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參與的實質在于推進公民的公共參與,公共參與必須以公共理性為前提,而公共理性需要加以培養。亞里士多德這一思想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公民參與意識的高低,直接關涉民主化的程度;公民參與的理性水平,關系到民主的效能;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是培養公共理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公民參與,民主政治,公民教育
〔中圖分類號〕D09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5-0125-03
公民身份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思想流派的眼中,含義大相徑庭,正如茱迪·史珂拉所言:“再也沒有哪一個詞匯比‘公民權’①這個概念在政治上更為核心,在歷史上更加多變,在理論上更具爭議了。” 〔1 〕 (P3 )古希臘有著深厚的公民身份傳統,而亞里士多德無疑是古希臘公民身份理論的集大成者。本文試圖在分析亞里士多德“參與式”公民身份思想的基礎上,探討其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啟示。
一、公民參與意識的高低直接關涉到民主化的程度
亞里士多德公民身份理論的實質在于推進公民的公共參與,而公民公共參與意識的高低,直接關涉到民主化的程度。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完整的公民概念包括了形式和實質兩個要件。所謂形式要件也就是資格,而實質要件則是指構成公民的人們在政治上能夠做什么,或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政治上的自由。” 〔2 〕亞里士多德分析了血緣、政體、職業、性別、財富等因素對公民身份的影響,認為理想的公民事實上只限于城邦的成年男子。而這一概括只是亞里士多德對公民身份進行的形式上的界定,從實質上而言,真正具有公民身份的人是那些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人。亞里士多德是這樣界定公民的實質及其同城邦的關系的:“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3 〕 (P116 )“他們既被認為參與城邦統治機構的人們——我們上述的定義就是以具有參加議事和審判的職能作為公民。那么,在變革后凡是已獲得這些法權的人們,實際上就必須是公民了”。 〔3 〕 (P119 )由此不難看出,盡管亞里士多德對形式上的公民身份進行了種種限制,但公民身份的實質在于過城邦生活,在于公共參與,即參與城邦的議事和審判等公共事務。
亞里士多德的“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小國寡民的城邦,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是熟人社會。另外,城邦的文化基本上是一元、同質的。在現代社會,國家規模很大,社會文化是多元、異質的,而“國家規模的擴大導致每一個人分享政治的重要性相應降低。在斯巴達和羅馬,即使是最卑微的公民也有權利。而英國或美利堅合眾國的普通公民卻并非如此。他的個人影響僅是決定政府方向的社會意志之難以察覺的組成部分” 〔4 〕 (P37 )。同時,多元、異質的文化,又使得公民之間很難通過公共參與來達成共識。
亞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公民參與顯然是直接參與。就我國國情看,全國范圍內公民直接參與的條件還不成熟,若超前實施有可能對社會穩定不利。誠如亨廷頓所言: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這對于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公民對國家政治生活層面的大規模無序參與,無疑是不可取的。然而,從上世紀末開始展開的轟轟烈烈的村民自治所以取得巨大成效,一方面與政府的法律和政策的推動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村民直接參與的推動,是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和自我服務的推動起了主要作用。當前我國城市居民自治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急需居民的積極參與。近年來,協商民主、參與式民主在西方頗為盛行,在我國也初露端倪,比如浙江溫嶺的懇談式民主。而協商民主、參與式民主與亞里士多德的“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是高度契合的。
理論和實踐都說明,基層民主、協商民主、參與式民主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而公民參與意識的高低,又直接關涉到民主化的程度。
二、公民參與的理性水平關系到民主的效能
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共參與必須以公共美德為前提,他尤其強調了“審慎”這一美德的重要性。這對于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民主參與的理性水平,關系到民主的效能。
正如當代政治哲學家金里卡所指出的:“強調參與仍然沒有說明如何保證公民負責地參與,即懷著公益精神而非自利或偏見去參與的問題?!?〔5 〕 (P248-249)也就是說,僅僅強調參與,并不必然會優化公共生活;相反,帶著自私或偏見的參與可能會給公共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性,而亞里士多德所倡導的公共參與則正是建立在公共美德的基礎上的。
亞里士多德“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的前提是對公共美德的強調。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到正義、勇毅、節制、明智等多種美德,公民們所應具有的美德是與政體相適應的,好公民的品德和善人的品德并不全然相同,但統治者的品德和善人的一定要一致。對于公共參與而言,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了“審慎”這一美德,他認為審慎是“靈魂中的理性部分”,他“統治著行動領域中的審議、協商”。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論述,穿越歷史長河,在保守主義的鼻祖柏克那里得到了呼應。他認為審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
上述分析說明,公民僅僅參與公共生活對于民主發展還遠遠不夠,這種參與必須是有序的、理性的。而亞里士多德關于公民美德的論述,特別是對審慎的強調,恰恰體現了公共參與的理性訴求。這對我國當前公民參與過程中注重公共理性的培養是有啟發意義的。
