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艾滋病對社會經濟的巨大影響,國際社會和各個國家紛紛通過立法來找尋艾滋病防治的有效路徑。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業已表明,人權保護乃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和艾滋病立法的重要內容。20多年來世界性艾滋病立法行動對人權保護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同時,在國際社會的指引下,中國的艾滋病防治立法中也有了更多人權保護的規定。
關鍵詞: 艾滋病;人權;法律治理;承諾宣言;立法
中圖分類號:DF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5.03
一、邁向法律治理:艾滋病防治立法的理論基礎
2008年10月6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8226;蒙塔尼和弗朗索瓦絲#8226;巴爾-西諾西由于發現艾滋病病毒,與發現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的德國醫生哈拉爾德#8226;楚爾#8226;豪森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2008年10月6日在新聞公報中說,發現艾滋病病毒是“從生物學上了解艾滋病和其反逆轉錄病毒療法的首要條件”,兩名法國人的工作“導致了艾滋病診斷和血液產品篩選方法的出現,艾滋病預防與治療的結合有效減緩了艾滋病的流行,并大幅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壽命”[1]。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艾滋病問題上,醫學實踐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使人類從生物學意義上進一步了解了艾滋病,進而在“艾滋病診斷和血液產品篩選方法”等技術領域使人類有可能進一步接近對艾滋病病毒的控制。
然而,自蒙塔尼實驗室于1983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關于艾滋病的的論文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27年。這27年,以及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就開始存在HIV/AIDS病毒的歷史,讓我們的整個世界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報告顯示,最早的HIV病毒標本(當時研究水平還未證實是現在所說的HIV)于1959年在剛果的一名血液捐獻者中發現[2]。然而,在此之前,艾滋病病毒是否存在學者們仍有不同的看法。2008年10月2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題為Tissue sample suggests HIV has been infecting humans for a century的文章指出:HIV在人類之中傳染的年代可能最早起始于約一百年前(1908年)[3]。如果此項研究得到公認,那么,從1908病毒存在到1959年第一次有記錄,再到1983年病毒被定性為HIV。整個過程漫長而又神秘,我們整個人類對艾滋病還有多少的未知?然而,艾滋病從未停止過在整個世界的蔓延。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報告顯示,到1985年,艾滋病在全球呈現出明顯的流行趨勢,世界上每一個地區(region)至少有一個個案存在;到1990年,大概100萬兒童失去了父母或者其中之一(因為艾滋病);1995年,在東歐的注射毒品者中發現了大規模的艾滋病感染群體……[2]截至2008年底,全球估計共有3340萬艾滋病毒感染者。2008 年內大約有270 萬人新感染艾滋病毒,200 萬人死于艾滋病[4]。嚴重的流行趨勢勢必給當今社會造成了巨大影響。彭現美博士的研究指出,艾滋病對當今社會的影響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顯現出來:(1)人口結構轉化與預期壽命的降低;(2)經濟;(3)醫療;(4)自殺率升高;(5)因為受歧視等原因導致報復或仇視社會[5]。就全球范圍來看,有關醫療、自殺率及歧視等因素由于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艾滋病對人口和經濟的影響卻有著極大的共性,因為縱觀整個世界,我們都能看見艾滋病的泛濫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同時給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面對艾滋病對社會經濟的巨大影響,國際社會和各個國家紛紛通過立法來找尋艾滋病防治的有效路徑。同時,圍繞著怎樣才能阻止住艾滋病傳播這個核心問題,除了醫學的實踐和貢獻外,法律和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的運用也日益凸顯出其重要性[6]。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業已表明,當人們對艾滋病傳播的知曉率日益提升、對干預措施不再陌生的時候,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實踐也需要尋求范式上的轉變[7]。過去經由隔離、限制流動的防治策略已經被證明不再適應當下的防治策略,而給與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和感染者群體以人權保護成為了理想的防治政策選擇。[8]于是,在艾滋病防治立法中重視人權保護的具體規定成為了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重要內容。本文正是以人權保護為核心概念和主線,對20多年來世界性的立法行動和國內立法實踐進行梳理和研究,進而希冀對以后的艾滋病防治立法及其它的公共衛生立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世界在行動:艾滋病防治與人權保護立法回顧
