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的逐步減少,發展循環經濟也成為我國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重點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歸納總結了國外最具有典型發展循環經濟的三種模式以及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簡要分析了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銀行支持;問題;建議
一、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得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經濟增長新模式。循環經濟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系,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一綠色工業(產品)一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自循環經濟得到公認后,以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相繼完成了循環經濟立法,推動了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最具有特點的三種模式:
(一)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盈利社會中介組織,1995年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有1.6萬家企業加入。它將這些企業組織成為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處理。任何商品的包裝,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產企業參與了“商品包裝再循環計劃”,并為處理自己產品的廢棄包裝交了費。“綠點”計劃的基本原則是:誰生產垃圾誰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企業交納的“綠點”費,由DSD用來收集包裝垃圾,然后進行清理、分揀和循環再生利用。
(二)日本循環型社會模式。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三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環型社會形成促進基本法》,這是一部基礎法。隨后又出臺了《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等第二層次的綜合法。在具體行業和產品第三層次立法方面,2001年4月日本實行《家電循環法》,規定廢棄空調、冰箱、洗衣機和電視機由廠家負責回收;2002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汽車循環法案》,規定汽車廠商有義務回收廢舊汽車,進行資源再利用;5月底,日本又實施了《建設循環法》,到2005年,建設工地的廢棄水泥、瀝青、污泥、木材的再利用率要達到100%。第三層次立法還包括《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綠色采購法》等。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首先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要考慮資源再利用問題,如家電、汽車和大樓在拆毀時各部分怎樣直接變為再生資源等。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三)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典型代表是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這個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生產廠,以這4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二、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長期以來,我國在循環經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企業、企業間或園區、社會3個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不同企業,在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根據不同的土地、資源情況和農業生產條件,探索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近年來,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法律法規取得顯著進展。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十一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作為約束性目標。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綱領性文件。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已正式頒布施行;《循環經濟促進法》已于2008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2009年1月1日起實施;有關配套法規已逐步制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已于2008年8月20日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上海、山東等17個省市制定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
(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如將差別電價收入留給地方政府,用于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中央財政設立節能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企業節能技術改造。修訂調整了《資源綜合利用目錄》和稅收優惠政策,提高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收費及排污收費標準,增加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產品消費稅,出臺了鼓勵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政策。2009年5月份,出臺了以舊換新的政策,對汽車和家電以舊換新,通過財政補貼這個政策工具促進消費。這項政策和汽車下鄉、家電下鄉一起構成了擴大汽車和家電消費的政策體系,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措施,汽車家電以舊換新促進了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示范試點工作深入開展。經國務院批準,2005年以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有關部門先后開展了兩批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目前,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企業;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逐步完善;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有了雛形。第二批示范試點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已全面展開。在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引導下,全國大部分省市結合本地區實際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四)技術支撐作用逐步增強。編制了鋼鐵等行業循環經濟支撐技術。純低溫余熱發電、高爐爐頂壓差發電、電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爐回轉爐消納社會廢物等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一批成熟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在廣大農村得到推廣應用。基于激光、納米和自動化表面工程等高尖端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再制造工藝,已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并已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
(五)基礎工作得到加強。循環經濟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研究成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共同發布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到目前為止,已發布火電、磷肥、鉛鋅、輪胎、包裝等24個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25項行業清潔生產標準。組織對鋼鐵、有色金屬、煤炭、氯堿、水泥5個行業和天津開發區、蘇州高新區、蒙西園區三類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模式進行研究。
(六)銀行業支持循環經濟逐步增強。興業銀行對外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成為中國首家“綠色銀行”。作為國內最早關注循環經濟發展以及節能減排、倡導綠色信貸的商業銀行,興業銀行在可持續金融方面的探索由來已久。2006~5月,興業銀行與IFC合作,創造性地引入貸款本金分擔機制,在國內首先推出節能減排的項目貸款;2007年10月,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正式簽署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承諾遵循相關環境法規,建立環境管理系統,將環境因素納入商業決策的考量范疇,支持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2008年2月,興業銀行又與IFC就節能減排項目簽訂了第二期合作協議。截至2008年9月,興業銀行已經向中國企業提供了約28億元人民幣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這些融資支持的項目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335.47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082.18萬噸。此外,截至2008年末,中國建設銀行綠色信貸項目貸款余額1,541.43億元,增長23.12%,為保護環境、改善生態,支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金融支持。
三、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信貨風險缺乏相應的財政政策扶持。一是缺乏信貸政策扶持。目前,由于國家對循環經濟發展尚未出臺相應的信貸支持政策,各銀行也沒有制定出臺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信貸措施,致使各基層行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認識上存在一定偏差,在行動上存在被動的情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循環經濟項目大多具有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社會效益明顯的特點,但當前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出現的風險缺乏相應的財政貼息等補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二是缺乏融資政策扶持。目前,相關部門還沒有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對循環經濟發展融資予以扶持,也沒有設立專門用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投資基金,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還沒有對循環經濟基礎項目長期建設過程中的商業信貸缺位形成有力補充等,支持循環經濟發展還主要是依靠銀行的信貸投入。三是缺乏擔保補充政策。雖然目前成立了由財政部門主導的貸款擔保機構,但存在擔保基金少、擔保比例不高、擔保條件嚴格、費用負擔重等情況,每年財政對擔保機構補充資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擔保貸款的發放。
