以被認為是目前最需要實現的一項權利,原因并不復雜。享有黨內事務的知情權是黨員行使其他一切民主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對于普通黨員而言,享有知情權不僅是對其獲取黨內信息渠道狹窄的一種補償,也是增強其榮譽感和集體感的重要途徑,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知情權是黨員有效地監督各級黨組織、黨員領導干部和黨代表的一個重要舉措。目前,黨內的大部分事務基本上都是由普通黨員通過黨內授權的方式將權力委托給各級黨組織、領導干部和黨代表來行使的。要確保對委托的權力進行有效控制,首要的前提就是委托者必須充分了解被委托者是否如實地反映了自己的意志,是否科學、民主、高效地行使了受委托的權力,否則參與黨內事務、行使選舉權以及批評權、建議權等,都只能是紙上談兵。
二
雖然知情權在黨員各項民主權利中居于重要的位置,發揮獨特的作用,但在黨的實際生活中,黨員的知情權落實得并不到位。具體表現為:
(一)黨員知情的范圍還需擴大。目前,廣大黨員對黨內事務特別是領導機關的決策環節知之甚少。有些部門和地區甚至仍然沿用革命年代的方法處理黨內事務。由于戰爭時期對敵斗爭的殘酷性和特殊性,黨內曾突出強調必須嚴守黨的秘密,因此在文件上冠以“秘密”、“機密”等以防止秘密泄露,有時也規定黨的文件只能在黨內某一個層級傳閱,形成了一套比較嚴格的保密制度。雖然現在有些特殊文件仍有加密的必要,有些文件仍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傳閱,但應該說絕大部分文件都是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因此不能動輒以“機要”為名扣留文件,不將文件精神傳達到基層黨員,最終使普通黨員淪為黨內的“局外人”。目前,個別的基層組織和負責人有意截留黨內信息,生怕黨員知情后作出不利于他們的舉動,害怕黨員給他們“捅簍子”、“影響工作”,這是必須堅決制止和克服的情況。
黨內事務不向黨員通報,不向黨員傳達,不向黨員公開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比較嚴重。黨內的有關規定和黨的先鋒隊性質,要求有些重要的事情應該在黨內先行討論,讓黨員早知道,并進而在群眾中做好宣傳、教育和普及工作。但目前來看,普通黨員獲知黨的方針政策和決議指示,包括領導干部人事問題等,大部分都是在媒體公開發布后才知曉的。黨員不再享受黨內政治信息的“先知權”,結果導致黨員既喪失了作為黨員的榮譽感,也沒有了擔負政治責任的使命感,黨員不再發揮引導群眾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作用,無法及時清除一些小道消息,甚至有部分黨員因為黨內通報的情況簡而又簡,導致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產生不了解,并進而產生消極抵觸情緒。黨員對黨內事務出現了“事前不知、事中亂猜、事后抱怨”的現象。
黨員知情權的范圍受到嚴格“控制”的現象也需要格外注意。目前,很多部門和地區把許多“小事”搞得人人皆知,而對于那些需要黨員特別了解和強化監督的事情,諸如組織方面的人事安排、單位的財務狀況、重大工程的招標投標、領導干部的個人及家庭財產狀況等,則被嚴格限制在領導層,普通黨員根本無從知道。一項相關課題的調查數據顯示,黨員和基層干部對黨內事務特別是重大事務普遍知情有限,認為自己“知道”的占15.92%,只“知道一些”的占71.45%,“不知道”或“無從知曉”的占12.47%。〔3 〕那些控制黨員知情權范圍的地區和部門,或以提高決策的效率為借口,或以黨內大事不適合所有黨員知道為借口,或以維護安全穩定為借口,不將信息與全體黨員分享,一律實行暗箱操作,致使黨內公開性和透明度日漸缺乏。
(二)黨員知情的內容還需深化。目前,普通黨員對黨內事務的知情程度往往處于“被動知情”的狀態,上級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公布什么內容,黨員就了解什么內容,主動了解、咨詢和過問的現象比較少見。普通黨員了解的內容一般來說也比較簡單。例如,在干部選任問題上,即使公開也只是公開候選人的簡歷等一般情況,對于候選人德、能、勤、績、廉、學等方面的情況基本不太了解,對于干部考核的標準、要求和程序也只是知道個大概。對于候選人的了解如果僅限于公示的那些基本情況,而缺乏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即使選舉本身是公正的,也未必能把德才兼備的干部選到合適的崗位上。