(一)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全球性立法運動
1988 年1 月28 日,在倫敦舉行的世界衛生部長高級別會議上,通過和發布了《倫敦艾滋病預防宣言》,該宣言第六條明確了對艾滋病患者的權利保護:“對HIV/艾滋病患者及人群的歧視和羞辱破壞了公共健康而且必須避免”。同年5月13日,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題為《避免針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歧視》的WHA41.24 號決議,該決議著重指出尊重人權對國家艾滋病防治方案的成功是何等的重要,敦促會員國在提供服務、就業和旅行方面避免歧視行為。1989年11月30日,《關于婦女、兒童與艾滋病問題的巴黎宣言》強調:婦女在艾滋病領域的遭遇同樣會影響到兒童,因此,應該對婦女在防治和保護領域提供更多的支持[9]。1989 年以來,聯合國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的歷屆年會都通過了與艾滋病相關的歧視問題的各項決議小組委員會的決議和決定。(注:決議第1989/17號、第1990/118 號、第1991/109號、第1992/108號、第1993/31號、第1994/29號、第1995/21號、第1996/33號、第1997/4號等。)1990年12月21日,聯合國大會第45/187號決議(預防和控制后天免疫機能喪失綜合癥)和1991 年12 月20 日第46/203號決議強調必須反對歧視,尊重人權,并承認歧視措施不會遏制艾滋病的擴散,反而會使艾滋病轉入地下而更加難以應對。1990 年以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各屆年會也通過了許多關于艾滋病與人權問題的決議,確認基于實際或假定的艾滋病感染狀況的歧視被現有各項國際人權標準所禁止,并澄清在各項文書不歧視條款中所用的“或其他身份”一語“應當被解釋為包括健康狀況,如艾滋病病毒感染狀況”。(注:人權委員會決議第1990/65 號、第1992/56 號、第1993/53 號、第1994/49 號、第1995/44 號和第1996/43 號。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人權委員會的有關報告為E/CN.4/1995/45、E/CN.4/1996/44 和E/CN.4/1997/37等。)1992年5 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A45.35號決議“預防和遏制艾滋病的全球戰略”承認,任意限制個人權利的措施,如強制檢測沒有任何公共健康方面的理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分別于1993年5月在宿務(菲律賓)和1994年6月在達卡爾舉辦了倫理、法律與艾滋病問題國家間協商會議。這兩次協商會議都產生了共同文件《宿務信仰聲明和達卡爾宣言》,重申了尊重受影響者的自愿原則、倫理和人權的承諾。1994 年12 月1 日,在巴黎召開的世界艾滋病問題首腦會議通過了《巴黎宣言》。該“宣言”指出:“貧困和歧視是促成該病擴散的因素,艾滋病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它的流行毫無區別地涉及到所有人口,但婦女、兒童和青年的感染呈上升趨勢,它不僅造成身心痛苦,而且常常被用作嚴重侵犯人權的借口。”“我們有責任將與艾滋病的斗爭做為一項重點工作,我們有責任對我們社會中和國際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有可能遭受感染的人們寄予同情,并與他們團結一致地采取行動,我們決心保證所有艾滋病相關人群能在任何情況下,同樣充分和平等地享受他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們決心與貧困、污辱和歧視進行斗爭。”(注:The Paris Declaration Paris AIDS Summit - 1 December 1994,Ⅰand Ⅱ。) 1996年9月23-25日,由聯合國人權高級委員辦公室和聯合國艾滋病項目規劃署聯合組辦的第二屆國際艾滋病與人權商討會(日內瓦)通過了《艾滋病與人權國際準則》。(注:參見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承認與艾滋病相關的人權重要性的歷史背景》,載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艾滋病與人權問題國際準則》,2006年修訂版。)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立法運動回應了艾滋病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及其所帶來的危害。而且從立法的迅速發展來看,證明了整個世界對艾滋病的觀念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已經意識到了人權保護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這一階段的立法也有著一定的不足之處:首先,絕大多數立法相當于一種“政治宣言”,基于口號和政治鼓動,缺乏對具體國家的指引;其次,這一階段的立法沒有注意到國家和政府的責任,也沒有注意到公民社會廣泛參與的作用。我們也注意到,1996年后,立法運動逐漸降溫,因為立法的影響在這一時期正遭遇著巨大的瓶頸。80年代和90年代后,倒行逆施的現象有所抬頭,80和90年代人們獲得的教訓和采取的積極的回應在此后被人們所忽視。(注:在這里,“倒行逆施”主要是指:雖然防治工作一直在世界衛生組織領導和倡導下,但是,泰國、烏干達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更多的措施和資源集中在疫苗和藥品的開發上,忽視了人權保護的實際運作和保護機制的建立。參見Joseph Amon. Preventing the Further Spread of HIV/AIDS:The Essential Role of Human Rights[EB/OL] [2008-11-21]. http://hrw.org/wr2k6/hivaids/index.htm )