非理性參與所帶來的危害,在我國的教訓非常深刻?!拔幕蟾锩钡慕逃栕顬閼K痛。“文化大革命”中,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參與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盲目的熱情與沖動導致整個社會的無序和混亂,也導致我們國家錯失發展良機。近些年頻發的網絡政治參與中的人身攻擊和話語暴力,威脅到民主的健康發展。當然,也不乏理性的、有效的公共參與。比如方舟子高舉科學理性大旗的學術打假,學者們在一些著名理論網站對政治理論的探討以及對政治實踐的評判與建議,充分體現了他們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對理想政治生活的積極思考。另外,普通民眾對立法、價格等聽政會的積極參與,強化了公民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等等。
總之,當前,我國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理性水平有所提高,但非理性參與、無序參與的現象仍然時有出現,這就使得提高公共理性顯得尤為必要。
三、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是培養公共理性的有效途徑
亞里士多德關于法治與公民教育在培養公民美德方面所起作用的論述,對于我們如何培養公民的公共理性,也是極具啟發性的。
亞里士多德“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對公共美德的培養途徑主要是法治與公民教育。在公共美德的塑造方面,亞里士多德特別重視法治教育和公共教育的作用?!案鱾€私人和公眾社會的善德是相同的,立法者就應該以這些善德灌輸于公民的思想中”。 〔3 〕 (P398 )也就是說,公民所應遵守的法律必須是建立在善德基礎上的良法,法律是美德的體現和保障。亞里士多德針對不同政體、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培養公共美德的公民教育原則和措施。他還指出,要以靈魂訓導人們的情欲。
歷史上我國“重德治輕法治”或“德主刑輔”的儒家傳統居于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重視法治建設,開展了多次“普法”活動。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了憲法,這使中國的法治之路有了堅實的基礎和依據。但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是漫長的過程。當前我國公民整體上而言,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嚴重影響到公共參與的理性化程度。
我國公民教育起步比較晚,公民教育的內容、方式、途徑都不夠理想。而從歷史上看,普通民眾“臣民意識”有余、公民意識不足,公共理性又是公民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使得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公民教育更為迫切。加強法治教育,有助于公民樹立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的意識;通過公民教育,培養公民的公共美德,有助于公民認識到公共理性在公共參與中的重要性,進而自覺自愿地提高公共理性。
任何理論都受一定時代、一定地域的限制,亞里士多德的“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亦如此。這一理論雖然有利于塑造公共美德,鼓勵公民積極地參與公共生活,在此基礎上實現公共善,但同時具有濃重的排外色彩。如前所述,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理想的公民通常只包括城邦成年男子,只占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大批的婦女、兒童、外邦人、奴隸被排斥在公民之外,它在公民之間實現了平等,但在公民與非公民之間卻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另外,亞里士多德在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城邦生活的同時,極大地壓抑了公民的個性和感情,特別是斯巴達,陣亡將士的父母不能哭,必須笑,為了祝福別人孩子的生還。而如果自己的子女活著,卻不能笑,必須哭,以表示對其他人喪子的悲痛。而且,這種“參與式”公民身份理論包含著“多數人暴政”的潛在危險,“貝殼放逐法”②便是明證。
我們在借鑒亞里士多德公民身份理論合理成分的同時,應當對其歷史警示有充分的認識。當前,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實現了人人平等,但毫無疑問,由于財產、地域、城鄉、受教育程度、性別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公民在參與公共生活時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 〔6 〕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加大教育發展的力度,為實現公民在公共參與中的真正平等創造條件。在教育、鼓勵公民參與公共生活時,我們要注意分清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不侵犯公民的私人生活領域。使其在積極、理性地參與公民生活的同事,不壓抑自己的個性和情感。同時,在保護大多數人的權利和利益時,兼顧少數人的權利和利益。
注釋:
①“citizenship”在國內有“公民權”、“公民資格”、“公民身份”、“公民”等多種譯法,本文采取“公民身份”的譯法。
②又稱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臘雅典等城邦實施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創立,約在公元前487年左右付諸實施。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寫上那些不受歡迎人的名字,并通過投票表決將企圖威脅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蘇格拉底稱其為暴民政治,認為投票者完全憑感覺投票必定會毀了雅典。
參考文獻:
〔1〕〔美〕茱迪·史珂拉.美國公民權:尋求接納〔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吳玉章.亞里士多德論公民〔J〕.讀書,2000,(11).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65.
〔4〕〔法〕邦雅曼·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加〕威爾·金里卡、威尼·諾曼.公民的回歸——公民理論近作綜述〔C〕.許紀霖.共和、社群與公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6〕曲麗濤.公民意識的生成條件探討〔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4).
責任編輯周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