黨員知情的內容還必須客觀、全面。一方面,黨組織應當把包括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在內的所有情況都實行公開,不能回避或蜻蜓點水式地提及問題。另一方面,知情的內容務求要清晰、明確,不能欲言又止、遮遮掩掩。只有客觀、全面、準確地提供黨內信息,黨員對黨的各項工作才能作出科學、準確的決斷。此外,目前黨員享有的知情權并不完整。普通黨員對于黨內事務往往只知“過程”而不知“結果”,或只看到“結果”而不知道“過程”。例如,有的地方讓黨員參加對任用考察領導干部的一系列民意測評,但一些地方民意測評結果卻由“組織”掌握,黨員的知情權成了“有頭無尾”的“怪胎”。又如,許多黨組織習慣于直接公布完成任用的干部情況,而對于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的推薦、提名、考核、選拔等各環節卻不予公開。信息的不公開難免讓人產生猜疑,致使謠言四起,既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又削弱了新任干部的權威性。再如,黨員對領導干部和黨內事務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最后是如何處理和答復的,對于那些未解決的問題作何解釋,黨員對處理結果的反饋意見如何,等等,都基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公開過程,知情權大打折扣。
(三)黨員知情的渠道還需拓寬。目前,黨員獲得有關黨內事務信息的方式和途徑還存在不暢通的情況。例如,參加黨的有關會議是確保黨員知情權的一條重要渠道。但目前比較普遍的情況是,各級各類黨組織的支部活動很不規范,很多支部常年不召開會議,只是在發展黨員、改選支部成員或年終考評時才集中開會,通過黨的會議公布黨內信息的方式受到嚴重挑戰和考驗。對于越來越多的流動黨員、社區黨員,傳統的確保黨員知情的渠道(如傳閱文件、設置公開欄等),也逐漸顯現出不足之處。例如,公開欄的放置地點、公示內容等仍很不規范。黨員知情渠道的不暢影響了黨員知情權的行使和保障。很多黨員甚至只能通過小道消息來了解黨內事務,當黨員了解黨內信息的主要渠道變成這種社會傳聞的時候,黨員知情權的實現狀況可想而知。
(四)黨員知情的保障措施還需強化。在許多部門和地區,黨組織在黨員知情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一些黨組織的信息公開與否完全取決于主要領導的個人素質和偏好,缺乏制度化和規范化。黨員的知情權如果被破壞或忽視,幾乎沒有哪一級的黨組織或領導干部進行干預和保護,也很少進行糾正,更不會去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如果黨員主動向上級黨組織或黨的負責同志主張自己的知情權,多數情況下都會被勸解,甚至會遭到批評教育,或被視為是單位的“刺兒頭”。黨員知情的保障措施不到位,導致黨員的知情權長期被忽視。因此,切實維護黨員的知情權,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相關的保障措施。
三
為切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各級黨組織必須從制度上保障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實現黨內事務的公開化,建立健全黨務公開制度。
黨務公開就是黨組織在不違背黨的保密紀律的前提下,將黨的建設和工作開展情況,包括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反腐倡廉等方方面面的建設和發展的狀況,向全體黨員公布并接受監督的機制。它能夠提高黨內的民主程度和黨的執政能力,強化黨內監督,密切黨群關系。推進黨務公開,首先要科學界定黨務公開的內容。一般認為,只要不涉及黨和國家的秘密,黨內的所有事務都要按照有關規定在適當范圍內以適當方式予以公開。黨組織建設和發展方面應該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本地區、本部門事關大局的重大問題的決策,黨組織的年度計劃、總結和制度建設的情況,召開黨的有關會議的時間、研究內容、議決事項和決議,黨組織進行理論學習的規劃,黨組織日常的辦事政策、辦事程序,黨內干部的提名、推薦、選拔和任用情況,黨的領導干部履行崗位職責和廉潔自律的情況,黨費的收繳及使用情況,等等。黨員方面應該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發展黨員的情況,黨員民主評議的結果,黨員受表彰和處分的情況以及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情況,等等。其次,要豐富黨務公開的形式。根據靈活多樣、簡便實用的原則,一般根據黨務公開的內容及公開的范圍確定公開的形式。如果是需要在黨內公開的內容,可以通過黨內有關會議、文件、簡報、墻報、黨務公開公示欄等形式進行公開;如果是面向社會公開的內容,一般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廣播、電子顯示屏等形式公開,還有諸如網上黨務、手機短信等也可作為新時期黨務公開的載體和形式。再次,要把握黨務公開的時限。黨務公開的時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常規性的工作應定期公開,對于階段性的工作應逐步公開,對于臨時性工作應隨時公開,對于重大或復雜問題,要堅持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及時公開,對于黨內意見不一致或多數人不贊成的問題,可以暫緩公開或不公開。最后,要規范黨務公開的程序。黨務公開必須有序進行,不能隨意行事,要在公開的范圍和時限內,形成一套嚴謹和規范的程序規定。根據一些地方開展黨務公開試點的情況,黨務公開可以按照提出、審核、公開、反饋、再公開的程序,遵循先黨內后黨外的順序進行。