(二)21世紀的立法運動——人權保護的新階段
2000年9月8日《聯合國千年宣言》指出:“屆時(在2015年年底前)制止并開始扭轉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消滅瘧疾及其他折磨人類的主要疾病的禍害。向艾滋病毒/艾滋病孤兒提供特別援助”。“幫助非洲建立應付艾滋病毒/艾滋病和其他傳染病蔓延的能力”。(注:參見《聯合國千年宣言》第十九條、第二十八條。)同時,2000年通過的《關于落實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所作的承諾的政治宣言及進一步行動和倡議》和《關于實施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的政治宣言及進一步行動和倡議》等“倡議”均對艾滋病問題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在這一階段,產生出了目前國際社會和聯合國層面最為重要的法律性文件:《關于艾滋病毒/艾滋病問題的承諾宣言(2001)》(以下簡稱《承諾宣言》);《關于艾滋病毒/艾滋病問題的政治宣言(2006)》(以下簡稱《政治宣言》);《確定國家目標、實現普遍可及性(UNAIDS 2006)》;《艾滋病人權國際指引(2006修訂)》等。
《承諾宣言》(注:《關于艾滋病毒/艾滋病問題的承諾宣言》于2001年6月27日在聯合國第26次特別會議上通過。共有103個條文,分為前言;領導;預防;護理、支助和治療;艾滋病病毒/艾滋病與人權;研究和開發;受沖突和災害影響區域內的艾滋病毒/艾滋病;資源;后續行動等八大部分。)相較21世紀以前所頒布的全球性法律文件來說,其最大的特點在于規定的詳盡,擺脫了單純的政治性宣言特點。它確定了聯合國、各國政府及地區在艾滋病防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具體量化了到2005年的預防目標;倡導各國應重視人權保護立法,關注婦女、兒童和其他易受傷害人群的人權保護;倡導對欠發達國家的援助;倡導公民社會的參與……應該說,該“宣言”是21世紀初國際社會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對各國、各地區的工作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政治宣言》(注:《關于艾滋病毒/艾滋病問題的政治宣言》于2006年6月2日,在第60屆聯合國大會第87次全體會議上通過。該“宣言”具有對《承諾宣言》進行回顧、總結和進一步發展的性質,共53個條文。)倡導加強國際合作和伙伴關系的建立;重視婦女、兒童和青年人在艾滋病領域的問題;加大對藥物獲得和治療可及性的關注;提出:“爭取最遲在2010 年實現人人能夠受惠于全面預防方案、治療、護理和支持這一目標”(第20條);重申了立法對人權的保障。《艾滋病與人權問題國際準則(修訂版)》,(注: 《艾滋病與人權國際準則》于1996年在日內瓦通過后于1998年由聯合國正式發布。2002年7月25至26日,第三屆國際艾滋病與人權問題協商會議(日內瓦)進行了修訂,2006年由聯合國發布了其修訂版。《艾滋病與人權問題國際準則(修訂版)》整合了1998 年首次發布的準則和2002 年首次公布的修訂后的準則。其形成于2002年7月25至26日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艾滋病與人權問題協商會議,并于2006年發布。雖然這個“準則”僅是一個“出版物”,但是其依然具有法律的性質:第二屆國際協商會議通過的正式文本,包括在聯合國秘書長向人權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該文件的編號為E/CN.4/1997/37。同時,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要求各國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證尊重、保護和實現國際準則中與艾滋病相關的人權,并敦促各國保證其法律、政策和措施符合該國際準則的要求。聯合國秘書長也向人權委員會提交了一系列有關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及各專門機構宣傳和落實國際準則的報告。)由三大部分153個條文構成,核心問題是所確立的12項準則(第一部分),分別是:建立能夠有效開展工作和整合資源的國家框架;支持社區伙伴關系;公共衛生法改革;審查和改革刑法及矯正制度;頒布和加強反對歧視或其他保護性的法律;獲得預防、治療、關懷和支持;法律援助和支持服務;改善有利于婦女、兒童和其他易感人群的支持性環境;通過教育、培訓和媒介改變歧視的態度;制定公共和私營部門標準及實施這些標準的機制;確保各種監督和執行機制來保護與艾滋病相關的人權問題;加強國際合作。這些準則的主要使用者在國家層面,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但也兼顧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從根本上對國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指引性意見和建議。該《準則》還用一大部分(第三部分)闡述了艾滋病與人權的基本問題以及國際人權義務。對于《確定國家目標 實現普遍可及》(注:本“指南”是根據《政治宣言》第四十九條 的要求,由UNAIDS(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于2006年10月發布并著力在世界各國推廣。)來說,根據UNAIDS的要求,各國應根據此“指南”并結合各國實際情況提交相應的目標,因此其同樣具有法律的性質。該“指南”指出:普遍可及的基本原則是:在長期過程中,服務必須是公平、可及、可負擔、綜合和可持續的。實現目標的重要條件是:必須在消除最近在國家和區域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發現的各種障礙。“指南”同時對各國制定目標的原則、制定目標的過程、如何制定目標以及制定目標時可選擇的指標和報告制度作出了具體的要求。
