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2010年上海研討會,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為主題,主要圍繞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發展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討。
〔關鍵詞〕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0)05-0024-03
2010年8月7日至8日,由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央黨校、北京大學、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全國黨校系統、高校系統和社會科學院系統的100多位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關于“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很關鍵的一點,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地把握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的時代主題。那么,當全國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2010年上海研討會把會議的主題確定為“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時,我們該如何理解“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及其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又該如何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范軍教授認為,時代問題是個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對時代問題進行過論述,這次會議之所以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社會主義”為主題,意在突出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快。范軍教授的觀點明顯包含有目前學術界熱議的“中國模式”及其與世界的關系這一議題。
中央黨校趙曜教授從四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損害了資本主義的形象,對資本主義價值觀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二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與以往相比,在應對危機中有了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三是希臘、西班牙等國家工人的罷工運動表明,社會主義運動開始重新興起。四是中國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分配問題,與鄧小平設想的共同富裕還有很大的差距。趙曜教授雖然沒有直接談論時代問題,但他顯然是從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和中國的變化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多少也折射出時代內容的某些局部變化。
關于“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王小軍博士認為,如何認識和看待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的發展變化,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變革的一個重要前提。鄧小平把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的時代主題表述為“和平與發展”,表明中國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也表明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因此,在當今世界一球兩制的格局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理解,必須堅持“和平與發展”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
二、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轉向了中國。山東大學的徐艷玲教授把世界對中國的關注稱為“注意力經濟”或“關注經濟”(the economy of attention)。因為世界關注中國的價值在于,中國不僅“不經意地錯過”了正面遭遇金融危機的機會,而且還成為抵抗金融危機破壞性蔓延的中流砥柱,成為扭轉危機造成世界經濟發展頹勢的領頭羊。不言而喻,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和巨大的社會變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度和政策模式。對這個制度和政策模式的解讀,顯然是中外學者的興趣所在。本次研討會的學者主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新發展以及海外視域下的“中國模式”三個方面進行了研討。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制度優勢。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幾乎無一幸免地受到了危機的沖擊。在應對危機中,世界各國政府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但相比較而言,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更為得力,從而率先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中國何以率先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南俊英副研究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優勢、經濟制度優勢和政黨制度優勢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制度優勢。
遼寧大學的張素云、吳金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對危機的戰略舉措,關鍵在于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獨立自主地堅持探索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新發展。山東大學徐艷玲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了“以轉型促發展”的新發展觀;在政治建設方面,在規范政府職能、擴大基層民主、依法行政等方面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思想;在文化發展方面,提出了“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命題;在社會建設方面,提出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新命題;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極應對后危機時代全球變暖、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世界性問題,正確把握世界低碳經濟的發展潮流;在黨的建設方面,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新命題。
第三,海外視域下的“中國模式”。鄭州大學的謝海軍博士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模式”是兩種不同的話語范式,前者是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理論及話語來解讀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和經驗,而后者則是西方學者對中國現代化經驗的解讀。由于存在制度上的差異,西方學者并不簡單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現代化經驗的解讀,從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到21世紀之后的“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西方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經驗的解讀走出了一個“之”字形軌跡。
以上幾位學者的分析都指出了問題的實質,即撇開“現代化”或“以市場經濟的方式實現現代化”這個最大的公約數以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制度安排。這個獨特的制度安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過河’的實踐中比較,在比較中發現,在發現中總結,再從總結中形成某種經驗性的準則,進而找到下一步行動的方向”的一種中國經驗。〔1 〕 (P6 )
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西方國家最早通過自由市場經濟的方式,并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前蘇聯在1924年列寧逝世以后逐漸形成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即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實現現代化,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客觀地說,實現現代化的這兩種主要方式各有利弊。自由市場經濟比較有活力,但由于太相信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會周期性地引發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計劃經濟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全能政府主導下推動現代化發展,但由于看得見的手伸得太長,會導致經濟發展最終失去活力。因此,人類理性設計出來的制度,每一種都是利弊共生。陳彩虹認為:“由人類理性來構想的制度模式,或者過于理想無法制造,或者能夠制造卻只贏得了短暫的生命,或者能夠長期存續又危機四伏,折騰得人類痛苦不堪。” 〔2 〕 (P6 )人類的現代化歷程何嘗不是這樣。計劃經濟曾取得了短暫的成功,自由市場經濟直到目前似乎還是實現現代化的不二選擇,但卻時不時的給人類帶來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痛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總結國內外現代化發展成敗得失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現代化模式,既不拘泥于計劃經濟,也不拘泥于市場經濟,而是直接面對中國的具體國情,把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有效地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并沒有復制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歷程,而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獨特的道路,即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改革開放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也是今后進一步發展的指南。
三、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
自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兩種制度、兩個主義之間的較量就沒有停止過。已經過去的20世紀,既見證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發展的時期,也目睹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折的時期;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90 年代初以來,世界一方面見證了資本主義咄咄逼人的攻勢,另一方面也目睹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等資本主義的痼疾。可以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較量將長期存在。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呈現出哪些新的特征呢?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馮顏利研究員認為,從總體上來看,世界社會主義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呈現復蘇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重新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資本論》再次成為人們學習的熱點,銷量在全球范圍內急劇攀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西方一些國家政要、學術精英等重新審視《資本論》的價值,試圖從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尋找出能夠合理解釋經濟危機的理論根源。
二是各國共產黨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在本國的影響力。一方面,各國共產黨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出發揭示了這場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源自于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從而使人們再次認識到資本主義的致命缺陷。另一方面,從本國實際出發,針對危機提出了本黨的解決策略和方案。
三是世界社會主義、左翼勢力逐步走向聯合。2008年11月21至23日,第十次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在巴西圣保羅舉行。會議對國際共產主義力量以及其他革命力量的團結問題作出了討論,并一致認為在當今形勢下,如果工人和人民大眾聯合起來就能夠決定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
很明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不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縱觀當今世界形勢,資本主義仍然處于強勢地位,資本主義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方面仍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因此,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各種社會主義組織在影響力、戰斗力方面仍然不夠強大。然而,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汪亭友教授認為的那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社會主義就不會消亡。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資本主義世界堅持認為,這次危機仍然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危機,它與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系。甚至還有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學者,擔心這次金融危機中凸顯的市場經濟的弊端會影響到市場經濟在本國的推行,于是就拿房地美和房利美具有的國有背景說事,指責看得見的手——政府之手伸的太長,妨礙了看不見的手——市場之手自我調節作用的發揮。但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恰恰是資本主義市場盲目發展導致的結果。與此相反,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政府之手對市場進行干預。以希臘和西班牙為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希臘政府和西班牙頒布了一系列緊縮開支的政策。為了抵消債務和赤字,歐洲中央銀行也要求這兩個國家減少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減少公務員的比例以及降低工資和社會保障的標準等。但如果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這些政策所起的作用只是杯水車薪。
與會者一致認為,資本主義利用全球化把世界愈來愈連接為一個整體,但這絕不是人類社會未來的雛形。只要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還存在,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決裂的社會主義運動就會一直存在。我們絲毫不去懷疑社會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和追求,他們或許延續了空想社會主義產生以來社會主義者的優良傳統,為了人類的幸福和實現世界大同而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鄭必堅,等.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2〕陳彩虹.從“共識”到“中國經驗”〔J〕.讀書,2010,(8)
責任編輯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