建立健全黨務公開制度要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一是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和情況反映制度。推進黨務公開必須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和情況反映制度。建立黨內情況通報制度,就是要把黨的方針、政策、決議等及時傳達到廣大黨員之中,做到重要事情黨內先通知,重要文件黨內先傳達,重大問題黨內先討論。唯有如此,才能使黨員更多地了解黨的政策主張,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為此,必須改變過去黨員被動式地理解黨內文件的簡單做法,建立黨內情況的定期通報制度。根據通報內容的不同來規定時限,常規性工作可以定期作情況通報,重要性或緊急性的工作則需要及時通報。黨組織應充分利用各種會議、傳閱文件等形式,定期將上級黨組織的決策、活動和工作安排情況,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傳達、通報。定期召開黨組織會議是實現黨內情況通報制度的重要環節。應當按照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的規定,召開黨的各級各類會議,依照預定的內容、參加人員和程序等方面的規定嚴格進行。黨組織既要為會議的召開做充分準備,也要為黨員參加黨的會議創造必要的條件。文件的傳閱規范程度也是確保黨內情況通報制度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應及時把黨內文件傳達到基層黨員,以方便其了解和監督黨的各項工作。同樣,黨組織也要為黨員閱讀文件提供必要條件。
黨內情況反映制度更多地強調黨內下情上達的問題,既包括黨員個人向黨組織的思想匯報,也包括黨員對領導干部及黨組織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方面的情況反映,還包括基層黨組織工作落實情況的匯報。黨組織對黨員個人或基層的反映要及時向上級匯報,不能擅自截留,一般問題應采取逐級反映的方式,重大事項可以越級反映。對黨員反映的重大問題和提出的建議,黨組織應認真辦理、及時答復,并將結果在限定時間內反饋給黨員。黨組織應通過召開座談會、開展調查研究、建立電子黨務信箱、開通黨務熱線電話、收集黨報黨刊言論等方式,支持和鼓勵黨員積極反映意見和建議,拓寬黨員意見的收集渠道。
二是健全黨務公開責任制和監督評價機制。為確保黨務公開落到實處,還必須健全黨務公開責任制和監督評價機制。各級黨組織的黨務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公開本部門的有關黨務,應明確主要負責人為黨務公開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并對任務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具體落實到工作崗位和人員身上,建立健全黨務公開的領導體制和責任機制。同時,要將黨務公開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所屬黨組織和領導干部進行考評和監督。此外,還要對黨務公開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形成特色鮮明、簡便易行的黨務公開成效評估體系,努力提高黨務公開的實際水平。
盡快出臺黨內信息公開條例,使黨務公開有章可循,也是確保黨務公開落到實處的重要舉措。在此基礎上,各級黨組織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臺具體的黨務公開實施細則,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一刀切”的現象,進而增強黨務公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協調和處理好黨務公開與政務公開的關系,也是深化黨務公開必須解決的課題。在政務公開方面,各地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取得了比較成熟的經驗。為此,黨務公開應該主動借鑒政務公開的做法和經驗,并借助政務公開的平臺,實現二者在內容、程序和時機方面的聯動、協調,形成黨務公開與政務公開協調共進的格局。
參考文獻:
〔1〕薛梅.保障黨員權利 提高監督整體效能——關于貫徹和落實《實施綱要》的幾點思考〔J〕.是與非,2005,(8).
〔2〕彭建軍,毛政相.當前影響黨員行使監督權利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思考〔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5).
〔3〕滕興才.五個障礙阻礙黨員監督〔N〕.中國青年報,2008-07-03.
責任編輯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