從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在聯合國及其各職能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全球性的立法從一種散亂的局面發展到全球共同行動,不得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進步。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在這種立法發展的進程中,一個始終離不開的主題是“人權”。正是基于對人權的保護使立法能夠不斷的創新并指引著各國的廣泛參與。而在各個時期的立法中見之最多的也是關于人權保護的條款。人權保護在國際性立法中得到的重視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艾滋病防治立法。
三、我國艾滋病防治立法框架
從我們國家現有的立法來看,涉及到艾滋病的立法較為龐雜。在原有的立法體系中,艾滋病相關規定散見于傳染病防治立法、出入境管理立法、檢測檢疫立法、監所管理立法以及就業、考錄等相關立法當中。但是,近年來,隨著問題不斷的凸顯,艾滋病立法逐漸走向了單獨立法和統一立法的軌道。2006年《艾滋病防治條例》的頒布實施以及各省市立法,將艾滋病防治立法工作推向了高潮。
(一)國家層面的立法概況
首先是憲法和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雖然沒有專門針對艾滋病的憲法條文和專門的法律,但是依然有較多的條文對艾滋病防治工作和艾滋病人的權益保護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人民健康。”第三十三條第三款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除了憲法而外,與艾滋病防治和感染者關懷救濟相關的法律有:《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母嬰保健法》、《禁毒法》、《勞動法》、《教育法》、《獻血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等。
其次,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在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和感染者救濟等方面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由國務院頒布實施的《艾滋病防治條例》為全國的艾滋病防治做出了總體性的規定。同時,還有很多行政法規與此相關,包括:《藥品行政保護條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血液制品管理條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等。在部門規章方面,包括:《口岸艾滋病防治管理辦法》、《全國艾滋病檢測工作管理辦法》、《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等。
再次,很多有關艾滋病管理的規定在“其他規范性文件”中存在。(注: 關于“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我們國家的實務工作和理論上都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究竟哪些是規范性文件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指出:可以根據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具體形式進行分類。國務院《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二章就劃分了十三個類別,即命令(令)、決定、公告、通告、通知、通報、議案、報告、請示、批復、意見、函、會議紀要。從這里可以看出,我們在下文中所列的這些法律文件實際上都屬于“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范疇。參見譚晉.論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性質、分類和效力[EB/OL] [2008-11-09])http://article1.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5257)1984年9月17日,由衛生部、經貿部和海關總署聯合下發了《關于限制進口血液制品防止AIDS病傳入我國的聯合通知》,這個文件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有關艾滋病管理的法律政策文件。進入90年代,又陸續頒布了一些直接對艾滋病工作進行規制的規范性文件,如:衛生部《關于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見》(1995)、衛生部《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見》(1999)、《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關于預防艾滋病推廣使用安全套(避孕套)的實施意見》(2004)等。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劃”和“計劃”,比如:《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等。
(二)國家層面立法的縱向考察和反思
縱觀國家有關艾滋病的立法,我們可以發現,立法與艾滋病的流行情況以及認識的更新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同時也體現出了一定的階段性特征。
第一階段:初期發展階段(1990年以前)。在這一階段,中國立法采取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政策,要求限制進口血液制品、同時禁止患有艾滋病、性病的外國人入境。