(二)信貨投入難以延伸產業循環的各個環節。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包括不同企業或不同產業之間的生態工業鏈及“生態工業園”建設,以及社會整體內循環的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回收產業、綠色產業等,具有跨行業、綜合性、系統性、項目與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強的特點。從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園區信貸支持來看,主要以目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少數幾家企業為主,特別是信貸投放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企業,而對循環經濟鏈條下游資源再利用項目、高新技術企業以及企業循環技術研發投入則過少。此外,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間缺少整體配合,對好的項目和企業你爭我搶,重復投入,對正在成長的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則支持甚少,信貸投放的短期行為日益明顯,造成企業難以獲取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來啟動和完善產業循環的各個環節。
(三)信貨政策不能根據循環經濟發展特點來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作為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適應形勢變化,制定和完善相關信貸管理制度來推進。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未根據各地方的循環經濟發展特點,制定不同的貸款政策。仍然存在過分強調信貸權限集中、過分看重擔保抵押、過分突出信貸責任追究等情況,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沒有制定出臺相應的信貸管理制度和具體的操作辦法,不僅限制了基層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嚴格的貸款條件也堵住了園區循環經濟體下游中小企業的求貸大門。
四、銀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現代經濟中,任何產業的成長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也不例外,銀行作為金融業的主力軍,在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中要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完善金融政策措施。中央銀行、監管部門為鼓勵和支持優先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和出臺相關的金融政策,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可以考慮逐步探索實行結構性的差別利率政策,嚴格實行扶優限劣措施,對科技、環保等可持續發展產業實行低利率政策,確保綠色、環保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同時將支持循環經濟的因素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業績評價考核機制,使之成為評價銀行經營績效的重要因素,激發銀行信貸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二)創新金融支持體系。一是加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貸款評估體系,開發與循環經濟項目相適應的信貸類產品。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創新信貸管理模式,要根據有關循環經濟發展特點,研究針對有市場、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節能環保、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需求,按照信貸投放原則優先予以支持。對資信好的自主創新生產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在授信額度內,根據信貸、結算管理等要求,改進服務方式,簡化貸款手續,減少審批環節,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另一方面積極創新循環經濟領域的金融產品,在積極創新循環經濟項目融資產品的同時,要積極探索適應循環經濟體企業的多形式的貸款擔保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如開辦知識產權權利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其他權益抵(質)押、金融租賃等多種業務,要適當擴大信用貸款面,對有條件、有發展潛力、講信用的企業可通過先信用后補辦抵押或直接發放信用貸款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二是支持循環經濟發展項目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推進循環經濟主體的市場化與規模化發展,并以此促進循環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三是加強與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溝通和合作,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對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和項目,銀行應優先納入“重點客戶培植計劃”確保投入。
(三)防范貨款風險。一是轉變思想觀念。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緊跟經濟發展和政策規定步伐,切實轉變思想觀念,要充分認識到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是今后信貸的重要增長點,要牢固樹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與增強自身盈利能力有機結合的發展理念,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信貸政策,營造全員營銷“綠色信貸”的良好氛圍,把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緊抓實抓出成效。二是完善信貸制度。各銀行應制定完善適合循環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完善信貸授權授信機制和信用評級制度,合理劃分并下放貸款權限、簡化貸款程序;建立完善科學的貸款考核機制,合理設立量化考核指標實行與一般貸款有差別的信貸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同時要完善激勵機制,積極支持鼓勵信貸人員加大對循環經濟體企業的信貸營銷力度。三是加強同業合作。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強合作,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在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中要一致并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切實防止“你緊我松”爭信貸客戶的情況發生,對同一企業同一項目需要多家銀行信貸支持的,相關銀行要加強溝通,做到共同控制貸款總額、統一貸款條件、統一利率標準,切實防范貸款風險。
(四)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一是弱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資本的逐利性,利用低成本的政策性資金支持循環經濟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循環經濟項目提供期限長、利息率低的政策性信貸資金。二是明確金融政策措施和目標。通過政策性銀行貸款并給予貼息的方式,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對購買和使用符合一定認證標準的大型節能產品時,購買者可申請抵押貸款。企業可以用節能技術作信用擔保,生產節能產品。對節能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發放研發貸款,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建立企業綠色信貸長效機制,強化金融節能環保意識。三是創建政策性投資開發公司,以政府性資金為主,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投入,逐步擴大規模。四是創建政策性擔保或保險公司,為循環經濟發展投資提供風險擔保,吸引盈利性社會資金積極參與。
(五)加強銀企合作。一是加大循環經濟指標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中的比重,落實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努力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與區域產業政策的有機結合,促進地方政府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同時,地方政府應推動各方在招商引資、項目推介、優先授信和市場融資方面制定和落實優惠措施。二是地方政府出臺循環經濟發展的免稅、貼息政策,發揮財政杠桿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作用。建議由地方政府出資,設立循環經濟建設專項資金,并將其納入財政預算,以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確保園區循環經濟建設工作的開展。各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提高合作層次,擴大合作范圍,增進政銀企信息溝通,通過采取協調會、對接會以及項目推介會等形式,強化與節能減排重點項目、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溝通,及時、有效地對接節能環保企業的合理資金需求。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多渠道籌資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提供必要的條件。
(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融資。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國際信貸市場的作用,爭取國際金融機構貸款、政府間貸款及國際銀行組織的專項貸款;另一方面可以進入國際證券市場,利用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籌措大量資金,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在國際直接融資方面,要按照國家產業導向目錄的要求,開放市場,創造平等競爭的條件,積極爭取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設廠,提供先進的環保產品和技術,參與環境污染治理。
責任編輯:李 華