(注:這兩項規定出自:1986年12月3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七條和1989年3月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一百零七條。)要求對艾滋病病人采取隔離措施,并送到衛生部門指定的醫療單位治療。(注:此項規定出自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條。)對于前兩項限制和禁止性規定,當時的立法存在著對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策略認識的不足。從官方到民間普遍認為艾滋病是西方人的病,鎖住了國門自然能把艾滋病擋在門外。但是卻忽視了對國內情況的充分估計和預判。可以說,由于當時對艾滋病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因此在立法的時候也忽視了對人權保護的重視。
第二階段:調整和發展階段(1991至2005年)。這一階段由于靜脈注射吸毒人群中感染者人數的逐漸增多,同時由于我國中部地區出現因輸血感染艾滋病和大面積流行的情況,感染者和病人報告人數呈現出直線上升趨勢。而在這個階段,立法也逐漸增多,并出現了一些綜合性的政策文件,1990年的《中國預防和控制艾滋病中期規劃》;1998年的《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 年)》和2002的《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2003年頒布了“四免一關懷”政策;(注:“四免一關懷”即:國家實施艾滋病自愿免費血液初篩檢測;對農民和城鎮經濟困難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實行免費抗病毒治療;對艾滋病患者遺孤實行免費就學;對孕婦實施免費艾滋病咨詢、篩查和抗病毒藥物治療;將生活困難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納入政府救助范圍。)《傳染病防治法》得到了修改,并去除了有關隔離治療的規定。這一時期,我國艾滋病防治核心策略已從防止傳入轉為控制艾滋病在中國蔓延、減少艾滋病和 HIV 感染相關的發病和死亡、減少艾滋病和 HIV 感染的社會影響,并且已經認識到多部門參與和全社會動員對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同時,我國政策的重點已轉到預防為主,全民參與,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對高危人群干預有了很好政策支持環境[10]。
第三階段:統一立法和人權保護階段(2006年以后)。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 次常務會議通過了《艾滋病防治條例》,該條例于2006 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艾滋病立法。其在很多方面體現了對人權的保護和注意,比如,禁止歧視的制度,自愿咨詢和檢測制度,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屬的隱私保護制度,獲得救濟的制度等等。在2010年4月24日,《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的決定》取消了艾滋病人入境的限制性規定。人權保護在這一階段的艾滋病防治立法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
(三)地方性立法
2006年3月,《艾滋病防治條例》開始實施后,各省市也加快了各自區域內的立法工作。先后有《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條例》、《山東省艾滋病防治辦法》、《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條例》、《湖北省艾滋病防治辦法》等區域性立法通過并在各地施行。
同時,部分省份的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還在本行政區域內頒布了一些針對特殊事項的規章、辦法。如:江西省衛生廳于2006年8月28日發布了《江西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發現、報告、管理暫行辦法》;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07年1月5日發布了《云南省推廣使用安全套管理暫行辦法》;北京市衛生局于2007年11月6日發布了《北京市艾滋病檢測實驗室管理規范》;安徽省衛生廳、民政廳和財政廳于2007年初聯合發布了《安徽省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與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實施辦法》等。
四、“履行承諾”與中國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人權保護實踐
(一)履行什么承諾:《承諾宣言》中有關人權保護的規定
1.國家的領導:在國家一級的領導體制中,到2003年,確保擬訂和實施防治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多部門國家戰略和籌資計劃:迎頭痛擊艾滋病;正視恥辱、沉默和拒絕接受現實的現象;解決艾滋病的性別和年齡方面問題;消除歧視與排斥。
2.消除歧視與社會排斥:到2003年,酌情制定、加強或執行立法、規章和其他措施,以保護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和脆弱群體的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消除一切形式歧視,特別是確保他們享有教育、繼承、就業、保健、社會和醫療服務、預防、支助、治療、信息和法律保護,同時尊重其隱私權;并制訂戰略消除社會上對此流行病的烙印和社會排斥性。
3.關注弱勢群體在艾滋病問題上的脆弱性及賦權:到2005年,銘記著艾滋病的背景和特性,并銘記著全球婦女和女孩受艾滋病毒/艾滋病影響的人數特別多的情況,擬訂和加速執行下列國家戰略:促進和提高婦女地位和婦女充分享受一切人權;促進男女共同分擔責任以確保安全的性行為;增強婦女權力,使她們能夠對性行為有關事項行使自主權并能自由和負責任地作出決定,以增加她們保護自己免受艾滋病毒感染的能力。
4.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的人權注意:到2003年,為補充預防方案,注意那些使個人易受艾滋病毒感染的活動,例如危險和不安全性行為和毒品注射,所有國家都要制訂戰略、政策和方案,查明并開始對付那些使個人特別易受艾滋病毒感染的因素,例如發展不足、經濟不穩定、貧窮、婦女欠缺權力、缺乏教育、社會排斥、文盲、歧視、缺少自我保護的信息和/或商品、為商業目的和其他目的對婦女、女孩和男孩進行的一切形式的性剝削;這種戰略、政策和方案應顧及艾滋病的性別層面,指明將用以對付易受傷害性的行動,并制訂成果指標。
5.艾滋孤兒和受艾滋病影響兒童的特殊保護:到2003年制定并至遲在2005年執行下列國家政策和戰略:建立和加強政府、家庭和社區的能力,以便為受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和影響的孤兒、男孩和女孩提供支持性環境,包括提供適當的咨詢和心理-社會支助;確保他們與其他兒童一樣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入學,獲得住房,得到良好的營養、保健和社會服務;保護孤兒和易受感染的兒童,使其不遭受任何形式的虐待、暴力、剝削、歧視、販賣和喪失繼承權。(注:《承諾宣言》第三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五條。)
(二)《承諾宣言》的核心指標:監督承諾宣言的落實
為了推動《承諾宣言》的實施,2002年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秘書處與各國艾滋病委員會、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各發起組織及與其它伙伴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核心指標以督導《承諾宣言》實施的進展情況。核心指標包括:國家承諾和行動指標、國家規劃指標、知識和行為指標、影響指標。這些指標信息可以為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所使用,以準備區域和全球落實聯合國大會艾滋病特別會議(UNGASS)有關《承諾宣言》的進展報告。(注: UNAIDS:《監督<艾滋病承諾宣言>的落實:核心指標構建指南》,2010。)
在核心指標的二級指標中,涉及人權保護的指標主要包括:政府出臺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中應該包括相應的人權保護條款、抗病毒治療、艾滋病自愿檢測、針對高危人群的預防工作中的人權保護、艾滋孤兒的就學、青年人的知曉率促進等。
聯合國層面會通過這些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艾滋病防治政策是否與《承諾宣言》中各個國家所作出的“承諾”相符,同時,監督各個國家落實人權保護的政策,全面促進艾滋病防治政策的開展。
(三)中國法律實踐中對“承諾”的履行
首先,中國有關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在人權保護方面業已注意到:消除對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歧視;(注:《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三條、第十條;《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見》等均有規定。)保密和隱私保護;(注:《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五十六條;《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關于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見》等均有規定。)知情同意和自愿檢測;(注:《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二十三條等規定。)社會保障、社會救助與社會救濟(注:《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二條、第七條、第四十四到四十七條、第五十二條;《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等均有規定。)等。其次,在艾滋病人接受治療方面,《艾滋病防治條例》規定:向農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鎮經濟困難的艾滋病病人免費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療藥品;對農村和城鎮經濟困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適當減免抗機會性感染治療藥品的費用;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免費提供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治療和咨詢。(注:《艾滋病防治條例》第四十四條。)同時對藥品監管、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責作出了具體規定。再次,在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方面,對針對吸毒成癮者、性工作者、同性戀人群的行為干預措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注: 《禁毒法》第五十一條;《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年)》;《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等均作出了規定。)復次,在艾滋孤兒救濟方面,對生活困難的艾滋病病人遺留的孤兒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義務教育的費用減免、生活救助和安置等均作出了具體規定。(注:《艾滋病防治條例》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等均作出了規定。)同時,各項法律規定對促進青少年艾滋病知曉率、降低母嬰傳播等均有相關規定。
(四)存在的問題
應該說,中國有關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在國內防治艾滋病的現實需要面前,以及在國際法律的指引和推動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法律對人權保護的相關領域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但是,這些法律規定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在隱私保護、自愿檢測、免受歧視、社會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著上下級法律沖突、法律微觀運作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因此,未來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人權保護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關注法律的實施和運作問題,以切實保障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權。(注:關于中國移植外國有關艾滋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詳見張劍源:《移植法律的“病癥”與“診斷”》,未刊稿(即將刊于《思想戰線》)。)
參考文獻:
[1]顏亮,林小春.揭開神秘病毒的面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成果解讀[EB/OL] [2008-10-0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06/content_10156877.htm
[2]UNAIDS.25 Years of AIDS.http://data.unaids[EB/OL] [2008-10-20].org/pub/factSheet/2006/20060428 _fs_ 25yearsofaids_ en. pdf
[3] Heidi Ledford .Tissue sample suggests HIV has been infecting humans for a century[J].Nature (journal), October 1, 2008.
[4] Unaids.Word Health Organization.AIDS epidemic update[R].December 2009.
[5] 彭現美.艾滋病的社會學思考[J].南方人口,2004(2).
[6] 黎作恒.艾滋病立法與國際人權保障[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3).
[7] 張劍源.健康權視角下的艾滋病防治立法[J].人權,2008(6).
[8] 夏國美,伯雷斯#8226;斯科特.論中國艾滋病的立法框架[J].社會科學,2004(12).
[9] Julie Hamblin, Elizabeth Reid. WOMEN, THE HIV EPIDEMIC AND HUMAN RIGHTS:A TRAGIC IMPERATIVE[EB/OL] [2008-10-25].http://www.undp.org/hiv/publications/issues/english/issue08e.htm
[10] 顏江瑛,陳秋蘭,馬彥民,索羅丹,Myron Cohen.中國艾滋病綜合防治政策發展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11).
Worldwide Legislative Activities toPrevent AIDS and China’s Legal Practice
WANG Qi-liang, ZHANG Jian-yuan
(Yunnan University Law School, Kunming 650091)
Abstract:
To offset the influence of AIDS upon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each state are eager to recourse to legislation to prevent the horrible diseas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proved that human protection is a key element of protection of AIDS and relevant legislation. More than 20 years world-wide legislative efforts have showed that much heed has been paid to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Meanwhil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China has incorporated many provisions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to her anti-AIDS law.
Key Words:
AIDS; human rights; legal governance; commitment declaration; legislation
本文責任編輯:龍大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